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化學工業向國外發展的激烈競爭中,杜邦公司在出口方麵居領先地位,而在國外投資設廠方麵卻處於落後狀態。日漸增加的捐稅和通貨膨脹使公司從國內工廠投資中獲得10%的傳統利潤越來越困難了。這種局麵迫使它轉向國外發展。1957年,杜邦公司在荷蘭建立了獨資經營的第一家國外子公司。並在愛爾蘭的德裏開始建設一家價值3000萬美元的氯丁橡膠工廠。杜邦家族期望由於共同市場內部沒有關稅壁壘而能賺錢。
另外,新的杜邦公司已經采取有效的海外經營方式,即將側重點放在利潤更高的直接出口產品方麵。這種出口營業額在1953年到1957年間從1億美元上升到1.46億美元。1958年,為了適應向海外擴展的需要,杜邦公司成立了國際部,公司第九任總裁活爾特卡彭特的兒子沃爾特·薩姆·卡彭特被任命為該部總經理。國際部下設拉丁美洲科、歐洲科、發展科和國際貿易科,其工作範圍廣泛,業務細致。
1959年,杜邦財團在委內瑞拉有了一家塗料工廠。在巴西和阿根廷有了製造氟利昂冰箱的工廠,在古巴有了一家造漆工廠,在比利時、荷蘭、瑞士、加拿大、墨西哥建立了一批化學工廠和公司。到60年代初,杜邦財團每年從國外工廠收回利潤的上升百分比已高於自己能夠增長的海外出口。在13個國家的35家工廠中,有1.6萬外國工人受杜邦財團的剝削。
“一個企業必須有一個進取的銷售組織,它能配合世界市場的需要,並在新產品一上市時立即在國內國外同時采取行動,這是我們給杜邦公司製定的經營路線”。這就是拉摩特·杜邦·科普蘭在1963年出任杜邦公司第11任總裁時的講話。
當杜邦家族以“軍火大王”的身份立於美國之時,它是不必花太大氣力去拓展國外市場的,由於杜邦產品太獨特——軍火,再加上曆史創造的條件:兩次世界大戰使杜邦家族不費吹灰之力便從歐洲各交戰國手中撈回了數以億計的財富。那時,發展海外事業對於杜邦來說就像在特拉華州做生意一樣。
1970年,杜邦公司的海外事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杜邦遠東有限公司創立了。同時,香港、曼穀、台北和東京都設立了分公司。在台灣,那兒的工人工資極其微薄,杜邦也設立了台灣有限公司,它的一個工廠在忙碌地生產著“邁勒”牌聚脂纖維膜。在日本,它早已買下了三井化學公司兩個子公司的50%股權。並在昭和尼奧普林橡膠株式會社和東京物產公司也各獲得50%股權。此外,杜邦財團正在擴展它在澳大利亞的市場,那裏的一家子公司正在製造和銷售顏料、照相器材和尿素除草劑。這一年,杜邦公司產品的銷售總額創造了31.9億萬美元的新紀錄。
對於任何一個世界型的企業來說,在中國開展大陸業務是一個極有遠見的決策。畢竟中國市場的潛力太大了。杜邦公司同樣在注視著改革開放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並努力地開展它在中國的業務。《經濟日報》1992年8月21日第四版刊登了“杜邦展示最新化工技術與成果”的消息:“正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的92國際化工展覽會上,全球最大的化學公司美國杜邦公司屬下的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展示了它的最新化工技術與成果。該公司目前在中國有兩個投資項目,即深圳的加工廠及上海浦東的合資農藥企業。”
此外國內有17個不同生產地點采用杜邦技術,而杜邦在中國銷售的也有60多種產品。”
至此,杜邦財團已經在1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自己的子公司和企業,在8個國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建立了海外銷售辦事處,一個杜邦全球企業的藍圖已經變成現實。
6.重塑良好慈善形象
商界有句名言:商德就是財富,良好的企業形象就是企業的無形資本、無價之寶。為此,杜邦家庭為了樹立其良好的企業形象,真可謂嘔心瀝血。
1970年9月一個暖和的秋天,一隊送葬者默默無聲地穿過已故艾爾弗雷德·杜邦在特拉華州修剪整齊的尼莫爾莊園草地,緩慢地走出隱約可見的高大石砌鍾樓。
鍾樓下安放著艾爾弗雷德的遺體,50多年前,他在同皮埃爾·杜邦的競爭中,把杜邦家族弄得四分五裂。艾爾弗雷德——杜邦家史上最大的“叛逆者”,於1935年就在佛羅裏達去世了。現在,他的親屬和朋友又把他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妻子傑西的遺體安葬在他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