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成功預防後遠離的疾病(3 / 3)

這種威脅需要提高疫苗免疫覆蓋率。尼日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因某種原因停止減毒活疫苗常規免疫或強化免疫後,均再次發生了脊髓灰質炎大流行。在我國貴州省貞豐縣疫苗衍生病例所在村莊與鄰近村寨的調查證實,兒童免疫接種率很低,脊髓灰質炎疫苗3劑次的服用率僅為10%~60%。

2.2.7時刻警惕輸入性疫情

我國最後一例脊髓灰質炎本土野病毒病例發生於1994年,1999年發現輸入性病例。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宣布成為無脊髓灰質炎區域,標誌著我國已實現無脊髓灰質炎目標。但是,2011年8月,新疆和田、喀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蘇4個地區先後出現脊髓灰質炎病毒疫情,這是10年來我國首次發現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疫情。經世界衛生組織證實,此次疫情為輸入性脊灰野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判斷引起此次疫情的病毒源自巴基斯坦。

雖然全球多數國家地區已經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目標,但世界上還有3個國家(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從未停止過本土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的流行。而且,在一些已經實現無脊髓灰質炎的國家和地區近年又重新輸入野病毒導致新的傳播鏈,有些病例已經消失多年的國家再度發生了脊髓灰質炎野病毒輸入,有的甚至還引發了脊髓灰質炎野病毒流行,使全球報告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病例國家迅速回升為20個。傳染病無國界,國門擋不住。脊髓灰質炎病毒可以通過飛機、汽車、船隻或徒步旅行的方式,遠途傳播,任何人都可能是攜帶者,隻要有一名兒童仍然受到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感染,所有國家的兒童就都有感染該病的危險,並可在未接受免疫接種的人群中迅速蔓延。在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存在免疫薄弱地區和免疫空白人群,就存在脊灰野病毒輸入的風險。

2.2.8消滅脊髓灰質炎尾聲戰略

2013年4月25日,全球消脊髓灰質炎行動在阿布紮比全球疫苗峰會上推出了一項6年期全麵計劃——2013~2018年消滅脊髓灰質炎尾聲戰略計劃,首次提出同時消滅由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導致的各類脊髓灰質炎。根據這項計劃,預計將在6年內提供55億美元。全球領導人以及慈善界人士讚同此項計劃,並認捐了近四分之三的預算資金。他們還呼籲更多的捐助方認捐,以籌集其餘15億美元,滿足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的資金需求。

因患脊髓灰質炎而癱瘓的兒童人數現已降至曆史最低水平,2012年有223例。此項新計劃的目的是利用這一最佳契機消滅脊髓灰質炎,抓住難得的契機,再接再厲,阻斷脊髓灰質炎病毒的一切傳播,以免無脊髓灰質炎國重新受到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指出,“數千年來,我們一直想戰勝脊髓灰質炎。有了這項計劃,我們可以徹底消滅這一頑疾。我們獲得了脊髓灰質炎病毒新知識,有了新技術,並且可以采用新戰術覆蓋最脆弱的社區。我們從消滅脊髓灰質炎中獲得的豐富經驗、基礎設施和知識有助於我們向所有兒童和所有社區提供基本衛生服務”。

該計劃闡述了如何克服在人口稠密的城區、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帶以及不安全地區等為兒童接種疫苗所麵臨的業務挑戰。根據該項計劃,應利用在消滅脊髓灰質炎領域積累的經驗和資源,加強高重點國家中的免疫接種係統。它還確定了一項計劃製定程序,闡述了如何利用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尤其在覆蓋最邊緣化和最脆弱兒童及社區方麵的資源和經驗,繼續促進開展公共衛生領域的其他工作。據估計,到2035年,從降低治療費用和提高生產力的角度衡量,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的勝利成果總共可以帶來400億~500億美元的淨收益。

2.3絲蟲病

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東曾經有這樣的民謠,“鄒、滕、嶧縣,十人九疝”“泗河兩岸,粗腿大蛋”。老百姓常說“四人圍桌桌,狗都鑽不過”,那些“大粗腿”,就是下肢象皮腫患者。這些人都是得了曾經讓人們談虎色變的淋巴絲蟲病,民謠中真實描述了當時絲蟲病嚴重流行狀況。一些巨大的下肢和陰囊象皮腫,其病理贅生物可重達數十千克,觀之觸目驚心。一條細若遊絲的小蟲,曾令3000多萬中國人貧病交加,苦不堪言。經過半個多世紀艱苦卓絕的防治工作的開展,絲蟲病在我國得到有效控製,2006年在全球83個絲蟲病流行國家和地區中我國率先消除絲蟲病,典型的象皮腫患者正逐步走出人們的視野……

2.3.1絲蟲病曆史悠久

淋巴絲蟲病是全球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埃及開羅博物館展示的4000年前的古埃及法老塑像,顯示患有右下肢象皮腫,即為該病典型臨床表現之一。我國2700多年前的古代醫學書籍中就有記載,隋唐時期(581—907年)古籍中記載“兩足脛紅腫,寒熱如傷寒狀,從此或一月發,半月數月一發”。

2.3.2第二大致殘病因

絲蟲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寄生蟲病,雖一般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可導致患者永久或長期致殘,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第二位致殘性疾病,僅次於精神疾病。據1996年的估計,全球受威脅人口約12億,絲蟲病患者約1.2億,其中慢性絲蟲病患者4000萬;除歐洲區已無淋巴絲蟲病的記載外,全球有83個國家和地區有淋巴絲蟲病流行;就病例數來說大體是1/3在印度,1/3在非洲,另1/3在亞洲、太平洋島嶼和美洲。

2.3.3絲蟲病與貧困相伴而生

我國曾是絲蟲病“重災區”,絲蟲病的流行不僅給人民的健康帶來嚴重危害,也成為因病致貧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重慶有首民謠“秀山米糧倉,本是好地方,十男九腫子(指象皮腫),一世不安康,輕者屙白尿(指乳糜尿),重者見閻王”,描述的恐怖場景,在舊時絲蟲病流行區非常普遍。

淋巴絲蟲病的臨床表現,如反複發作的急性淋巴結/淋巴管炎、肢體淋巴水腫/象皮腫、乳糜尿、鞘膜積液和生殖器官畸形等,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生活、社交、學習、就業和婚姻。絲蟲病不僅給患者和其家庭帶來無盡的痛苦,更嚴重阻礙和製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造成巨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因病導致家破人亡的慘劇時有發生。因此,絲蟲病已成為有該病流行國家和地區的一個社會頑疾,是導致貧困和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38個最貧困的國家中,32個有淋巴絲蟲病流行。據估計在流行淋巴絲蟲病最嚴重的印度每年因該病損失約8億美元。

2.3.4象皮腫的來源

人的皮膚長得像象皮是一種象皮病,是由於一種絲蟲長期寄生於人的淋巴係統的結果,也叫絲蟲病。這是絲蟲破壞了人體淋巴管的瓣膜,造成淋巴回流困難,由於淋巴液滯留,影響了局部血循環,皮膚及皮下組織因而增生、變厚、粗硬,而形成象皮腫。如果發生在腿部,腿腫大起來叫大腿瘋;若發生在頸部,腋下就形成一塊大腫瘤。

2.3.5病魔——絲蟲

絲蟲病是由線形動物門的絲蟲總科,通常稱為絲蟲的一類線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寄生於人體的絲蟲有8種。我國隻有斑氏絲蟲和馬來絲蟲兩種病原體流行。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非洲一些國家等地歸國的勞務人員中有發現感染羅阿絲蟲、盤尾絲蟲的病例。

斑氏絲蟲和馬來絲蟲的生活史基本相似,以蚊為傳播媒介,人為終宿主。蚊刺吸人血時,將微絲蚴吸入蚊胃,發育為感染期幼蟲。當蚊再次刺吸人血時,口器內的感染期幼蟲侵入人體,進入附近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或淋巴結內,最後發育為成蟲。雌雄蟲交配後其蟲卵發育成微絲蚴,隨淋巴液經胸導管至血循環,白天滯留於肺等器官的毛細血管內,夜間8時至翌晨4時出現於周圍血液中。這種夜現周期性的形成是寄生蟲與宿主關係長期適應的結果,但其機製尚不清楚。可能與迷走神經係統興奮、宿主肺動靜脈血氧含量張力差變化、微絲蚴的生物節律以及宿主生活睡眠習慣等有關。斑氏絲蟲成蟲多寄生於四肢、腹腔、腹膜後及精索等深部淋巴係統,馬來絲蟲成蟲多寄生在四肢淺表淋巴係統,尤以下肢為多見。成蟲壽命為10~15年,微絲蚴的壽命為3~24個月。

絲蟲病的發生與發展取決於宿主的免疫反應、感染絲蟲的類別、數量和頻度、蟲體發育和寄居部位等因素。其發病機製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蟲體的代謝崩解產物、幼蟲的蛻皮液、成蟲子宮分泌物等都具有抗原性,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性變態反應,導致周期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成蟲在淋巴管內可引起內皮細胞反應性增生、管壁水腫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等反應,至晚期纖維組織增生,管壁顯著增厚,管腔狹窄,淋巴係統回流障礙,甚至阻塞,是阻塞性淋巴管炎、象皮腫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成蟲可分泌某些因子,導致淋巴管擴張、淋巴水腫和象皮腫。長期在流行區內生活而遭重複感染,可使病變的發展過程彼此重疊,導致病理變化愈益嚴重。

2.3.6消除絲蟲病

1997年第50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消除作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的淋巴絲蟲病的決議,使該病成為繼天花、龍線蟲病、脊髓灰質炎之後第4個要求達到全球消除的傳染性疾病。

我國是全球淋巴絲蟲病流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流行範圍達山東、河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和重慶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64個縣(市),受威脅人口達3.4億,絲蟲病患者達3000多萬人,其中慢性絲蟲病患者540萬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絲蟲病防治,將其列入優先防治的疾病之一,掀起了防治絲蟲病的熱潮,流行區各地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和防治工作。形成“遍地是燈火,到處是歌聲”“千軍萬馬齊上陣,萬眾一心除瘟神”的浩大場麵。

20世紀60年代,山東省開始探索全民服藥防治絲蟲病,這是降低人群微絲蚴感染率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絲蟲病高度流行區,當人群微絲蚴感染率下降到5%左右時,這種方法的效果就不理想了。

1972年,山東省率先嚐試使用枸櫞酸乙胺嗪摻拌食鹽防治絲蟲病,每人每天平均服用40~50毫克乙胺嗪,食用4~6個月,可使微絲蚴感染率大幅降低。經過2300多萬人的推廣應用,取得了突破性的防治效果。這一創舉在全國迅速推廣,極大地加速了我國消除絲蟲病的進程。

在絲蟲病防治領域,我國科學家取得了一係列令世界矚目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傳播閾值理論”。通俗地說,消除絲蟲病並不是把病原、蚊子完全消滅,而是把病原控製到一個臨界水平,就可以阻斷傳播,這個臨界水平就是“閾值”。1982年,國家衛生部絲蟲病專家指導組在分析了大量的數據之後,得出結論:當人群微絲蚴感染率約為1%時,絲蟲病傳播已無流行病學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微絲蚴血症可於數年內陸續轉陰,在未轉陰前雖然仍可使蚊子感染,但感染率和感染度都相當低,不足以形成絲蟲病傳播。根據這一結論,我國最終確定了基本消滅絲蟲病的標準:以行政村為單位,經過防治,人群微絲蚴感染率降低至1%以下,可以作為阻斷絲蟲病傳播指征。1994年,我國實現基本消除絲蟲病目標。

2006年,中國向第4屆全球消除淋巴絲蟲病聯盟大會遞交了《中國消除淋巴絲蟲病國家報告》,這是自1997年第50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消除作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的淋巴絲蟲病》決議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接受的第一個宣布實現消除絲蟲病的國家報告,全球為之鼓舞。2007年5月9日,世界衛生組織審核認可: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宣布消除絲蟲病的國家。

然而,就在2007年夏天,廣西壯族自治區某縣報告發現散發的絲蟲病病例。於是,衛生部組織絲蟲病防治專家迅速趕赴廣西。專家們經過調查發現,由於該縣是絲蟲病的老疫區,當年普服藥鹽的時候,有的村民不在家,這才導致了現在的新發病例。衛生部迅速向世界衛生組織做出通報。接著,世界衛生組織再次派專家來到中國核實消除絲蟲病的情況,得出的結論是:殘存的患者不會造成流行病學傳播,中國可以放心地宣布已經實現了消除絲蟲病目標。

盡管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但衛生部又在12個流行區進行了絲蟲病殘存病例調查,對當年普查普治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行了核查。調查的結論再次證明:中國消除絲蟲病的結論是科學、可靠的。

2008年11月初,衛生部部長陳竺鄭重宣布了這一消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評價,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球消除絲蟲病進程中的裏程碑。

人類與疾病的鬥爭永無止境。然而,在中國,絲蟲病已經成為一個舊時代的背影,漸行漸遠,成為人們的記憶。

別了,絲蟲病!

回顧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曆史,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征服傳染病的成就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天花和脊髓灰質炎相繼被消滅,絲蟲病在我國實現了消除,不少長期肆虐的傳染病得到了有效的遏製。這些都說明了隨著醫學的發展,人類有能力控製傳染病。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近年來新的傳染病不斷出現,老的傳染病重新複燃,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等讓人類一次次麵臨考驗,人類同傳染病的鬥爭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