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成功預防後遠離的疾病(1 / 3)

與戰爭、災難相比,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傳染病一直是人類健康更主要的殺手,是人類生存的大敵。人類對於傳染病的病因、病原、預防、診斷、治療,總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向傳染病宣戰,全世界是一個戰場。尤其是近兩個世紀以來,隨著基礎醫學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抗生素的出現以及公共衛生的改善,人類對於以微生物為病原體疾病的防治效果大為改觀,戰勝疾病的速度也大大地加快了。在醫學發展史上,微生物學揭示了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微生物在作怪,從而指明了防治疾病的正確途徑。而從預防天花開始,人類發現了自身的免疫係統,建立了免疫學。從病原微生物學到免疫學,人類將與流行性疾病的鬥爭真正地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醫學科學的發展使人類在消除疾病、增進健康方麵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免疫學科的發展推動了疫苗的研製開發,很多以前被人們認為如同洪水猛獸的烈性傳染病,已經有了行之有效的疫苗,在大麵積接種後,一些傳染病如天花、脊髓灰質炎、流腦、乙腦、麻疹等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控製。

如果我們翻開曆史就會發現,傳染病這個人類的天敵,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人類的侵害,奪走了許多寶貴的生命。有報道表明,人類曆史上最嚴重的瘟疫有:14世紀發生在歐洲的鼠疫,死亡2000萬人;17至18世紀發生在歐洲的天花,造成1.5億人死亡;19世紀末至20世紀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發生的鼠疫,導致1000萬以上人死亡;而1918年發生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的流行性感冒,則使2500萬人死亡。人類曆史上還有不少重要的傳染病,如結核病(在1949年以前的中國,占各種死因的首位)、瘧疾(甲古文中有記載)、傷寒(20世紀30年代以前,在世界各國廣泛流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流行)、白喉(1583~1618年暴發第一次世界大流行)、細菌性痢疾(公元前4世紀,希波克拉底已認識此病)、炭疽(抗生素出現之前死亡率為20%~30%)、麻疹(嬰幼兒常見的病毒性急性傳染病)、斑疹傷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稱為“戰爭瘟疫”)等。但是,人類並未在肆虐的傳染病麵前退卻,而是從無數次挫折甚至慘敗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始終不渝地探尋著控製傳染病的對策,並在與傳染病較量中取得了四個方麵的重大突破,即隔離檢疫製度的建立、病原微生物的發現、特效藥物的出現和疫苗的誕生。抗生素和疫苗,是20世紀人類的偉大發現,其廣泛應用,使人類在與傳染病的鬥爭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被稱為烈性傳染病的三種疾病——天花、鼠疫和霍亂,曾多次造成人類曆史上屍橫遍野的慘景,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天花這一人類的頭號大敵已絕跡。在消滅了天花之後,世界衛生組織又製訂了2000年在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麻風、麥地那龍線蟲病等傳染病的計劃,其中較為成功的是消滅小兒麻痹症,目前在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都已消滅,隻剩下4個國家和地區,數百個病例。2008年,經過半個多世紀艱苦卓絕的奮鬥,在全球83個絲蟲病流行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率先消除絲蟲病。另外,由細菌所引起的傳染病如結核病、麻風病、猩紅熱等,由於有了抗生素,死亡率大幅下降,使這些疾病變得不再可怕。疫苗的問世,使麻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等,這些曾經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被控製。人類在與傳染病的抗爭中戰績卓著。

2.1天花

清順治皇帝、英國女王瑪麗二世、德國皇帝約瑟夫一世、法國皇帝路易十五、俄國皇帝彼得二世等,都因為感染同一種疾病而斃命。這種疾病就是天花,曾引起除南極地區外其他各大洲成千上萬人的死亡,英國史學家紀考萊把天花稱為“死神的忠實幫凶”。經過人們的努力,終於將其消滅,1980年5月,第33屆世界衛生大會莊嚴宣告全世界已經消滅天花。天花的消滅是人類疾病鬥爭史上的一個輝煌的勝利。今天的年輕人已經對天花很陌生,人類患天花病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

2.1.1悠久的曆史

據推測公元前1萬年,在非洲或亞洲農業部落出現人類聚居生活後,天花就流行了。在當時,擁擠的生活條件,使馴化的動物與人密切生活在一起,天花病毒可能從馴化動物無害的正痘病毒逐步適應於人,也有可能天花病毒源自齧齒類動物。

天花出現在印度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可能由旅行隊或海運傳染到印度。天花傳入中國在48~49年。164年,天花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作戰的羅馬士兵中,複員的士兵把天花從波斯傳到敘利亞,然後傳入意大利。580~581年,天花流行傳遍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585年天花傳入日本和朝鮮。天花首先從北非傳入歐洲,622年,天花通過侵略戰爭的阿拉伯軍隊傳入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在十字軍改革運動期間,天花再度流行,東征後回國的十字軍騎士們將天花傳入英國和愛爾蘭。

12世紀以後,天花在歐洲許多地方流行,1438年,巴黎的一次大流行就死亡35萬人。1589年,在東非發生天花流行,不久在該大陸的西岸港口也流行。

17世紀,天花流行橫掃歐洲,俄羅斯以及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均遭天花侵襲。18世紀,在全世界各地區,天花成為主要的流行性疾病。1789年及1829年,澳大利亞發生2次天花大流行。19世紀末,天花在佛羅裏達及南非洲出現,再由佛羅裏達傳遍整個美國、加拿大、南美洲地區和英國。

1846年,在來自塞納河流域、入侵法國巴黎的諾爾曼人中間,天花突然流行起來了。這讓諾曼人的首領驚慌失措,也使那些在戰場上久經廝殺不知恐懼的士兵毛骨悚然。殘忍的首領為了不讓傳染病傳播開來以致殃及自己,采取了一個殘酷無情的手段,他下令殺掉所有天花患者及所有看護患者的人。這種可怕的手段,在當時被認為是可能撲滅天花流行的唯一可行的辦法。但是天花並不會寬容任何人,它同樣無情地入侵宮廷、入侵農舍,任何民族、任何部落,不論爵位,不論年齡與性別,都逃脫不了天花的侵襲。

18世紀,歐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數曾高達1億5千萬人以上,甚至更多。

2.1.2病魔——天花病毒

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無藥可治,患者在痊愈後臉上會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天花病毒外觀呈磚形,大小約200納米×300納米,抵抗力較強,能對抗幹燥和低溫,在痂皮、塵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數月至一年半之久。天花病毒有高度傳染性,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兒在內,均能感染天花。天花主要通過飛沫吸入或直接接觸而傳染,當人感染了天花病毒以後,大約有10天潛伏期,潛伏期過後,患者發病急,多出現頭痛、背痛、發冷或寒戰、高熱等症狀,開始體溫可高達41℃以上,伴有惡心、嘔吐、便秘、失眠等。小兒常有嘔吐和驚厥。發病3~5天後,患者的額部、麵頰、腕、臂、軀幹和下肢出現皮疹。開始為紅色斑疹,後變為丘疹,2~3天後丘疹變為皰疹,以後皰疹轉為膿皰疹;膿皰疹形成後2~3天,逐漸幹縮結成厚痂,大約1個月後痂皮開始脫落,遺留下瘢痕,俗稱“麻斑”。重型天花患者常伴並發症,如敗血症、骨髓炎、腦炎、腦膜炎、肺炎、支氣管炎、中耳炎、喉炎、失明、流產等,是天花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天花是世界上傳染性最強的疾病之一,天花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氣中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假設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有3000人感染天花病毒,12天內病毒就會擴散到美國各地,殃及數百萬人。

2.1.3種痘預防天花

天花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因此人類在很早就已經開始研究和摸索防治天花的方法。據中國古代醫學文獻的記載,北宋真宗年間,天花流行比較嚴重,當時的丞相王旦擔心自己的小兒子感染天花,當聽說四川峨眉山有一位道士有預防天花的仙方時,便派人將道士請到府中。這位道士拿出一些藥末,倒在一個小竹管裏,拿起小竹管將藥末吹到小孩的鼻孔裏,並說種了這個以後,過十天大概會發熱,然後會出現一些紅色的皮疹,再過幾天,熱退疹消,小孩今後就不會再得天花了,後來果然如此。

其實,所謂的“仙方”並不是什麼神丹妙藥,而是用天花患者身上的幹痂研磨製成的粉末。將這種含有天花病毒的粉末吹入小孩的鼻內,他就會染上輕度天花。這樣,體內有了抵抗力,就不會再得天花了。我國古代將天花稱為“痘”,將道士的這種預防方法稱為“種痘”。由於它帶有毒性,人接觸了一定量的有毒物質後就獲得了對毒物的抵抗能力。可以說,這其中包含了比較樸素的免疫學思想。

到了明代以後,人痘接種法開始盛行起來。在清代,康熙皇帝十分重視人痘預防天花的推廣,有關幼兒種痘的方法也被收入了欽定的醫學教科書,官方的提倡和推廣使得接種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清康熙年間,俄國醫生到北京來學習種人痘的方法,以後便由俄國傳入土耳其。18世紀,一位英國駐土耳其的公使夫人,先後給她3歲和5歲的孩子接種了人痘,並致信英國王妃,希望推廣這個技術。這一年人痘接種在英國也獲得了承認。人痘接種法無疑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曆史創造之一,它造福於全人類並促進了醫學的新發展。

2.1.4天花疫苗接種

英國的牛痘接種法是人痘接種法的一次重大革新,它最終完全降服了曾經肆虐全球的天花。18世紀,歐洲天花橫行,人們因天花難以遏製的傳染而陷入惶恐。而當時從中國傳去的人痘法並沒有被廣泛采用。同時,人痘接種還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在古代人們對於病毒的特性還不太了解,對於減毒的效果也不能確定,有時候由於人痘沒有完全被減毒,接種以後反而可能就感染天花了。那麼,能否找到一個更有效、更安全的辦法來杜絕可怕的天花呢?英國的一位鄉村醫生愛德華·琴納開始了對這個難題的艱難探索。

有一天,一位姑娘到琴納的診室看病,琴納判定姑娘患的是天花,但姑娘卻堅決地肯定自己得的不是天花。因為在她們的奶牛場,幾十個女工從來都沒有得過天花,隻不過是在手上長過小痘瘡。牛痘是牛的一種輕微傳染病,有意思的是,凡是患過牛痘的人就不會再患上天花了。這讓琴納產生了靈感:擠奶女工身上的小痘瘡和天花到底有什麼關係?通過仔細觀察發現,牛身上長出的牛痘水皰和天花患者身上的症狀十分相似。這使他進而想到是不是有可能給人接種牛痘呢?

1796年5月14日,琴納給一位8歲的男孩接種牛痘。琴納用小刀在小孩上臂的皮膚上輕輕地劃了一道刀痕,然後十分小心地將他從牛奶女工那裏獲得的出痘的漿液輕輕地塗抹在男孩皮膚的刀痕處,完成了牛痘的接種。隨後的一段時間,琴納對這個男孩進行了嚴密的觀察,從種痘到結痂、長膿包到最後脫痂,牛痘接種成功了。但同時一個新的問題又擺在了琴納的麵前:種了牛痘的人是不是就一定不會得天花呢?為此,琴納又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給種了牛痘的男孩又接種了天花,半個月過去了,被接種天花的那個小男孩安然無恙。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試驗終於成功了。這是人類數千年來向天花病毒發起的最大反擊,被醫學家稱為“死神的幫凶”的天花終於被人類征服了。試驗成功後,琴納為附近的村民免費接種牛痘。但在當時,教會認為琴納的發現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因為這意味著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命運居然要取決於牛膿疤瘡。倫敦上流社會的人們也對此不理解。琴納回到家鄉,繼續為村民們免費種牛痘。1798年,英國、法國、俄國等地區又流行天花,這時經過琴納接種牛痘的人已達到2000多人。在這次天花流行期間,這2000多人沒有一個人被傳染天花,琴納牛痘接種法的成功再一次得到了印證。1805年,牛痘接種法傳入中國,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隨著牛痘接種法在中國的不斷推廣,1961年中國全麵消滅了天花。

2.1.5消滅天花的計劃

1801年琴納根據天花係人類疾病無動物宿主,感染者若不死亡則獲終身免疫,以及擁有頗有成效的疫苗這3條基本原理曾提出根除天花的構思。1950年泛美衛生組織(PAHO)著手策劃普及種痘,擬在全美消滅天花,8年內天花傳播被製止。此項成就鼓舞了蘇聯衛生部副部長日丹諾夫,他根據天花法則向第11屆世界衛生會議提出全球消滅天花的建議。此項提議於1959年被采納。1967年,全球消滅天花的計劃進一步加強,提出在10年之內完全根除天花的戰略目標。威廉·弗格醫生於同年提出加強報告製度,在發生天花的地區加強種痘,代替過去大麵積廣泛免疫的做法。這一措施證明,即使在種痘人效不超過50%的地區也顯成效。1977年10月,世界上最後一例天然發生的天花病例——索馬裏炊事員阿裏·馬奧·馬丁被治愈,198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人類成功消滅天花。“天花”這個疾病的名稱永遠記載在曆史上。為了消滅天花,10年內耗資3億1千3百萬美元。由於種痘的並發症(腦炎、濕疹),其危險性遠遠超過感染天花的可能性,美國兒童常規種痘製度在1971年即已終止。1983年公民用的商品牛痘苗已取消。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除從事有關研究工作者外,全世界停止種痘,並提出2億份劑量的凍幹牛痘苗及牛痘苗病毒株由世界衛生組織負責保管。

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開始“天花撲滅加強行動”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沒有恢複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與西方國家在防疫方麵缺乏交流。我們消滅傳染病的秘訣是高效的政治動員。1950年1月至8月,中國境內天花患者仍然有44211例,分布在全國廣泛的地域,這一年,因天花而死亡的有7765人。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了由周恩來總理簽發的《關於發動秋季種痘運動的指示》,做出在全國各地推行普遍種痘的決定。到1952年,全國各地接種牛痘達5億多人次。北京在1950年天花疫苗接種率就已經達到了80%,成為了中國首先消滅天花的大城市。1961年我國最後一例天花患者的痊愈,這比全世界消滅天花早了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