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百家論190(2 / 3)

提高微型小說的思想藝術質量,對微型小說的創作理論和寫作技巧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既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文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作為熱愛小小說的一個有責任心的學者,我強烈呼籲:當代文學語境下的中國小小說需要重新定位。如何定位,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說得清楚的,關於這一點請讀者注意我的下一篇論文。

陳:你的“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微型小說研究”獲得江蘇省作家協會“重點扶持文學創作與文學評論工程”立項資助,請問你選擇這一選題有什麼意義?

徐:江蘇是微型小說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大省,江蘇在全國有影響的名作家最多、創作發表的作品數量最多、成果最大。江蘇微型小說崛起、發展、繁榮的曆程與改革開放30年來江蘇文化大省建設發展曆程同步,因微型小說具有作者多、作品多、讀者多的優勢,從文化基礎建設方麵最能展示江蘇文學風貌。江蘇也是文化大省,在江蘇文化大省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微型小說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選擇這一選題的意義在於三個方麵:一是現實意義:選擇“江蘇微型小說30年”這一課題,旨在通過梳理30年來江蘇微型小說的創作成果,探究江蘇微型小說發展的軌跡,總結江蘇文學繁榮的規律,觀照30年來江蘇文化大省建設的成就與缺憾以及江蘇建設文化強省的路徑選擇。二是理論意義:遵循江蘇建設文化大省的規劃,重點結合江蘇已作為微型小說大省的實際,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用過去取得的成績來激勵、用理論推動江蘇省微型小說的進一步繁榮;由於突破了現有微型小說研究的方式方法,選取一個全新的視角,構建一個較高的理論層次,對指導作家創作,繁榮文學事業,推進江蘇文化大省建設,促進微型小說創作的發展,乃至對全國微型小說的繁榮發展,進一步深化微型小說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三是應用價值:研究成果可供文化事業領導全麵了解江蘇微型小說發展狀況,進行深入探討和製定文化政策借鑒;可供大專院校作為教材或學生選讀文本,並可作為研究生自修課程讀本;可供作家、作者提高文學創作素養參考,並可為從事文學理論研究人員提供豐富、翔實的資料與全新的視角和觀點。

陳:我在中國知網看到你的一篇論文,好像是發表在一家大學學報上的,你在論文中說:“微型小說發展已經實現從刊物中心向創作中心的主體回歸,江蘇已經或者說正在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中心。”請你給我們談談這一觀點好嗎?

徐:從上世紀80年代的“小說林中最少年”,成長為今日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青年,微型小說走過了一條從媒體中心走向創作中心的理性軌跡。或者可以說,微型小說發展已經實現從媒體中心向創作中心的主體回歸,江蘇已經或者說正在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中心。而這也正是這一文體的真正走向獨立與成熟的現代化表征。

江蘇在當代微型小說界的地位是眾所周知的,但也經曆了一個起伏變化的過程。如前所述,20世紀80年代初,因南京的《青春》培養了全國各地大批微型小說作家,使江蘇一度成為微型小說的創作基地兼集散地。但此後,因缺乏有影響力的媒體,特別是缺乏微型小說的專刊,擁有眾多微型小說名家的江蘇隻能退居為作品輸出地。20世紀末,隨著《金山》在微型小說界的迅速崛起並被微壇認可,以及淮安《短小說》的創辦,江蘇又一次成為微型小說的作品輸出地和集散地,再次成為中國微型小說的“龍頭老大”。進入新世紀後,因為發表陣地的多樣化和創作主體的集團化,微型小說發展已經實現從媒體中心向創作中心的主體回歸,江蘇已經或者說正在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中心。

從成果方麵來看,微型小說作品數量多、獲獎作品多層次高;從隊伍建設方麵來看,微型小說作者隊伍最為龐大、層次高、名家多,從理論研究方麵來看江蘇有較強的實力以及有影響的著述。此外,標誌江蘇微型小說成就和影響的還有很多:如我國第一份微型小說報紙是1993年創辦的《金陵微型小說報》以及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成立後的第一份會刊《中國微型小說》,都是由江蘇的郭迅、淩鼎年、徐習軍具體編輯;最早由省作家協會召開的微型小說創作研討會,是1992年5月江蘇省作協在蘇州舉辦的“江蘇省小小說創作研討會”;由江蘇微型小說作家開辦擂台賽,在全國目前上屬於唯一;淩鼎年先生在一篇論文中列舉了微型小說發展中20多項江蘇第一。

我在《江蘇成為中國微型小說創作中心的成因分析》已經談到:作為文化大省的江蘇具有成為中國微型小說的中心的得天獨厚的條件:江蘇文化底蘊豐厚,寬鬆的人文環境,政府、政策支持微型小說事業,媒體支持力度大,江蘇微型小說作家的不懈努力,隊伍的整體素質高,合作好等等。當然,我也分析了一些問題,包括江蘇作家的思維方式和創作主題還需要突破,江蘇微型小說至今還沒有產生杠鼎之作,江蘇作家自身的文化底蘊還有待進一步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