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古代世界醫學的疾病預防
醫學科學發展的曆史,是人類與疾病做鬥爭的曆史。構成醫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預防醫學也是在人類與疾病做鬥爭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有記載的資料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就有了較高的防腐殺菌技術;古羅馬時代很早就注重公共衛生對策,禁止在城內火葬和土葬。古代人從健康角度出發,在城市建設中安裝上、下水道環境衛生設備,這在古代印度、埃及、希臘、羅馬都有記載。我國在公元前17世紀就出現了水源防護、墓葬、傳染病隔離等簡單的衛生措施。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文化中對結核、天花等傳染病症狀有詳細的描述,並明確了瘧疾是由蚊子叮咬、鼠疫由老鼠傳播所致。人類科學地認識疾病原因起源於古希臘興起的思想解放運動。當時提出了疾病的原因,特別包括了氣候和物理環境在內的自然因素,這使當時古希臘的醫學開始運用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判斷疾病的發生。
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古羅馬醫師蓋侖(Galennus)。古羅馬以後,歐洲進入了黑暗的統治時代,醫學發展受到嚴重阻礙,衛生狀況惡化,衛生設施低劣,全歐洲出現了非衛生狀態。7世紀左右,伊斯蘭教教徒在非洲、遠東地區、巴爾幹地區傳教,去聖地麥加的巡禮團發現路上的村鎮到處霍亂流行。以後,十字軍遠征,霍亂、鼠疫、麻風蔓延歐洲各國。傳染病中以鼠疫的流行最嚴重,特別是歐洲—遠東—中國之間貿易使其蔓延更加迅速、範圍更廣。這一時期,由於傳染病流行帶給人類的災難,醫院、大學、公共衛生製度等相繼在歐洲建立起來,加上物理學、化學、解剖學、生理學、顯微鏡、望遠鏡、溫度計、氣壓計等知識技能的創始和發明,對觀察發病因素和機體變化有了新的認識,醫學進入了黎明和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的預防醫學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18世紀後半葉開始的工業革命席卷歐洲,工業經濟的興起,使工業集中,人口都市化。環境破壞、工人的貧困和城市居民公共衛生狀況惡化成為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由於工人生活貧困、營養不良,居住環境衛生條件惡劣,霍亂、結核等傳染病流入城市,使居民死亡率迅速增加。為改變這種狀況,1848年,英國設立了全國衛生局,並製定了世界上最早的衛生立法——《公共衛生法》。立法規定,城市必須設立上、下水道,采用專家參與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從1858~1871年,英國實行全國衛生狀態年報,其中包含霍亂、痢疾、結核、職業性肺疾病的發病狀況,居民的飲食、住房及醫院衛生狀況。英國公共衛生理論和實踐影響了整個歐洲和美國。19世紀後半葉,霍亂、結核杆菌等許多危害人類的傳染病的病原體陸續被發現,一個時期內,公共衛生以應用微生物學為實踐,衛生學則以研究病原微生物為主流,使得細菌學和免疫學成為衛生學的一個分支,進而使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學從衛生學中分化出來。這一時期,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學校教育的備受重視,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及學校衛生學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人類從戰勝天花、霍亂、鼠疫等烈性傳染病的經驗中,以及麵對工業革命的人口城市化、人口增長、環境汙染等所造成的一係列衛生問題,逐漸認識到,從個體預防疾病,效益不高,必須對整體進行預防,才能取得顯著效益,並且認識到在改善環境和勞動條件的同時,還要注意保護宿主,控製病因。而在實踐中,人類已經積累了免疫接種、隔離檢疫、消殺病媒動物、處理垃圾糞便、重視食品和飲用水衛生的經驗以及認識到國家在城市規劃中,應首先考慮上、下水道和居民、工廠的衛生設施及環境衛生、衛生立法等,真正地把衛生學概念擴大至公共衛生,個體防病擴大到社會性預防措施,這是醫學史上著名的第一次衛生革命。這次衛生革命,使預防醫學形成了較完善的體係,特別為當時降低嚴重威脅人類的各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發病率、死亡率,做出了重大貢獻。
健康和預防疾病問題一直是人們最關心的話題,因為在環境汙染嚴重、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尤其需要重視疾病的預防。在我國疾病引起死亡的十大病因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各種惡性腫瘤等中,它們最終發展為致命的中風、心肌梗死、酸中毒、腎衰竭、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這些疾病早期均有跡象。“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假如我們能正視這“蟻穴”,如果你足夠聰明,能夠重視並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如飲食調節、戒煙等),就不會在若幹年後發展為大病,因為到那時再治療,即使再積極,為時也晚。所以我們一輩子都要重視預防,隨時關注自己,有病及時防治,事半功倍。我們需要記住,“最好的醫生是你自己”這句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的話,希望每個人都能真正理解預防勝於治療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