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百家論192(2 / 3)

寫作過程中遇到不少挫折,僅舉一例。入選《中國當代情詩文大展》的《賣雞蛋的小女孩》,先後寄了43家刊物(當時沒有電腦),均泥牛入海杳無音訊。正當我對文學絕望之時,《江漢工人報》“星光”副刊編輯蘆伶莉女士,慧眼識文,將“槍斃”了43回的《賣雞蛋的小女孩》發表了!那一刻,我流淚了。真是“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

江:我認為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的形成與他的經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請您對自己的經曆做一下介紹。

陳:我同意你的觀點: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的形成與他的經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關於我的經過,在緊挨著的提問中有詳細回答,這裏不再重複。

江:您的創作有沒有經曆過轉折或者說轉型,如果有都經曆哪些?

陳:轉折有多次:1989年,年僅56歲的父親因腦溢血突然離開了我,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轉折。1990年元旦,我與曾愛華結為百年之好。這不僅是我人生也是我文學創作的轉折。1991年,我所在的化肥廠倒閉,上有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嬰兒,我麵臨巨大壓力。1992年10月1日,我以優異成績考入監利縣司法局當上一位律師至今。身為律師,我有機會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更深入地貼近了生活,更廣泛地接觸了生活,更清楚地洞悉了世態,更全麵地了解了民風,更準確地把握了生活中的一枝一葉,人物的一言一行。這些,無疑為我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我也從中提煉出了生活的真金。“他的小小說創作就此如虎添翼,翱翔到了更高遠的天空。”(康群語,見《為伊消得人憔悴》一文)2006年5月19日,是我終身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年僅45歲的胞兄離我而去。噩耗傳來,近淚無幹土,低空有斷雲。同年6月13日,因患甲狀腺我第一次走上了手術台。經曆了兩次生與死的考驗後,我的創作更加趨於理性了。2008年7月11日,在我連續申報八次之後,終於傳來佳音:我被批準加入中國作協。2008年10月18日,小小說作家網開辟了我的評論專欄,給了我一個很大很好的發展平台。2009年1月16日開通的湖北作家網,在文學鄂軍作家專欄推介陳勇。專欄分簡介,作品列表,訪談,評論,作品樣書等欄目,並配發照片。該專欄已推出碧野,姚雪垠,方方,劉醒龍,池莉,陳應鬆等77位湖北作家。2009年4月25日,湖北作協在武昌召開了我作品研討會,中國小說學會,美國教授穆愛莉等30多位知名人士及組織發來賀信,湖北作協主要負責人和武漢大學博導,教授,著名評論家樊星等20多人出席研討會。湖北作協為小小說作家召開研討會,我是第一人。2010年6月13日,我的文學評論集《聲音》參評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這不僅是對我評論的肯定,也是對小小說理論的一種肯定,現實意義與曆史意義不言而喻。小小說作家網2010年9月20日至10月10日,為我召開網上研討會,這又是一個轉折。轉型有一次,即由小小說寫作轉為小小說評論。時間應當從2010年元旦寫《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百家論》開始。

江:在轉折時期作家苦苦的思索,我認為彌足珍貴。能不能結合您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做一下闡述。

陳:一個作家首先應當是思想家。我十分欣賞法國哲學家笛卡爾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在連續出版了《在水一方》等九部小小說集後,我便開始進行認真地思考:下一步文學之路該怎麼走?思考的結果,決定寫評論。之所以寫評論,目的有三:一、1980年嚐試寫小說,我就對評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逛書店時,既買小說集,也買評論集。在寫小說的同時,我比較係統地學習了文學理論專著,仔細地進行了一些理論思考,結合創作實踐,寫了一些評論文章,有的收入書中,有的在中國作協會刊《作家通訊》、《文藝報》、《百花園》、《寫作》、《小小說月刊》、《短篇小說》、《金山》、《當代文學研究》、《讀寫指南》、《魯北文學》、《幽默諷刺·精短小說》、《澳門文藝》、《湖北作家》、《浙江作家》、《黑龍江作家》、《江蘇微型小說》、《精短文學》、《鄂爾多斯日報》、《悅讀時代》、《中華風》、泰國《中華日報》、澳大利亞《漢聲》等刊物發表,產生了廣泛影響。二、當小小說達到一定數量後,應當給自己留下一段時間充電,使創作有一定的沉澱期。這樣,拳頭縮回來再打出去,力量會更大一些。三、當下小小說評論,在創作技法總結與探索,作家研究等方麵,取得了明顯成績。但在具體文本解讀方麵,做得還遠遠不夠。單篇小小說評論有一些,但結集的很少,一至六屆全國小小說獲獎作品,尚沒有評論。另外,恕我直言,眼下的小小說評論,鮮花掌聲太多,一針見血的評論太少。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小小說的進一步發展與繁榮。我試圖在一至六屆全國小小說獲獎作品評論集中,改變一下這種狀況,發出一點自己的聲音。2008年10月18日,小小說作家網開辟了我的評論專欄,《鼓手》等評論集裏麵的文章相繼發表,反響不錯。有的網友說,看了陳勇評論想看原作;有的批評意見較多的評論文章,絕大多數獲獎者和讀者表示理解,這些頗令我感動與欣慰。

江:請您結合自己的作品,談談作家虛構的世界與現實有什麼關聯與區別?

陳:社會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不過,在我看來僅僅有生活是不夠的。對於作家來說,除了生活積累外,還應當有感情積累和知識積累,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當然,悟性與天賦也很重要。這裏要特別說一下感情積累。小小說家對此似乎認識不夠。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塵埃落定》作者阿來說過一句頗有見地的話:“小說的深度取決於感情的深度。”當然,他是就長篇小說而言的。我想,這話也同樣適合小小說創作。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也需要日積月累。

想象力是文學與生俱來的根本性特質。沒有想象力,文學的存續將失去生命的基礎。沒有想象力,文學將淪為社會生活一般性的文字記錄和寫照,文學非但不可能重返社會生活的中心地帶,而且很可能是文學大陸逐漸沉降的開始。

魯迅先生說過:“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拚湊起來的角色。”

采取魯迅先生所說的典型化手法創作,需要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虛構能力。想象力和虛構能力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一般來說,想象力豐富的人,虛構能力也比較強,反之亦然。

人即使活上一百歲,也不可能事事親生經曆。因此,間接經驗對小小說寫作就顯得非常重要。間接經驗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書本知識,二是道聽途說。我手頭有幾十個筆記本,專門記載道聽途說的東西。

我憑《監利縣誌》幾百字的介紹,以家鄉老江河為背景,寫了一部十幾萬字的小小說集《在水一方》,受到美國教授穆愛莉和讀者的好評。

可見,沒有見過或經曆過的東西,同樣可以寫,並且寫得好。當然,在寫作時,我調動了我以前生活積累,感情積累和知識積累。

江:成熟的作家都有獨特的風格。能否結合您自身的創作談談怎樣才能形成獨特的風格?

陳:風格既是作家成熟的標誌,同時也是作家的鎖鏈。我的1至7部集子中,揭露諷刺居多,而後麵集子則展示對美的渴望的多。這與工作環境與人生經曆有關。寫作1至7部集子時,工作環境不理想,體現在作品中就是諷刺居多。隨著生網友說,看了陳勇評論後覺得很過癮。對於我個活條件的改善,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曆的增加,對人生與寫作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心態漸趨平和衝淡,寫作更加趨於理性化。

江:您認為優秀小小說應該具備那些特質?

陳:一是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的統一。二是刻畫了感人至深的人物。三是留下諸多藝術空白。有人寫文章說,中國作家未獲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是作品寫得太飽滿。他是針對長篇小說而言的。在我看來,小小說更存在太飽滿的問題。汪曾祺說過:“空白,是小小說的特點。可以說,小小說是空白的藝術。”此言善哉。我認為,優秀小小說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人們在閱讀小小說時,優秀之作撼人心魄催人淚下的魅力,常常使讀者在感喟之餘,獲得大於原作的二度創作的快感。這足以說明,優秀小小說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

江:生活對您的創作有沒有影響?

陳:有不少記者采訪時都問我:“你每年出一部書,天天寫作,頭不疼嗎?”

我笑著回答:“相反,不寫作,頭才會疼。世上最幸福的是什麼?是寫作!寫作猶如女人生孩子,孕育過程雖然說是痛苦的,但結果卻是異常快樂的。寫作結果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作品發表了,自然非常高興。二是作品沒有發表,但欣賞自己的“孩子”,同樣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