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徐先生,業界都知道你在大學裏是搞學術研究的,以學者的眼光,你是怎樣看待中國小小說未來的發展態勢呢?
徐:中國小小說發展曆程表明,她已經完成了從媒體中心走向創作中心的主體性回歸,下麵的發展將呈現一個什麼樣的態勢?我認為:
一是小小說發展要適應時代的訴求:要從邊緣走向主流。在中國20世紀的文學史上,似乎注定要出現微型小說這類輕巧靈便的文體。實際上,當代微型小說文體意識真正醞釀成型的時間,目前大致的看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那一時期,無論其社會現實背景還是思想文化背景,都給這一文體的興起提供了相當肥沃的土壤。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小說家族最弱小的一員,微型小說要真正成為主流文學而讓其他文學品種心儀仰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微型小說要擺脫“草根文學”、“快餐文學”的成見,必須走出創作困境,開拓創新,精益求精,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永不停步,方能真正實現從邊緣走向主流的目標。當代微型小說,需要從邊緣走向主流,這既是當下時代文學的召喚,也是當下文學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訴求,還是微型小說作家及評論家在新世紀的文化訴求,更是微型小說文體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必然結果。二是小小說發展要有精品的追求:從“平民化”走向“學院化”。微型小說生於民間,長於民間,讀者也以“引車賣漿者流”的平民大眾為主。因而一直被文壇以及微型小說業界自身看成是“草根文學”、“平民藝術”,事實也是這樣,官方沒有倡導過微型小說,官方獎項裏幾乎沒有微型小說,大腕評論家也不屑顧及。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隨著微型小說的崛起、發展,以其自身驕人的獨特成效立身於文壇,使得文壇上、評論界已經不得不正視它了。近年來,《中國新文學大係·微型小說卷》的出版,證實了微型小說進入文學史家的視野;學院派評論家、學者把微型小說創作當作一種文學現象進行研究,這無疑說明微型小說正進入學院派的視野,微型小說從“平民化”走向“學院化”成為當代微型小說很重要的一個發展態勢。這既是微型小說這一文學品種的繁榮發展的結果,更是微型小說自身的精品追求。三是小小說發展要有應對信息社會的策略:從傳統走向現代。進入新世紀,隨著信息社會特征的日益顯著,網絡文化和影視文化形成了強大的衝擊波,加上文化多元化趨勢以及社會熱點的增多,必然會對傳統的閱讀、對所謂“純文學”產生巨大影響。因而,當下傳統小說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困境,影像和網絡傳媒的衝擊使小說飽受冷落。“文學走向市場”這一趨勢會導致更多的純文學期刊改弦更張,以迎合讀者為刊物自身的價值取向。微型小說也麵臨著一些現實的困難:如手機、網絡、電視等媒體的興起,給傳統的平麵媒體造成了衝擊。當然,各類新媒介和各種文化陣地,也為微型小說準備了嶄新的發展空間,以此小小說發展要有從傳統走向現代市委應對信息社會的策略。四是小小說發展要有拓展國際視野:從國內走向世界。小說視野的拓展,是新時期微型小說創作的一個總體傾向。微型小說發展變化的突破口,是微型小說視野的拓展。微型小說隻有拓展了自身的視野,才能在小說觀察、認識、反映的領域中進一步開墾和擴大。因此,與世界微型小說界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不失為一種開闊眼界、向“新大陸”挺進的最佳方式。
1993年,中國微型小說學會舉辦的“春蘭·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是中國特別是江蘇與海外華文微型小說第一次大規模的接觸交流。此後在新加坡、泰國曼穀、馬來西亞、菲律賓馬尼拉、印尼的萬隆、汶萊首都斯裏巴加灣、上海、香港,分別舉辦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這種世界性的研討會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海外華文微型小說界的雙向交流。世界和中國都需要小小說所體現的辯證思想、審美境界、文化精神、道德力量。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從國內走向世界,中國小小說國際視野的拓展,必將推進世界微型小說的繁榮與發展。
生命因文學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