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先做起來,才能判定自己行或不行。
事情要先做起來,才能判定自己行或不行,因為太多的事情對社會來說前所未有,對參與者來說從未做過。太快的發展和太多的選擇逼著人們要先動起來,做與學同步,順學做之過程,透視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長處。“嚐試”——作為一種行為方式,一時間幾乎成為時代的行為特征了,已經很少有人從未體會過“嚐試”了。這種方式有助於人順行動之自然理解自己,在盡力做事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潛在的獨特能力。
有一位南非女孩,從16歲就開始徒步旅行,用兩年多時間,途經14個國家,步行16181公裏,縱跨非洲大陸,闖入吉尼斯世界奇跡榜。這就是26歲的菲奧娜?坎貝爾。在菲奧娜的整個旅途中,最艱苦的日子是在紮伊爾境內。1991年9月,那裏政局混亂,她被法國外籍軍團空運出境。當她又回來時,她的野外生存訓練教練米爾斯陪她日行50公裏。但以後的幾個月如惡夢一般,她走到哪裏都遭到滿懷敵意者的攻擊,他們向她扔石頭,肆意侮辱她、打她。
她在答記者問時說:“當地人既仇視又害怕我們,以為我們是人販子,專吃婦幼的野人,當大大小小的石頭落在身上,你唯一的辦法是保持原來的速度繼續前進,一切都注定了的,不要抱怨,不要消沉。”不幸的是她和米爾斯又得了痢疾,之後他們在熱帶雨林裏整整困了7個月,從早到晚,頭發就沒幹過,衣服也在發黴,身上處處是瘡,難以愈合。她指著身上圓錐型膿包對記者說:“你光看外表幹了,以為已經好了,其實不然,裏麵還是爛的。”
盡管如此,菲奧娜從未想過放棄。菲奧娜說:“當你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時候,你會感到世界是如此空曠,廣漠而令人迷茫。這是一次折磨人的探險。你一般隻要吃幾個月的苦就足夠了,這一次卻整整持續了兩年時間。所以我必須好好地安排生活。”在這樣周遊世界的真實跋涉中,菲奧娜的許多想法都在發生根本的轉變。她曾因為不得不隨著身為皇家海軍軍官的父親搬了22次家、轉了15次學而怨恨父親。但在她走完了從悉尼到珀斯的5000公裏路程時,也走出了對父親的怨恨。
現在的菲奧娜已顯得超出自己年齡的成熟與自信,她的周遊計劃沒變,但周遊的初衷已經變了。她認真地說:“我現在明顯地變了一個人,雖然我說不出到底哪兒變了,但我肯定是有不少變化。我現在已經看到我需要的一些東西,以前我從未意識到我需要它們——比如家庭。”
一路上她對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也禁不住作了深刻的反思:“在非洲的有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從那裏的非洲人中間,我看到一種恬淡與和諧,一種愉悅與溫馨,我真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他們擁有真正的快樂與友誼,他們對人的洞察力遠比我們西方人強,我們不善於傾聽別人講話,而他們注意你的一舉一動,包括你的身體語言;在他們麵前,你無法掩飾。”
菲奧娜的行動可能也是許多年輕人的夢,但她勇敢地將夢一個個賦予了行動。而且她在行動中發現,表達並升華了自己對一個個嶄新環境的敏銳的感悟和理解能力。這種超凡脫俗的經曆和心路積澱成為她一生的精神寶藏,那些極特殊的環境挫折從不同維度開發了她的潛能,激活了她潛在耐受力、爆發力、應變力、支配性和獨創性。當她閱曆了各種文化環境後,她才更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能做什麼,才真正懂得了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