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百家論189(1 / 3)

江蘇徐習軍論

徐習軍(1960—),男,江蘇連雲港人,供職於淮海工學院學術期刊社,國家二級作家。中國礦業大學兼職教授,新亞歐大陸橋(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員。在高校主講過《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商務談判》、《銷售管理》、《公共關係》等主幹課程以及《企業文化》、《知識經濟》、《大學語文》等選修課程,指導過多名碩士研究生的畢業實習和學位論文。

20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並發表作品,1983年開始發在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十幾年主要從事文學評論和“大陸橋理論”、“企業文化”研究。主持和參與省、市、校級研究課題十餘項。目前已發表200多萬字文學和學術文章,出版文學作品集和學術專著5部。編導、攝製過電視專題片30多部。策劃、組織過大型電視節目和國際性學術會議。成果獲得過“全國微型小說年度獎”、“中國鄉土文學獎”、“參花文學獎”、“中山文學獎”、“江蘇省期刊明珠獎”等全國、省行業協會優秀成果獎以及市政府“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等50多項。獲得榮譽:政府係統的有省級“先進工作者”、市級“優秀專家”、“優秀政協委員”;全國行業係統的“優秀編輯”等30多項。

兼職有:中國微型小說學會理事、江蘇省微型小說研究會秘書長,連雲港市作協副主席、秘書長,市企業文化協會副會長,民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協委員,市人民檢察院特約檢察員,市軟環境建設監督員,曾擔任連雲港市首屆政府文學獎評委,省、市大專辯論賽評委以及一些企業的企業文化顧問、學術刊物的編委、多家學會理事等。

說起徐習軍,大多數人是從報刊上那些署名“徐習軍”的作品知道他的,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從當時有影響的許多報刊上都能常常見到他的作品,90年代中期,《微型小說選刊》在封麵上刊出“當代微型小說百家徐習軍”的照片和簡介,才有機會一睹這位全國知名的微型小說家的“尊容”。不認識的僅僅知道他是個作家,其實,文壇和統戰界的朋友們稱“人緣好、人格好、人品好”的人為“三好”公民,徐習軍便是一個。

著名評論家、中國計量學院教授李驚濤先生說過:在江蘇的作家中,徐習軍身上有許多作家無法匹敵的東西,特別是他在文學之外所涉足的領域以及他在各個領域裏取得的成績是其他作家不可企及的。這,用來幫助我們認識徐習軍是至關重要的。

筆者“認識”徐習軍,是在微型小說業界兄弟們的口碑之中得以了解和相知相識的。

一、關於徐習軍其人

徐習軍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是六十年代吃過糠(生活艱難),七十年代扛過“槍”(民兵),八十年代進學堂(深造)的一代人。孩提時遭遇“文革”的動亂,使學生時代的徐習軍一樣成為“被耽誤了的一代”。但他沒有因此而沉淪頹廢,在工作之餘,苦讀文學名著,暢遊知識海洋,終於在文學創作上趟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崎嶇小路。不過,他在淡漠地剖析這個紛繁世界的時候,又是那樣的超然和寧靜,不為風氣所動,一心讀書教書,潛心做學做文。他常說,要當好一個作家,必須把心靜下來,以創作生產人民需要的精神產品為己任。

30多年的潛心創作,他在海內外100多家報刊發表作品300多萬字,數十篇被《微型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鑒賞詞典》《中國新時期微型小說經典》《中國微型小說年度選本》《微型小說排行榜》《中國新文學大係》等國內名牌雜誌和選本選載。他的許多作品還被推介到海外,在華人社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加拿大、土耳其等國家的大學教材裏就選用了他的小說,他還參加過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國際研討會。

大約十四五年前,在一家報紙上看到風風火火搞了一年的“小小說擂台賽”,共發表來自海內外擂手的小小說50餘篇,而擂主,竟是徐習軍—人,他每周都要拿出一篇新作。可見他的周圍團結了多少小小說作家,也可見他是何等的勤奮和刻苦。若是誰將來編著中國微型小說史,我想有關“徐習軍”的條目上會留下這條具有史料意義的內容:因為他是全國微型小說作家中第一個在報上開設小小說擂台,用自己的作品與全國數十位名家高手打擂而且持續了將近一年的人。

閱讀徐習軍的小小說,豐富多彩,姿色斑讕,或講究某種境界,或樸素空靈,或詭譎深奧,或者是哲學意義上的,或者是人性意義上的。在這些小小說裏,我們會真切地體味到什麼叫語境,什麼叫人物,什麼叫氛圍,什麼叫底蘊,什麼叫內涵。我們會感受到人與人的那份關愛和溫情,那種懷舊的暉光和依戀的韻味,那種綿長悠遠的少年情結,那種悲憫、悵惘的人生體驗。

他的微型小說創作給他帶來很高的聲譽,先後獲得“中山文學獎”“參花文學獎”“第二屆中國鄉土文學獎”“首屆中國微型小說年度獎”等獎項40餘次,《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月報》等刊物還在封麵介紹過“當代百家”徐習軍。

其實,為徐習軍在全國小小說界贏得聲譽的,不僅是小小說,他的中短篇小說和文學評論同樣精彩,尤其是文學評論,目前在微型小說界已是中堅力量,他的文學評論獲得過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他不僅作品寫得好,他的人品也讓人讚賞有加。在他的辦公桌上,時常會看到全國各地的一些文友的來稿,請他編輯審定,然後,他再根據“各取所需”的原則,批量將這些朋友的文稿推薦到他熟悉的一些報刊。

二、徐習軍小小說的特色解析

報刊網絡上寫徐習軍的很多,關於徐習軍的小小說,已經有許多作家、文學評論家、大學教授做過評論,有的以徐習軍小說來作評論、作論文、作學術研究,因之評上了更高一級的職稱。僅我從報刊網絡上搜集到的就有:中國計量學院教授李驚濤先生、江蘇經貿技師學院吳新麗副教授、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張興龍先生、連雲港市委黨校伍鐵林教授、中山文學院院長陳儒家先生、《江蘇鹽業報》副總編王震彩先生等學界專家,以及微型小說業界的淩鼎年、謝誌強、汝榮興、陳武、李永康、崔月明等等。這些對我完成《徐習軍論》研究和寫作十分有幫助,在此現行謝過各位專家學者和業界弟兄們。

(一)徐習軍小小說選材、內容的豐富性

由於工作關係,徐習軍忙於他的文學評論和他那與文學不搭邊的什麼“大陸橋研究”“企業文化研究”,近年來微型小說做的很少,十幾年前那種一年發上七八十篇的勁頭早已被瑣事消磨,筆者主要從他在上個世紀90年代出版的兩部小小說集《一片空白》和《心情消費》來切入。《一片空白》是1994年5月有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國當代微型小說十佳精品集》之一。

《一片空白》中的小小說,涵蓋了曆史的、現實的、荒誕的社會現象。內容豐富,集文學性、思想性、可讀性於一體。其中的小小說常常是以小見大,以弱勝強,更有甚者,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收入《一片空白》中的《紅電話·綠電話》,作為一篇出色的諷刺小說,它是從官本位誘發的怪現狀入筆行文的。官本位的現象,由於曆史的積澱而顯得形態深厚繁複。其間,“心為形設”或“心為物役”,是十分典型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人,不見了,轉而成為附屬於物的東西。徐習軍用適度的誇張,使《紅電話·綠電話》取得諷刺性喜劇效果,它不僅給作者帶來一舉成紅的喜悅,也為微型小說的百花園增添了一朵色彩奇異的小花。

《一片空白》中《排斧》便是一篇四兩撥千斤的優秀作品。它見微知著,以排斧為契,牢牢地扣住了傳統的宗法機製扼製新生的旨歸,寫得冷靜,節製而又有分寸。《排斧》是一篇不露聲色的寓言體小說。它做得不溫不火,恰到好處。在這篇小說的表層,讀者可以見到一個引人入勝的行業故事:徐家修船業務如何精湛,門徒如何眾多,甚至是掌門人徐老先生的再三動員鼓勵下,也不見有旁逸斜出者。為什麼?這裏隱含了一個悲劇所要求的因素。因此這篇小說深層的寓意就不是三言五語可以說清的。在小說裏,作者處理得微妙,讀者讀得會心。尤其結末的一筆,令人辛酸憂憤,感慨良多。作者將小說做成了一道意旨複雜的門檻,至於你是否跨越了這道門檻,以及跨越之後是否見到了多維度的風景,他是不去過分幹涉的。這正是一個優秀的微型小說作家高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