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百家論190(1 / 3)

徐習軍訪談錄

陳 勇(中國作協會員,小小說作家網特約評論家,以下簡稱陳):你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表小小說的,應該是中國新時期小小說重新崛起的親曆者和參與者,你認為中國小小說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徐習軍(以下簡稱徐):上個世紀80年代初,微型小說這一文體在中國重新崛起,我正好是趕在這一時期開始創作微型小說的,我在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一直努力地耕耘著微型小說,進入90年代開始轉向微型小說理論和批評研究。關於中國小小說崛起的因素的探討,早在1992年我的一篇論文裏就探討過,我認為:對於微型小說能在那個時候崛起並繁榮,除了文本自身因素以外,還得益於社會、媒體和讀者幾個方麵:一是時代的發展、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導致讀者閱讀取向朝著快節奏的精短方向發展,人們需要在很短時間裏獲得一個完整的審美刺激,實現閱讀享受,這是讀者的因素;二是開放改革後報刊的大發展,並且報刊的競爭與改革越來越注重向受眾提供大量可讀性強的精神快餐,微型小說便成了首選,也使微型小說有了更廣闊的天地,傳媒的青睞促進了微型小說的大發展,這應歸結為編者和媒體的因素;三是改革開放之後作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作者的積極努力是微型小說繁榮的重要因素,大量微型小說作品推動了這一文體的發展與繁榮,通過微型小說這一文體的創作與訓練,也使得大批作者走上文壇,這是作者的因素。當然,無論是社會因素還是人為(作者、編者、讀者)因素,一個良好的文學環境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文學環境的營造離不開理論的導引。在微型小說的發展繁榮過程中,一些有責任感的微型小說理論家對微型小說發展的引導和矯正是功不可沒的。這個觀點被業界廣泛接受和引用。

陳:你既是小小說作家,又是小小說理論研究專家和評論家,還是一名職業編輯,你集編者、作者、讀者、評論者與一身,你認為當今小小說發展中有何不利因素?

徐:微型小說走過的30年,從總體上看,微型小說創作一直處於健康發展的態勢,取得的成就十分引人矚目。但唯物論告訴我們,世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遠保持線性發展、穩步前進的趨勢。當代微型小說創作也是如此。經過八十年代的悄然崛起,九十年代的迅猛發展,世紀末的繁榮成熟,進入新世紀以後,在整個嚴肅文學的勢頭逐漸減弱的文化背景下,微型小說小說創作也慢慢失去了前一階段的那種“轟動效應”。但它並不是高潮後的速然跌落,而是隨著社會文化審美觀念的轉換,又以新的姿態、新的特點在繼續前進發展。如同世間任何事物都難以盡善盡美一樣,當代微型小說自身也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這些不足已成為阻滯微型小說進一步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一是文體名稱雜多。關於微型小說名稱的討論,由來已久。江曾培、林斤瀾、淩煥新、劉海濤、韓英、姚朝文等先生,都曾經探討過名稱問題,認為隨著這一文體的日趨成熟,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名稱。目前這一文體的名稱五花八門。從花樣繁多的名稱上來看,其文體特征的模糊仍由此而見一斑,文體特征的模糊盡管壯大了微型小說的隊伍,拓寬了微型小說的生存空間,但其負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最嚴重的後果便是將微型小說演變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短篇文字的集合體。給文壇留下了對這種文體詬病的理由。二是主體創作的浮躁。當下,有些小說作家心態浮躁,貪多求快,缺乏沉下來深入體驗生活,提高藝術素養,以寫出少而精的傳世之作的宏圖大誌。具體表現在一些作家創作心理的失衡、文化底蘊的不足、思維方式的陳舊保守、創作的模式化、套路化加之對讀者趣味的迎合。三是創作主題的僵化。近年,微型小說創作主題單一化,缺少創新。一方麵因為作家缺少發現世界的獨特視角,缺少表達發現的獨特方式,難以擺脫窠臼。表現在作家題材選擇的表層化、狹窄化,敘述方式的陳舊等;另一方麵多數小小說作家缺少人文關懷精神。因此,微型小說很有必要探討如何寫得更深、更新、更美的問題。四是理論批評的缺失與滯後。任何文體的成熟發展,必然離不開理論批評的梳理解析。小小說存在著理論的滯後、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批評環節的薄弱。最可怕的是小小說精品的匱乏。導致微型小說精品的缺失的原因,我以為有如下一些:名家的缺席、作家精品意識的匱乏、功利化的寫作心態和用稿取向。這些,都一定程度地影響到當代微型小說在質量上的更大提高,需要引起作家、評論家的重視與研究,以使我國微型小說創作在新世紀達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