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百家論189(3 / 3)

(四)徐習軍小小說語言意蘊的多樣性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從《心情消費》中我看到,徐習軍小小說的語言文字為我們開拓了一片如同西部陽光一樣透明的審美境域。他的小說語言上既有含蓄雋永的風韻,又有通俗直露的白話。更主要的是作為一種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而存在的。

隱喻之美是徐習軍小說語言審美境域的一個鮮明特征。與一般的隱喻或象征不同的是,《心情消費》中的隱喻完全以明確的價值觀念方式出現,換句話說,把意義無限豐富的象征明確為一種指代或者符號。雖然這樣處理容易造成小說寓意世界朦朧美的喪失,但是,客觀上與這篇小說文字呈現的簡約而內蘊、質樸而秀麗的美學風格相契合,使得《心情消費》中的象征具有了凸顯小說題旨的另一種深度。

語言的樸素簡約而非雍容豔麗是徐習軍小說的主要風格。素樸淡雅並不等於寒磣簡陋,去掉了人為的修飾誇耀保持自然平易的簡約風格,相反能恰到好處的運用往往起到了“味外之味”、“景外之景”的妙處。小說中的日常生活話語,卻起到了簡練中見形象、直觀裏蘊豐厚的美學效果。《心情消費》的語言審美境域首先體現出來的洗練自然、清爽雅淡的文字之美。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與徐習軍小說在語言文字表達上的一貫風格一樣,《心情消費》的文字美麗以素樸淡雅為根本特色,於是造就了小說文字上素樸自然中彰顯優美、清新爽淡中不失典雅的美學風格。

三、徐習軍小小說帶給讀者的思考

(一)閱讀徐習軍小小說給讀者帶來積極的審美快感與享受

連續讀徐習軍一個人的小小說,並讓我沒有委頓的倦意,小說中折射出來的燦爛的陽光依然是那樣的明媚,被繁雜的世務所腐蝕的五髒六腑七竅八穴都刹那豁然,韓英小說帶來的積極審美快感與享受使我走進了清朗。

雖然他的小說取材俱是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他能夠很好地把握“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的關係,因為所有的作家都知道“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並不是一回事。藝術創作照搬生活不可能成功,用生活素材的堆砌企圖使之成為作品,是行不通的。真實的生活是一種客觀存在;藝術的生活則是客觀生活的一個“典型化”的創造。既是一種創造它就不再是客觀的生活了,更何況是“典型化”的創造。韓英先生總是在無數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精心提煉出更趨於生活發展規則的更符合生活本質的真實。因而讀他的小說總有一股濃鬱的生活的芳香氣息撲麵而來,使讀者在韓英營造的生活氛圍中久久駐留。讀他的小說,麵對主人公乃至文中的每一個個性鮮明的角色,你都如同與自家的父兄、好友、鄰居在對話,又像和上司、下屬、同事在工作之餘聊天,跳出局外看世事紛呈,賞社會百態,評人生得失。然掩卷之後在你還沒有走出這集鄉情、親情、友情(當然也包括愛情)於一體的情感世界,沒有把你的思緒從評析與觀賞中收回來的時候,你就已經發現了社會生活是這麼美好,無論是偏僻的、落後的、艱苦的德性生活,無論讓人痛恨的官場惡習,還是有悖於社會秩序的人事糾紛,徐習軍總能經營得出彩,總能在他的藝術世界裏找到明顯的正義的“標杆”,正是這種“標杆意識”或者說“積極態度”,使韓英小說總是呈現給讀者一種積極的、向上的閱讀感受。因而,主題積極向上其實也是韓英小說的又一重要特色。

(二)閱讀徐習軍小小說讓讀者產生豐富的閱讀思考

讀徐習軍的小小說總要讓讀者產生豐富的閱讀思考,觸動讀者思考神經的有許許多多觸點,但歸結起來總不外乎兩個方麵:

其一是來自對徐習軍這個人的思考。寫作隻是徐習軍他的副業,他搞電視、做學術期刊編輯、給大學裏上十幾門經濟學方麵的課程,就夠忙的了,作為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還要主持作協的日常工作。他還是一位稱職的社會活動家,他曾任連雲港市首屆政府文學獎評委、市曆屆大專辯論賽評委、多家學校文學社團顧問、指導老師。無論他在那裏出現,大家都會被他的親和力所感染,所折服,樂於和他做推心置腹的朋友,朋友們稱他是“人緣好、人格好、人品好”的“三好”公民。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徐習軍積極履行職責,做好參政議政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努力搞好民主監督和社會服務。他擔任了市軟辦的監督員和連雲港市檢察院的特約檢察員,積極參與市各機關軟環境的暗訪,為各機關的軟環境測評。他還積極參與訪貧問苦、捐資助學、送書下鄉,為普及企業文化、提升企業素質,他奔波為企業培訓講課。

徐習軍才華橫溢卻從不恃才傲物,成果疊出卻極其謙遜,忙碌勞累卻不知疲倦,一個人幹了三個人的活計。廣泛接觸社會使得他的創作源泉永不枯竭。他經常在小酒館裏和文友們把酒閑話,談藝說文,藏否人物,縱橫古今,評說世事,出語當然是冷竣的,有時甚至尖刻,但又不失諷趣幽默,不知不覺會落入他的套子裏,讓你忍不住開懷大笑。

其二是來自徐習軍小小說文本的思考。他的小小說取材於廣泛,這些作品中,有的揭示了一些深層次主題:官本位乃專製者的溫床,一個無有監督卻少民主的官僚肌體,其病深焉何以療救;有的能讓讀者在感受到穿越文本話語功能層麵而滲入道德心靈底層的切膚之痛的同時,思考社會生活秩序的重構。他的取材於社會底層井市生活的一些小說,有的能讓讀者思索世間最寶貴的真摯與情感;有的讓讀者思索具有時代性、普遍性和嚴肅性的社會問題,比如人口危機、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等等。徐習軍的小說總是鼓起勇氣,歌頌那些應該歌頌的事物,鞭笞那些應該鞭笞的東西。不逃避現實而吟風弄月,不隨波逐流而粉飾太平,不自視高貴而故弄玄虛。

(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作家的本真

“文化”是一個民族乃至人類的靈魂,有位名人講過: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比來比去,最後比的還是文化。著名哲人毛澤東先生十分重視文化,早在戰爭年代他就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作為大學教師徐習軍是自身有文化、又致力於文化建設與文化傳承的作家,他在本職之餘致力於為社會生產精神文化產品###文學作品,足見他是一位很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作家。這,恰恰是值得作家們認真學習和大力弘揚的。因為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問題已經成為目下不容忽視的問題。

記得徐習軍在一篇論文裏說過:寫作算得上是一門古老的手藝,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少古老的手藝和手藝人或為時代發展而更新,或為社會所淘汰,或放棄手藝而追隨潮流去也。若將手藝的發祥地稱之為故鄉,無論淘汰或放棄,都無異於背離自己的故鄉。惟有固守寫作這門手藝的人,始終在思維的故鄉裏固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以時代發展的功利來猜度這群寫作手藝人,他們的作為,與工資獎金不掛鉤,與名利地位沒關係,與創收發財更無緣,與官場升遷還有害。然而,又是什麼驅使他們這麼執著的固守?這對於讀者“認識”徐習軍這樣一個固守寫作這門手藝的人,是很有幫助的。徐習軍為什麼這麼執著的固守?因為他恪守的信仰是:作家明白自己的天職就是要在思維的故鄉裏耕耘那片不僅僅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當代文學語境下的中國小小說需要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