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成功預防後遠離的疾病(2 / 3)

2.1.6生物戰爭與生物恐怖

早在1763年,在北美的英國軍隊統帥阿默斯特(Amherst)爵士,曾利用天花病毒作為生物戰爭武器,命令士兵將染有天花病毒的地毯投向敵方。當前利用基因工程將天花病毒組建為提供戰爭使用的致病因子是有可能的,有關天花病毒作為疫苗的危險性也曾進行廣泛的討論。1976年經世界各國的努力,限製所有剩餘的天花病毒株,並在實驗室提供足夠的容器設備及安全保存場所。至1983年年底已將所有的天花病毒株保存在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的兩個地點:①亞特蘭大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②莫斯科病毒製品研究所。幾年後,為考慮安全,俄羅斯當局將病毒株遷移至新西伯利亞地區科爾特索伏俄國病毒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1994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在有關正黏病毒感染的討論會上一致認為生物戰爭或不慎引起天花暴發流行的危害性遠遠超過其病毒對科學研究的利益。1996年5月第49屆世界衛生會議通過一項決議,即將剩餘的天花病毒,臨床有關標本包括其他含有傳染性天花病毒的材料及其病毒基因組DNA,於1999年6月30日銷毀。世界衛生組織將保存500000份劑量的牛痘苗,此牛痘苗的毒株保存在荷蘭世界衛生組織天花牛痘苗合作中心。後來這項計劃又被推遲。因為病毒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在如何處理僅存的天花病毒的問題上發生了爭論:是徹底消滅,還是無限期冷凍?主張徹底消滅的人認為:徹底消滅現在實驗室裏的所有天花病毒,是不使天花病毒死灰複燃、卷土重來的良策。但另一些科學家認為,天花病毒不應該從地球上完全清除。因為,在尚不可知的未來研究中可能還要用到它,而一旦它被徹底消滅了,就再也不可能複生。美國政府已向全世界表示,反對銷毀現存的天花病毒樣品,以便科學家繼續研製防止天花感染的疫苗和治療天花的藥物。美國政府的理由是,“9·11”恐怖襲擊事件和炭疽威脅發生後,美國必須做好對付生物恐怖威脅的準備,為繼續研究對付天花的手段,必須保留這一病毒樣品。

在曆史上,曾經不止一次出現過實驗室流出病毒的事件。最著名的事故是1979年的蘇聯炭疽菌流出事件,事故中有幾十人受感染死亡。2003年,新加坡環境衛生研究院實驗室由於工作人員操作程序不當,發生病毒實驗室感染事件。2003年12月在中國台灣,2004年4月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製所實驗室也發生兩起類似事故。這些事件都像警鍾一樣,提醒著人們,存放在實驗室的病毒也並非萬無一失,天花病毒也有可能被戰爭販子用於罪惡的生物戰爭。至於天花病毒的最終命運如何,人們正拭目以待。

2.2脊髓灰質炎

公元前1000多年埃及浮雕上一條腿萎縮的年輕祭司和著名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都是因為感染一種病毒造成了身體的殘疾。這種病毒就是脊髓灰質炎病毒,每年曾導致全世界數以萬計的兒童死亡或者嚴重殘疾。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製備出了脊髓灰質炎疫苗——脊髓灰質炎糖丸減毒活疫苗。1988年,世界衛生大會發起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在過去的20年,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取得巨大成果,脊髓灰質炎病例由1988年的約35萬例下降至2010年的1292例,病例數量減少了99%以上。2010年,全世界隻有4個國家仍有脊髓灰質炎流行。作為一種在人類曆史上已經流行了數千年的傳染病,脊髓灰質炎正處於滅亡的最後階段。根據原定計劃,人類本應在2000年徹底消滅它——這一目標在10年之後的今天仍然沒有實現。由於消滅脊髓灰質炎的計劃每年麵臨著數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再加上戰亂、貧困和宗教等因素,世界衛生組織計劃徹底實現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的目標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2.2.1古老的疾病

脊髓灰質炎和天花具有一些相似性:它們都是嚴重的傳染病,它們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它們可能同樣非常古老。人們發現,3000多年以前的埃及法老可能就患過天花,在一塊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埃及浮雕上,則可能提供了關於脊髓灰質炎的最早記錄——在浮雕上的那個年輕祭司的一條腿萎縮了,這一特征與脊髓灰質炎發病後的症狀很相似。然而,直到18世紀,人們才意識到作為一種特定疾病存在的脊髓灰質炎。1789年,英國的醫生伍德胡德(Michael Underwood)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例脊髓灰質炎的臨床描述。1840年,德國的醫生海涅(Jacob von Heine)係統地研究了脊髓灰質炎,認為它很可能牽扯到脊髓。但是,由於當時條件的限製,海涅無法進一步了解這種傳染病的本質是什麼。1909年,美籍奧地利醫生蘭茨泰納(Karl Landsteiner)和波普爾(Erwin Popper)分離並確認了脊髓灰質炎病毒是導致脊髓灰質炎的病原體。然而,針對脊髓灰質炎的疫苗卻遲遲沒有發明出來。

隨著工業革命引起的城市化,該病變得流行起來。1916年,紐約發生暴發脊髓灰質炎的第一次大流行,在報告的9000多個病例中,有2343例死亡;當年在美國全國內共有27000個病例,6000例死亡,其中大多數都是兒童。此後,該病在20世紀頻繁暴發,1952年是迄今為止疫情最嚴重的一年,美國報告的病例為57628例。在20世紀早期,為了治療患有脊髓灰質炎的患者,一種叫作“鐵肺”的呼吸輔助裝置應運而生。1928年,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工業衛生師Philip Drinker和Louie Shaw發明了一種稱之為“鐵肺”的呼吸裝置,以治療脊髓灰質炎引起的呼吸肌麻痹。大多數患者在此裝置上度過兩周便可,但不幸的是,有些患者將是“終生的禁錮”。到1939年,美國大約有1000位患者使用。今天,人們已通過接種疫苗和現代高科技呼吸裝置來應對脊髓灰質炎。

2.2.2病魔的元凶

今天我們知道,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一種RNA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質炎病毒一共有3種亞型,相互之間中和試驗無交叉反應。脊髓灰質炎病毒通過患者的糞便或口腔分泌物傳染。人類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唯一宿主,長期攜帶病毒的情況(例如無症狀,但仍持續排出病毒長達6個月以上)很罕見。常侵犯中樞神經係統,損害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導致肢體鬆弛性麻痹,患者會出現發熱、頸部僵硬、嘔吐等症狀,嚴重的會因為呼吸肌肉麻痹而死亡。在兒童中癱瘓病例與隱性感染及無癱瘓病例之比可高達1∶1000,成人中也可達1∶75。多見於兒童,故又名小兒麻痹症。

2.2.3總統的基金

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脊髓灰質炎患者是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1921年的夏天,他在一次遊泳之後染上了脊髓灰質炎,最終造成了下肢癱瘓。1938年,這位領導美國人與法西斯作戰的總統發現脊髓灰質炎在美國的流行趨勢開始惡化,於是建立了小兒麻痹症全國基金會,用於救治脊髓灰質炎患者,並促進疫苗的研製。此前,羅斯福一直致力於幫助和他有著相似痛苦的患者。為了給基金會募捐,羅斯福請求他的一位朋友——喜劇演員康托爾(Eddie Cantor)的幫助。康托爾通過廣播電台向美國人發出募捐的請求——隻要為小兒麻痹症全國基金會寄去幾個硬幣就可以。

在小兒麻痹症全國基金會的支持下,索爾克(Jonas Salk)醫生在實驗室裏成功地培育出了全部三種脊髓灰質炎毒株。索爾克把病毒殺死製成疫苗,並於1952年在患脊髓灰質炎康複的兒童身上進行了實驗,結果實驗者血液中脊髓灰質炎抗體增加了。接著,索爾克在自己、妻子和孩子身上進行了接種實驗,結果他們體內出現了相應的抗體,並且沒有患上脊髓灰質炎。

1953年,索爾克把他的研究成果公布出來。當有記者向他詢問誰擁有脊髓灰質炎疫苗專利的時候,索爾克回答說:“沒有什麼專利。你能夠為太陽申請專利嗎?”即使在今天這個對科學研究成果的專利存在爭議的時代,索爾克的觀點仍然是比較激進的。

2.2.4脊髓灰質炎疫苗

目前國際上使用的脊髓灰質炎疫苗有兩種: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即所謂“活疫苗”和“死疫苗”。人類最初研製成功的脊髓灰質炎疫苗是“死疫苗”。

1954年,美國有200萬兒童接受了索爾克的疫苗實驗,結果表明這種疫苗保護兒童免受脊髓灰質炎侵害的有效率為80%~90%。隨後,這種所謂的滅活脊髓灰質炎疫苗(IPV)成為了脊髓灰質炎標準的預防手段。雖然索爾克的疫苗效果很好,但還不是足夠好,它還不能有效阻斷病毒的傳播。

20世紀50年代,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薩賓同樣也在小兒麻痹症全國基金會的支持下進行疫苗的研究。與索爾克的疫苗不同,薩賓把脊髓灰質炎病毒在猴子的腎髒細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養,直到篩選出不能致病的毒株,得到的為OPV。這種疫苗采用口服滴劑的形式,比索爾克的疫苗針劑注射方式簡單,並且能夠有效阻斷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

由於發現“活疫苗”在抵禦脊髓灰質炎野病毒流行中更具功效,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減毒活疫苗,成為了預防脊髓灰質炎的主要手段。但畢竟疫苗使用的是減毒的活病毒株,對於極個別免疫功能低下兒童可引發疫苗相關麻痹病例。同時,疫苗病毒隨服用者糞便排出體外後,在自然界中可以感染未服用減毒活疫苗的個體,發生病毒基因突變的積累,從而形成脊髓灰質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構成一種新的致病威脅。

隨著脊髓灰質炎野毒株病例的消除,很多國家從20世紀末開始使用注射型的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因為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采用已失去活性的脊髓灰質炎毒株,接種後沒有病毒變異、毒性回升的危險,從安全性角度出發,即使是免疫低下的兒童也能使用。近年來不少發達國家改用滅活疫苗預防脊髓灰質炎,目前世界已有41個國家和地區采用全程接種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此外,還有18個國家和地區采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和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的混合接種程序。

2.2.5消除脊髓灰質炎計劃

研究發現,人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隻要消除了脊髓灰質炎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脊髓灰質炎完全可以像天花一樣被徹底消滅。與此同時,脊髓灰質炎每年仍然會給世界帶來50萬名殘疾兒童,有了完全消滅天花的成功經驗,人們感到下一個目標應該是脊髓灰質炎了。

1988年,在第41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了一項全世界消滅脊髓灰質炎決議。它標誌著由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以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率先發起的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行動正式啟動。提出計劃的當年,全世界一共有35萬兒童新患上脊髓灰質炎。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美洲區域(36個國家)被認證為無脊髓灰質炎,隨後,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包括中國在內的3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2002年6月歐洲區域(51個國家)也獲得認證。2010年,全世界隻有4個國家仍有脊髓灰質炎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常規免疫、群眾運動、監測、掃蕩式接種等四大消滅脊髓灰質炎策略,尤為突出的是為強化免疫而采取群眾運動形式——國家免疫日。國家免疫日是為了補充及完善,而不是代替常規免疫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通過免疫高危險年齡組(通常為0~4歲)的每個兒童盡可能快地阻斷野毒株循環。在脊髓灰質炎地方性流行的國家,通常包括一年兩輪的國家免疫日(隔一個月),持續至少三年的期限,達到捕捉未免疫或僅部分免疫保護的兒童、提高已免疫兒童的免疫水平。這樣,最敏感年齡組的每個兒童同時得到保護。

然而,盡管這一計劃讓脊髓灰質炎的發病數量急速下降,2000年——也就是計劃的目標年份——全世界仍然有將近3000人發病。世界衛生大會所確定的最初目標沒有實現。

戰爭是影響消滅脊髓灰質炎計劃的因素之一。1985年,薩爾瓦多內戰的各派力量休戰三天,為全國的兒童進行包括小兒麻痹症在內的6種兒童傳染病疫苗接種。這是人類曆史上首次因為公共衛生問題而進行的“休戰日”。然而不是所有的情況都能如此理想。在索馬裏和阿富汗等地,由於戰爭的原因,很難讓當地每一名適齡兒童接種疫苗。

“戰爭和貧窮會削弱社會結構。結果我們不能為足夠多的兒童進行接種。對於脊髓灰質炎這個特殊的問題,即使漏掉一個兒童,也可能導致這一疾病的重新流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新聞官海佳傑曾說過。以索馬裏為例,2002年該國新發病例隻有3例,但是由於包括首都摩加迪沙在內的地區仍然是武裝衝突的熱點,脊髓灰質炎的免疫接種工作很難在那裏有效開展,“那裏仍然是(脊髓灰質炎)傳播的高危地區”。

2.2.6疫苗相關病例——新挑戰

隨著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的消失,脊髓疫苗衍生病毒對未服用疫苗免疫的個體構成了一種新威脅。其中有些毒株神經毒力與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相似,感染後可以引起永久性的麻痹,並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在加勒比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某地,一名兒童因感染用於製造疫苗的活脊髓灰質炎病毒而癱瘓。與疫苗有關的脊髓灰質炎癱瘓病例已經存在多年,但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都依然少見。而這個病例令人擔憂的是,疫苗衍生病毒像野生病毒那樣傳播,並導致了一場疫情。最近幾年,由疫苗衍生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質炎暴發已在1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發生。2004年,在我國貴州省貞豐縣也發現了兩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