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百家論192(3 / 3)

又有人問我:“你的文學情結來自何處?

為此,我曾寫過一篇文章《用生命寫作》,收入我微型小說集《九頭鳥的傳說》。

有人為愛而生: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有人為情而生: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有人為金錢而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我呢:為文學而生!

江:您創作的小小說靈感都來自哪裏,能否分幾個類型闡述?

陳:一言以蔽之,來自於現實生活。分以下幾類:一是親身經曆。《賣雞蛋的小女孩》就是我在清晨買菜時所見所聞。當然,我作了藝術處理。二是書本知識。《少女與小偷》是我看到的一則真實報道:在一個超市,一個小偷偷了一個少女錢包,少女發現後緊追不舍,而路人則紛紛避讓。最後,少女給小偷下跪,小偷才良心發現,丟下錢包揚長而去。我在寫作時,將這個畫麵移到了農村,同時也作了藝術加工。我在報上看到一個富人重金刊登一則尋狗啟事後,產生了靈感,虛構武子這個人物,寫了一篇小小說《老人與狗》,在《寫作》等十幾家刊物發表,獲首屆全國小小說評比三等獎。三是突然產生了靈感。2000年春天,在家鄉老江河參加筆會,看見一條小船前站著兩個魚鷹,一下子來了靈感,抓起筆一氣嗬成《魚鷹》,在《金山》,《芳草》等多家刊物發表,獲第四屆全國小小說評比二等獎。

江:從素材到作品需要一個生發的過程,能否結您你的作品對小小說愛好者談談?

陳:素材即作家在現實生活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尚未經過集中、提煉和虛構的原始生活材料。素材隨時隨處可見,就看你能否發現並表現之,故《紅樓夢》有詩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於作品生發過程,我在創作靈感來自哪裏的提問中已經作答,這裏不再贅述。

江:您認為自己的創作有沒有局限或不足之處?

陳:從哲學的角度講,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因此,任何一位作家都有創作局限或不足之處。2008年4月7日,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世界語言文學係教授穆愛莉,幕名到我家對我進行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學術專訪,她曾問過類似問題:“穆愛莉:你寫評論的優勢和劣勢在哪裏?陳勇:優勢在於我既有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又有一定的文學理論修養,而且,二者結合得比較好。我寫評論是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而非從理論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理論。劣勢顯而易見,我的文學理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江:您認為理論著作對初涉文壇的作者有用嗎?如果有,都有哪些?

陳:在我看來,應當是有用的。任何理論來自於實踐,又指導實踐。我在一、二、三屆全國獲獎小小說評論集《號角》,《鼓手》,《聲音》開列了一個理論書的單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看。

江:您還有沒有想補充的?

陳:我還想談一下寫小小說與寫評論的關係,或許對讀者有所幫助。以下是《百花園》副主編任曉燕對我訪談錄《我思故我在》的片段:“任:小小說寫作應該屬於形象思維,而文學評論則是邏輯思維,前者是感性的,後者是理性的。據我所知,在小小說界這樣的小小說家屈指可數。在創作過程中,您是如何進行角色轉換的?雙棲寫作是否能帶來相得益彰?

我的小小說力求寫出我對人生與社會獨特的看法與體驗,力求每篇有一點新意。在寫小說時,我常常處於亢奮之中,寫到忘情時,或開懷大笑,或手舞足蹈。而一旦寫評論,我會立馬變了一個人似的,正襟危坐,凝眸深思,不苟言笑,極其嚴肅。不過,人的情緒有時候難以一下子轉變過來。遇到此種情況,我便小小說和評論交叉寫作。

創作與評論對我來說,是相得益彰的。

我發表了1000多篇小小說,出版了九部小小說集,《老人與狗》、《魚鷹》、《神秘的派克鋼筆》等幾十篇小小說獲全國大獎,《老人與狗》還入選了《中國新文學大係》第五輯《微型小說卷》(1976—2000)。這些,對於我寫評論,是一大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樣,我的評論就建立在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之上,使之更有針對性,能談到點子上,而非空對空。換句話說,我的評論是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而非從理論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理論。反過來說,寫評論,能夠從評論的層麵來觀照創作,通過對別人作品優劣的剖析,從而聯想到自己的作品,更能發現自己創作中的經驗與問題,並對症下藥加以解決。同時,還可以舉一反三,由麵到點,超前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從而防微杜漸,起到預防作用。

江:您對網絡研討會有什麼建議?

陳:以你為首舉辦的網絡研討會,已經成為小小說作家網的品牌欄目。將網絡研討會單獨列一個專區,就是明證。為使網絡研討會更上一層樓,特提幾點建議:一、每期請一位教授或其他對小小說有專門研究的知名人士,撰寫一篇有份量的評論,以此進一步提升評論質量和網絡研討會的影響。二、與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合辦,借助高校師資力量,擴大規模與影響。三、在《文藝報》等主流媒體大張旗鼓宣傳網絡研討會,讓更多社會力量參予,讓更多讀者受益。四、將曆屆網絡研討會評論結集出版,充分展示網絡研討會的風貌。

江:謝謝陳勇老師中肯的建議。我計劃研討會的評論到一定數量結集出版。其他幾條建議也非常好。但是我個人能力畢竟有限。我希望能得到小小說界的知名人士和各地組織的幫助或合作,以研討會為平台,推動小小說發展。發展小小說,是所有小小說愛好者願望和義務。研討會是開放式的,她是所有小小說愛好者展示自我的平台。

江:您的《百家論》添補了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理論研究的空白。《百家論》在小小說作家網您的評論專欄發表後,好評如潮。請問:您寫作《百家論》的目的何在?《百家論》的選擇標準是什麼?是否還要寫《百家論續集》?

陳:2000年,收到中國礦業大學中文係主任、教授顧建新專著《微型小說學》,獲益匪淺,尤其是其中的24位作家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於是,我產生了寫《百家論》的念頭。我把這一想法說給顧教授聽,他大力支持,更加堅定了我寫作的信心與力量。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先後出版了第一、二、三屆全國微型小說獲獎作品評論集《號角》、《聲音》、《鼓手》。2009年,我又完成了《中國新文學大係1976—2000·微型小說卷》評論集《花兒為什麼紅》的寫作(即將出版)。有了600篇評論作基礎,加之2010年6月13日我文學評論集《聲音》參評魯迅文學獎,使我更有決心完成《百家論》。

2010年元旦,我正式開始寫《百家論》。第一個寫的是浙江黃克庭,評論《獨具特色的三棲作家》及訪談錄《作家的價值取決於對人類的貢獻》,分別在《金山》2010年第4期,《浙江作家》2010年第5期,浙江作家網2010年5月24日發表,對我是極大的鼓舞。接著,《文藝報》2010年4月2日,又發表評論《用靈魂寫作###河南平萍論》。其後,中國作家網,《百花園·小小說原創版》、《小小說出版》、湖北作家網,《澳門文藝》,《讀寫指南》,《黑龍江作家》,《幽默諷刺·精短小說》,《中華風》、《大豐日報》,《鄂爾多斯日報》,《悅讀時代》,《華夏文學報》,《精短文學》,《江蘇微型小說》,《昆山日報》,《自貢日報》、《鄂東晚報》》,《泰州日報》,《今日泰興》,《華山文學》,《群島》,泰國《中華日報》等諸多刊物先後發表了我的評論。《著力挖掘女人的內心世界###福建吳富明論》,收入吳富明微型小說集《一個人的視角》,中國文化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尚有不少評論收入各種書中,陸續出版。

《百家論》來自以下幾方麵:

1. 中國作協會員:29人

2. 中國小小說36星座:2人

3. 中國小小說50強:1人

4. 《中國新文學大係1976—2000·微型小說卷》:5人

5. 尚振山總策劃的《中國小小說名家檔案》:11人

6. 中國小小說八駿:1人

7. 中國小小說典藏品:4人

8. 新世紀風雲人物榜未來之星:2人

9. 新世紀風雲人物榜明日之星:1人

10. 張海軍主編《青少年必讀的當代小小說叢書》:3人

11. 湖北作協簽約作家:1人

12. 河北省小小說藝委會:2人

13. 河南省水利文協副主席:1人

14. 小小說作家網特約版主:12人

15. 報刊雜誌網站主編:11人

16. 港澳台作家:8人

17. 博士研究生:1人

18. 其他:5人

由於各種原因,還有一些有影響的微型小說作家未能收入《百家論》。以後有機會,再收入《百家論》續集之中。

簡介:簫江,本名:江雙世。小小說作品散見於《山東文學》《小小說月報》《小小說選刊》《小小說讀者》《百花園小小說原創版》《微型小說》《天池小小說》《遼河》《文藝生活》《新課程報》《愛情婚姻家庭》作品入選多種選本。

(載中國作家網2010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