正文 3 危害一方的地方病(1 / 3)

在我國的很多地方,有一種嚴格的地方性區域特點的一類疾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地方病,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發生,有的地區可多達五六種,受威脅人口多達4.2億。地方病主要發生於廣大農村、山區、牧區等偏僻地區,病區呈灶狀分布,通常表現為在某一地區“占山為王,危害一方”。

地方病在一定地區內流行年代比較久遠,而且有一定數量的患者表現出共同的病症。地方病分為化學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

化學性地方病又稱地球化學性疾病。人的生長和發育同一定地區的化學元素含量有關,出於地質曆史發展的原因或人為的原因,地殼表麵的元素分布在局部地區內呈異常現象,如某些元素過多或過少等。因此,在當地居民人體同環境之間元素交換出現不平衡;人體從環境攝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於人體所能適應的變動範圍,就會患化學性地方病。

生物性地方病病因為微生物和寄生蟲,是一類傳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魯鼠疫、布魯菌病、乙型腦炎、森林腦炎、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黑熱病、肺吸蟲病、包蟲病等。

我國是地方病流行較為嚴重的國家,31個省(區、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病危害,主要有碘缺乏病、水源性高碘甲狀腺腫、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節病和克山病。我國外環境普遍處於缺碘狀態,除上海市外,30個省(區、市)都曾不同程度地流行碘缺乏病。水源性高碘病區和地區分布於9個省(區、市)的115個縣(市、區),受威脅人口3000餘萬。燃煤汙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分布於13個省(市的)188個縣(市、區),受威脅人口約3582萬。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分布於28個省(區、市)的1137個縣(市、區),受威脅人口約8728萬。飲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分布於7個省(區)的316個縣(市、區),受威脅人口約3100萬。燃煤汙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區分布於2個省的12個縣,受威脅人口約122萬。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區分布於9個省(區)的45個縣,且在19個省(區)發現生活飲用水砷含量超標,受威脅人口約185萬。大骨節病病區分布於14個省(區、市)的366個縣(市、區),受威脅人口約2197萬。克山病病區分布於16個省(區、市)的327個縣(市、區),受威脅人口約3225萬。

3.1地方性碘缺乏病

2003年2月17日,正值非典肆虐期間,上午9時左右,廣東省清遠市清新縣的羅先生剛出門,就發現路邊賣光碟的小販攤前擺上了食鹽,賣衣服的檔口裏也是。羅先生走進附近的一家超市,發現擠滿了搶購食鹽的人,原來0.9元一包的食鹽已經漲到了2元,有的店更是漲到了3元。羅先生四下打聽,盡管坊間流傳的說法各異,但都多少與傳染病的預防有關。羅先生也趕緊“搶”了5包回家。清遠市橫荷鎮的梁先生得到消息時已經下午3時多,準備買鹽時發現清遠市區的食鹽已經全部賣完。沒有買到鹽的他感覺“大難臨頭”,四處給朋友打電話,詢問出了什麼事。下午4時30分,廣東鹽業公司清遠分公司一片混亂,工作人員也搞不清楚怎麼一下子來了那麼多人買鹽,將公司擠得水泄不通。盡管工作人員反複強調,鹽業公司並沒有提高批發價,食鹽的供應非常充足,鹽裏的碘很容易揮發,買多也沒有用,但勸阻毫無成效。這樣的場景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很快全國人民奔走呼號,紛紛加入到買鹽的大軍之中。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流言竟稱“非典型肺炎”與缺“碘”有關,買回去的食鹽可以用來洗頭、漱口,或者煮水喝,可以預防非典型肺炎。這種消息到底是從哪裏傳出的,誰也說不清楚,反正現場的人全知道這回事。盡管後來證實此“碘”非彼“典”,食鹽預防非典純屬無稽之談,但這充分體現了食鹽特別是加碘食鹽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那麼,為什麼要吃碘鹽?什麼是碘缺乏病?碘和智力有什麼關係?現在讓我們先從碘說起。

3.1.1奇妙的紫色煙霧——碘元素的發現

1811年拿破侖發動戰爭需要大量的黑色火藥,它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硫黃和炭粉。那時,人們是用海藻灰的溶液把天然硝酸鈉轉變成硝酸鉀的。一天,法國藥劑師庫爾特瓦斯在實驗室裏製取硝酸鉀,爬在他肩上玩耍的小花貓,忽然從主人的肩上跳下來,撞倒了地上的兩個瓶子,其中一個盛著海藻灰的酒精溶液,另一個裏盛著硫酸。溶液流了一地,藥劑師氣極了,揚起手去打貓,眼前卻突然出現了奇異的現象,混合到一起的液體中升起一縷藍紫色的煙霧,像一朵美麗的彩雲冉冉升騰,氣味很難聞,直嗆鼻子。更奇異的是,這種藍紫色煙霧遇到冰冷物體後,不是凝結成水珠,而是變成紫黑色的、閃爍著金屬光澤的顆顆晶體,這些晶體稍受熱又會變成藍紫色煙霧飄然而去。就這樣,一種新的元素被發現了,它被命名為碘,它獨具的這種由固體狀態不經過液體狀態直接變成氣體狀態的性質稱作“升華”。正是這個特性決定了碘易於“丟失”。

3.1.2自然界中的碘

碘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在海水中含量比較高而且很穩定,1升海水中含碘50~60微克,在岩石、土壤、內陸江河及動植物中含量都很少,而且很不均勻。動物體內的碘主要來源於食物和飲水,植物吸收土壤中溶於水的碘。自然界的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碘的化合物又都溶於水,所以在自然界碘是隨水而循環的。也就是海洋中的碘逸出海麵進入大氣,大約每年有40萬噸,大氣中的碘隨著雨、雪等降落到地麵,一年每公頃土地能得到5~20克碘,陸地的水供動物、植物利用後又回到地麵,流入江河,最後回到海洋。

碘在自然界分布廣泛,為什麼還會有環境缺碘呢?這個“環境缺碘”是人生存環境中的土壤和水含碘量不足,導致在這裏生長的植物、動物缺碘最終殃及人體缺碘。當今世界上缺碘地區的分布基本與第四紀冰川覆蓋區相一致。科學家的解釋是第四紀冰川的溶解和冰水的流動衝刷,使地殼表層含碘豐富的土壤幾乎完全被帶走,這些地區都由母岩重新形成了新土壤的緣故。由母岩形成的新土壤中含碘量是很少的,大約占成熟土壤的1/4。另外,地勢陡斜,地表植被差,也就是地麵植物少、土壤結構不良的地區,地麵的碘就容易隨水而流失,土壤也就更容易缺碘。

3.1.3碘對生命的意義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生存環境一樣,人體是由許多種元素組成的,其中碳、氫、氧、氮的含量占體重的96%,被稱為常量元素;含量不足體重萬分之一的被稱為微量元素,碘是其中之一。碘在體內的含量雖然極微,但它卻是維係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它是組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是腦組織正常發育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碘缺乏影響人類腦組織正常生長,無論是輕度還是重度碘缺乏,都會影響腦發育,損傷智力。

人們很早就注意到碘缺乏與智力落後存在著某種聯係。傳說法國著名的皇帝拿破侖得到報告,在當時的法國南部邊界(今瑞士阿爾卑斯山地區),流行著一種特殊的白癡病,在家族中常發現有多個成員呆傻。國王曾想遷移整個村莊來根除這種病。這時,一位具有獻身精神的青年醫生古根比爾聽說此事,他勇敢地在當地建立了移民點,仔細研究這種白癡病。他發現白癡患者在高山上多,降到一定海拔高度就消失了,後來人們才知道山越高,土壤受雨水衝洗得越嚴重,土壤碘越少。可見居住環境碘缺乏與白癡患者的發生有著一定的因果聯係。

腦組織發育有準確的時間性,像火車、飛機一樣,按一張嚴格的時刻表運行,按時開始,準時結束。大致上說,這張時刻表是從母親孕育小寶寶開始,一直延續到出生後的兩周歲以內,這段時間叫作腦發育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大腦神經的生長必須依靠甲狀腺激素。為了製造出足夠的甲狀腺激素,甲狀腺需要充足的碘,如果在此期間發生任何程度的碘營養不足,都會造成大腦發育不正常。關鍵期結束後,再進行補碘行不行?科學家告訴我們:發育受到影響的大腦再不可能達到正常水平。換句話說,關鍵期內因缺碘造成的腦發育不良問題是不可康複的,一旦形成,抱憾終生。因此,從腦發育離不開碘這個角度上說,碘是“智力元素”。

大家都知道,人們通常用智商表達人的聰明程度,正常人的智商(IQ)為100左右,有智力缺陷的兒童智商低於70。碘缺乏能損傷兒童的智力。重度碘缺乏的兒童,智力損傷嚴重,智商低於50。這種兒童自己不能照顧自己,生活上的衣食住行需要別人幫助,不能上學,壽命很短,醫學上稱為地方性克汀病。輕度碘缺乏的兒童智力損傷較輕,智商為50~69。上小學前常被認為是“正常兒童”。進入學校學習後,“正常兒童”逐漸表現出智力方麵存在的問題,學習成績排在最後幾名,考試不及格、留級,甚至難以畢業。醫學上將因碘缺乏而導致的上述症狀稱為亞臨床克汀病。

智力是我們人類進行學習、工作和生活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無法想象在人口智力素質低下的社會中,能夠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經濟水平。在嚴重碘缺乏地區,人們常用“一代腫(甲腫)、二代傻(克汀病)、三代斷根芽(人口逐漸減少)”來形容“傻子村”。智力缺陷兒童生活不能自理,成為父母和社會的沉重負擔。

科學家發現:在碘缺乏環境中出生的兒童平均智商比非病區至少低1/10,即相當於低10個智商。我國每年有600萬名新生兒出生在碘缺乏地區,按這個數字計算,每年智商損失達6000萬~7000萬。大科學家牛頓的智商是190(智商140以上稱為智力超常),因此,一年全國損失的智商總和大致相當於損失36.8萬名牛頓。

因此,無論是從個人、社區或整個國家來說,碘缺乏對人類的最大危害就是影響腦發育的問題。因此,徹底消除碘缺乏是涉及提高人口素質的大事情。

在成人期,碘缺乏主要出現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一般沒有什麼特殊感覺,但它是機體缺碘的征象,千萬不可忽視,應該抓緊檢查,當確診為缺碘性甲狀腺腫時,應立即補碘治療。大的甲狀腺腫,特別是胸內甲狀腺腫可壓迫氣管和食管,影響呼吸和吞咽。有的甲狀腺腫還可發生變性、出血、壞死等。在缺碘地區,有些人看起來很“正常”,但仔細檢查會發現一些輕微的缺碘損害。我國著名的內分泌專家朱憲彝教授曾指出:在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沒有甲狀腺腫的居民也同樣是碘缺乏的患者,所以也需要補碘以保證健康。這就是我國和許多國家為什麼要施行全民吃碘鹽的原因。

3.1.4碘缺乏病——一種古老的疾病

碘缺乏病(簡稱IDD)的概念是由澳大利亞學者赫特澤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碘缺乏病是由於自然環境缺碘造成的機體營養不良、表現為一組有關聯的病症或危害的總稱,包括缺碘所致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亞臨床克汀病,單純性聾啞,胎兒流產、早產、死產及先天性畸形等。

碘缺乏病發生於缺碘的自然環境,有明顯的地方性。它分布廣泛,受危害人口眾多,已由一個單一的疾病問題上升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為國際社會所關注。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把碘的攝入不足列為重點防治、限期消除的微營養素營養不良疾病。

碘缺乏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我國的《神農本草經》,用海藻治療癭。《山海經》(前220—206年)中又明確指出該病是“水土病”。用海藻和動物甲狀腺治療該病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1896年首次發現甲狀腺聚碘功能,證實了碘與甲狀腺腫的關係。

1915~1920年,在美國俄亥俄州使用碘化鈉水溶液首次進行了大規模碘防治研究,結果證明,碘製劑可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1924年首次在美國密歇根地區大規模推廣碘鹽,5年後該地區學童的甲狀腺腫率由38.6%下降至9%,1951年隨訪調查學童甲狀腺腫率僅為1.4%。此後在瑞士、奧地利、意大利、南斯拉夫、澳大利亞推廣碘鹽都使當地的地方性甲狀腺腫腺腫和地方性克汀病得到了控製,聾啞患病率、新生兒死亡率明顯下降,兒童智力水平顯著提高。

碘缺乏病是人類最早認識的地球化學性疾病,到19世紀人類終於認識了缺碘是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地方性克汀病的主要原因。20世紀後葉,科學研究的進展使我們認識了碘缺乏病的全貌,掌握了控製本病的基本知識和措施。因此,最終消除這一古老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就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碘缺乏病在世界上流行很廣泛,有118個國家存在碘缺乏這一公共衛生問題,大約16億人生活在較嚴重的缺碘地區,占人口的30%。有地方性甲狀腺腫6.55億人,占總人口的12%;克汀病患者1120萬人;保守估計因缺碘所致智力損害至少有4300萬人;因嚴重缺碘造成死產或流產胎兒每年近3萬,每年有12萬新生兒存在智能和體能的損害。碘缺乏病在我國普遍流行而且嚴重,除中國台灣病情不詳外,幾乎所有省(市)、自治區均有流行。

3.1.5食鹽加碘——碘缺乏病的預防

人體缺碘是由環境缺碘造成的,而環境缺碘卻不是在短期內可能改變的。隻有人為地長期補碘,才能保證我們機體的需要,這種補充不是在一兩年內所能解決的,生活在缺碘地區,補碘將伴隨我們終生。

在20世紀20年代,碘鹽首先在瑞士和美國用於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1941年被新西蘭引進,20世紀50~60年代許多歐洲國家使用碘鹽,並獲得了預期的效果。瑞士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早消除碘缺乏病的國家。加拿大隨後進行了食鹽全部加碘,80年代末印度實施食鹽全部加碘,1994年美洲國家發表了《基多宣言》,要求全美洲實施全民食鹽加碘計劃。截至1995年底,已在實施或已經製定食鹽全部加碘計劃的發展中國家有24個,另有33個國家已承諾實施食鹽全部加碘計劃,國際控製碘缺乏病理事會也建議所有缺碘國家都要實施全民食鹽加碘。

碘鹽的優點是安全、有效。我國規定每千克食鹽中含碘(離子)標準為:加工廠出廠不低於40毫克;銷售部門不低於30毫克;居民用戶不低於20毫克。按照每人每天吃鹽5~15克計算,可從鹽中獲得碘100~300微克,平均200微克,足以滿足生理需要而且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