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一出生時,就應該有人告訴我們:你已朝向死亡前進。那麼我們就會全心全意地好好生活,善用每一天和每一分鍾
——蘭登
《活在當下》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把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次呼吸,都看待為正在雕琢的藝術品,那將是怎樣的生命形態?把自己想成一件未完成的藝術,每一天裏的每一秒鍾,一件偉大的藝術創作隨著一次次的吐納而逐漸成形。”——西方藝術家克倫姆。為什麼說“活在當下”?簡單地說,如果我們能夠去體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真正的滿足就在當下,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來。
想做、該做的事現在就做。是,做好當下要做的事,體會當下的感覺,用心去活,這就對了。在英文裏,present 有兩個意思,一是禮物,一是現在。“現在”就是上天賜予的禮物。與所親愛的人共處,尤其如此。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失去親人,失去伴侶,我們才開始懷念他,大病住院,才發現健康的可貴。每一次的天災人禍,每一次的生離死別,往者已矣,生者痛不欲生,有的不甘不舍,有的怨歎命運,但更多的是,悔恨對方存活時,未能好好相處,留下無比遺憾。
天災人禍,如果說有什麼正麵意義的話,除了“居安思危”的教訓之外,就數對“活在當下”這句話的體悟。隻不過事過境遷,還有幾人能記取教訓,好好把握當下,珍惜現有,不再曠廢生命,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和朋友親人嫌隙齟齬?
我們經常在懊悔中度日,然後立誓,從今以後要如何如何。事後卻往往忘了自我的承諾,直到下一次的後悔。有一句話:“要活得像明日就要死去一樣。”不是要消極度日,不是要盡情享受,不是要短視近利,不是麻木苟活。而恰恰相反是要把握當下。
時間,由無數個“當下”串在一起。每一瞬間、每一個當下,都帶有有恒的種子。抓住每一個當下,人生了無缺憾。套用一句伯納德?傑森的話:活得夠長,不一定活得夠好;但是活得夠好,就是夠長了。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做些使生命更完整的事,而且也都意識到這件事的迫切。那麼,還等什麼呢?為什麼不現在就做?
為什麼不現在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