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劉項爭霸中的做人智慧(3 / 3)

前麵講到,“鴻門宴”以劉邦的逃跑而結束,幾天之後,項羽便馬上領兵西進,非常高調地進入了前秦朝的都城所在——鹹陽。

與劉邦之前的所作所為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項羽進到鹹陽城之後並沒有搞什麼籠絡人心的動人的演講,恰恰相反,他下令全軍對鹹陽城進行了血腥的洗劫屠戮,等他進入秦朝宮殿之後,他搜刮了宮殿內全部的金銀珠寶並擄掠了所有的美女,等他把該搶的都搶完之後,便下令放火把秦朝宮殿全部燒毀。

很明顯,項羽在鹹陽城內搞的就是“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

大家應該還記得秦王子嬰吧!當初他最先被劉邦活捉,但是劉邦為了做給天下人看,並沒有殺死子嬰,這也是其籠絡人心的需要而已,劉邦回到霸上之後,依然將子嬰留在鹹陽城內,恐怕子嬰自己也沒有想到,項羽進城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殺死已經投降的自己。或許在項羽看來,能夠親自殺死秦朝的皇帝,才能夠讓全天下人覺得他足夠牛叉吧!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恰恰是劉邦、張良集團的智慧所在。

劉邦之所以不殺子嬰,一方麵是因為前麵反複提到的基於籠絡人心的考慮,另外一方麵則是想把子嬰這個燙手的山芋甩給項羽——反正我劉邦不殺子嬰全天下的人都已經知道了,你項羽如果這個時候殺掉子嬰,則更能襯托出我劉邦的寬容和仁慈。當然,項羽最終是否真的會上當則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不過有意思的是,項羽終究還是一進入鹹陽城就把子嬰給殺死了,可以想象,得到這個消息後的劉邦和張良肯定會捂著嘴巴偷著樂半天。

我想,讀者中肯定會有不少項羽的粉絲,讀到這裏之後會站出來指責此處有點過於偏袒劉邦或者過於擠對項羽。如果真的有這種想法,倒也能理解,但是我要說的是,上麵的這些評價還真的不是戴有色眼鏡的胡扯,因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明確記錄了項羽所作所為導致的嚴重負麵影響,特摘錄原文如下: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秦民大失望。”

大家看到“秦民大失望”這句話了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老百姓都已經對項羽大失所望,可見在項羽的頭腦裏,對於人心得失的重要性是沒有什麼概念的。

講到這裏,大家應該對真實的項羽有了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讀完後麵接下來發生的故事,想必會對項羽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因為項羽接下來的表現恰恰代表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的大多數。

項羽手下有一個叫韓生的謀士對項羽說道:“關中有山川河流的天險,四麵都有險要,從軍事角度來講,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從經濟角度來講,關中土地肥沃,適合大搞農業,將來肯定也會是一個富裕之地,在此建都稱霸是再合適不過了。”

項羽聽後卻不以為然,反駁道:“我認為應該在我們故都彭城建都!”

韓生聽後十分詫異,問道:“請問將軍,這是為何?”

項羽驕傲地說道:“哈哈!我項羽能夠有今日之成就,這是連我自己都始料未及的。現如今我已大富大貴,如果我不能讓我鄉下的親戚們看到,就像一個人身穿綾羅綢緞在夜裏出來逛街,誰能看得到?如果沒有看到,誰會讚美你,誰又會覺得你了不起呢!我就要建都在我的老家,我要讓我昔日所有的親朋好友們每天都能看到我大富大貴的樣子。一想起這件事情我就覺得很爽!”

韓生聽完項羽的解釋後,臉上立刻出現三條黑線。

韓生在回去的路上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道:“人們常說,楚國人就像穿上人類衣服的猴子一樣,徒有其表,實則不成大事,今日看來果真如此!我就納了悶兒了,項羽這種小市民是怎麼混到現在這個職位上的!”

誰成想,韓生說這話的時候被路邊的衛士聽到進而彙報給了項羽,項羽聽後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韓生扔到鍋裏煮死了,這樣一搞,也就有更多人知道了項羽的小心眼。

我們不妨好好想一下,假如有一個人他通過自己奮鬥馬上就要到當皇帝的份兒了,卻還想著怎麼樣衣錦還鄉在他昔日父老鄉親麵前好好顯擺一下,以最大限度滿足自己那顆小小的虛榮心,套用筆者在前麵提到的“格局”一詞,請問讀者,您覺得項羽的格局到底有多寬大呢?

假設項羽真的當上了皇帝,您覺得項羽的皇位又能坐多久呢?

把鹹陽城破壞完畢後,項羽終於想起一個人來,那就是遠在東方的楚懷王,要知道當初他和劉邦都是領了楚懷王的任務才西進的,現如今,劉邦被他逼回到霸上,而他項羽則盤踞著秦朝故都鹹陽,於是乎,項羽決定給楚懷王打個招呼,其實誰都知道,表麵看上去是彙報工作,其實無非是想要借楚懷王的嘴巴說出讓項羽稱王的旨意。

對於楚懷王而言,這個事情其實是沒有第二選項的,因為他當年宣布誰先入關中誰先稱王的時候,是在公開場合下進行的,這件事情已經被全天下人所知,而且更重要的是,誰都知道是劉邦先於項羽進入關中,所以楚懷王無論如何都不能自己打自己嘴巴,畢竟這事兒傳播範圍太廣。

楚懷王拿到項羽的工作報告後,自然明白項羽的真實意圖,便回複項羽:“照先前約定的執行。”

項羽知道後直接蹦了起來,罵起大街:“要沒有我們項家的支持,楚懷王這個龜孫子要功績沒功績,要能力沒能力,他怎麼能夠當上楚王?!現如今之所以能夠滅亡秦朝平定天下,正是我率領各位將領風餐露宿、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楚懷王真是給臉不要臉!”

眾人趕緊勸說項羽不要生氣。項羽稍稍平複後,說道:“好吧!這次就給他個麵子,勉強分給他一點土地讓他過點清閑日子吧,我項羽也算是對得起他了。”

項羽便假意推舉楚懷王為義帝,而後把楚懷王遷移到長江以南,定都在郴(念“抻”音)縣,這相當於把楚懷王架空並軟禁起來。

收拾完楚懷王之後,項羽便撕下了最後的遮羞布,公然宣布自立為西楚霸王,放棄了富饒的關中,而是選擇建都在原楚國的故都彭城,終於實現了他在老鄉麵前顯擺和得瑟的夢想。

隨後,西楚霸王項羽決定分封天下土地給有戰功的將領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劉邦的分封問題。

範增考慮到劉邦將來極有可能會造反,便想借著分封土地這件事,把劉邦的勢力驅趕到巴、蜀兩地,當時進入巴、蜀兩地的路很難走,而且原秦朝流放的一些不安定分子都居住在那裏,是一片很難治理的領土,範增想借此把劉邦困在那裏,讓他沒有精力考慮出關造反爭天下。於是乎,項羽便封劉邦為“漢王”,統轄巴、蜀兩地和漢中郡,建都在南鄭。

客觀來說,這樣對付劉邦挺狠的,本來人家劉邦先入關中就該人家稱王,你不讓人家稱王也便罷了,你還給人家一塊最窮、最難統治的地方作為封地,這就有點欺負人的嫌疑了,不過,職場就是這樣:弱者永遠沒有同強者討價還價的權利。

解決完劉邦後,項羽緊接著又解決了因劉邦而產生的遺留問題,那就是關中。項羽把關中分割為雍、塞、翟三部分,把秦朝三位降將封在那裏作王,借以作為抵禦阻擋劉邦的戰略緩衝帶,其中封章邯為雍王,封長史司馬欣為塞王,封董翳為翟王。

範增讓項羽這樣做,其實是一箭雙雕。

第一,項羽並不想真心跟秦朝的三位降將分享勝利成果,所以他就把一個地方硬生生分成三個地方,一下解決了三位將領的下崗再就業問題,節省了大量國土資源成本。

第二,目標還是指向劉邦!如果劉邦哪天真的想要對內地進行反撲,他首先需要過秦朝三降將的關,到時候雙方血拚之後,各自的力量都會被削弱,這時項羽再出手攻打強弩之末的劉邦,劉邦則必死無疑,最重要的是任憑戰爭怎麼打,動不了項羽所在的彭城的國體。

可見,範增既有大局觀,又富有精明的手腕,項羽能夠有他輔佐,也算是老天所賜的福氣。

項羽封完劉邦之後,又對追隨他的一些骨幹和將領們進行了分封,當然,這裏麵有公平也有不公平,此處暫時略去不表。

劉邦聽完項羽的安排之後,立即就爆了。想來也是,換做你我恐怕也會按耐不住自己的脾氣。

為了讓讀者能夠體會到劉邦的真實心情,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假設讀者你是某企業的銷售精英,你手下有幾個小兵跟你一起組成了你們銷售一部,你是部門主管,你們這個部隻負責公司十個業務項目中的一個。你們公司還有一個銷售二部,該部的銷售主管姓項,他們部門的特點是人數眾多,而且他們部門負責公司其餘九個項目。

年初時,公司總經理曾在全體大會上宣布,你和銷售二部的項主管誰先達到銷售額500萬誰就晉升為公司一直空缺的副總經理一職,會後你和項主管各自使盡混身解術為公司業績更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奮鬥起來。

最終,你憑借你對團隊卓越的領導能力和老天爺賜給的一點點運氣率先達到了事先設定的500萬銷售額,雖然你們部門人數很少,你們部門涉及到的公司項目也隻有全公司的十分之一。

就在總經理決定要提拔你為副總時,銷售二部的項主管找到總經理進行了一番長談,無非就是委婉地告訴總經理,如果不提拔他當副總,他將率領他的核心骨幹離職,當然前麵講到了,銷售二部掌控著公司十個項目中的九個,而且擁有的員工數量很多,總之,如果項主管離職,你們公司就會瞬間完蛋。

項主管一直是個做事衝動,發起瘋來不顧後果的人,你們總經理此時也對他這種無賴的行為恨之入骨,後悔當初看錯了人,無奈,此時命脈掌握在人家手中,為了從長計議給自己一個慢慢調整的時間,他最終還是昧著良心、厚著臉皮任命項主管當上了公司的副總。

當然,隨便找了一個不讓你當副總的理由:你在做業績的時候存在一定違規。

其實,全公司的人都知道,這一次業績競賽中,銷售二部違規的地方更多,隻不過總經理被裹挾了而已。

於是,當你滿懷憧憬地去參加公司全體會以期望享受任命通告下發時的殊榮時,不僅聽說了副總不是你的消息,還得到讓你更加難以接受的一個結果,正所謂,晴天霹靂劈你頭上的同時,又迎頭潑給你一盆冰水混合物——新上任的項副總經理臨時決定,把你的團隊調到某窮鄉僻壤連年虧損的某三線城市的郊區子公司,而且還假惺惺地說,這是提拔你當子公司總經理。

很明顯,他要往死裏擠對你,給你穿無數雙小鞋——當然,如果你能自己提出離職,對他而言那就再美好不過了。

請問,你這時會憤怒嗎?

如果說不憤怒,肯定是假的,除非你是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

當時劉邦麵臨的情況和以上故事中你的情況是一樣的。大家能體會劉邦此時的心情了吧!

麵對如此煞費心機而又咄咄逼人的項羽,一度陷入嚴重弱勢的劉邦又將如何見招拆招呢?前麵講到,項羽封給劉邦的虛名是“漢王”。

看明白項羽的底牌之後,劉邦震怒!他當即決定要和項羽拚命,劉邦罵道:“媽的!受不了這種窩囊氣!大不了老子和你拚命,就算是死了,也要給你項羽來次重創!”

他這一在盛怒下所做的決定得到了同樣憤怒的周勃、樊噲等人的強烈支持。

這時,蕭何站了出來。蕭何規勸劉邦說:“沛公息怒!在漢中當王雖然不怎麼爽,但比去白白送死強百倍。”

劉邦道:“我呸!難道我和項羽玩命就一定會死嗎?”

蕭何說道:“你以為呢?如今我們兵眾遠遠不如項羽,拿著雞蛋硬碰石頭,表麵看上去勇氣可嘉,實則是匹夫之勇!在我看來,這種人死了也活該,這種匹夫也活該死掉!”

劉邦聽完,突然眼前一亮,有一種瞬間被點醒的感覺,接著說道:“蕭何兄繼續說下去。”

蕭何見劉邦火氣消了大半,繼續說道:“商湯王和周武王算是職場江湖上的一流高手,這點你認可嗎?”

劉邦點頭道:“當然,二位都是我的偶像!”

蕭何道:“這兩位可都是能夠屈於一人之下而伸展於萬乘大國之上的能屈能伸的大人物!”

劉邦道:“是的,繼續說。”

蕭何道:“成大事就得能屈能伸,這點兒屈辱你要是扛不住,還奪什麼天下!”

劉邦摸著後腦勺,臉瞬間變得紅撲撲的,略帶羞澀道:“蕭何兄見笑了,剛才弟弟我不小心霸氣側漏啦,又沒hold住!哈哈哈!你就說我們該怎麼幹才能徹底搞死項羽呢?”

蕭何道:“這才是我心目中沛公的本色!我建議,先想辦法把整個漢中拿到手,然後在當地繼續發揮一貫對老百姓采用的仁慈攻勢,好好安撫百姓,利用這段時間繼續廣招賢才,以巴、蜀二郡的經濟作為將來戰略反撲之基礎,待到機會成熟之後,大舉揮師東進突襲,爭取在項羽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一舉拿下雍、翟、塞三秦將鎮守之地。三秦之地一旦到手,他項羽可就再也攔不住你這隻出了籠子的猛獸了,天下將盡在你掌握之中!”

劉邦聽完,眼睛已經濕潤,站起身拉著蕭何哽咽著說:“蕭何兄,我——”

蕭何猛然間打斷了劉邦已到嘴邊的話:“沛公,無需多講,我明白你的心意。我對沛公隻有一個要求,今天必須答應我。”

劉邦抹了一下眼淚,激動地說道:“說,我一定答應!”

蕭何此時也激動起來,把右手狠狠搭在了劉邦左肩膀上,很認真地同劉邦邊對視邊說道:“我隻希望他日你有機會能夠徹底消滅項羽時,一定不要對他仁慈,必須對他趕盡殺絕!”

說完,蕭何一拳把桌子上的茶杯砸的粉碎,瞬時間,蕭何拳頭上的鮮血便流了出來,和灑在桌子上的水混在了一起。

劉邦驚訝地瞪大眼睛,他絕對不會想到向來言談舉止十分謙和的蕭何竟能有如此的話語和舉止,劉邦慢慢地說道:“放心,蕭何兄,他日老天爺真給我這樣的機會的話,我絕不會心慈手軟。項羽對我的侮辱,我終身難忘!”

說完,劉邦便弓下腰為蕭何包紮起來,蕭何看著低下頭的劉邦,臉上露出一絲絲微笑,因為他知道,他對劉邦的一番勵誌做得很成功。

於是,劉邦當即回複項羽,他心甘情願地接受“漢王”的封號和封地,並決定任用蕭何為丞相。

拿到項羽的封賞之後,漢王劉邦決定拿出一部分珠寶賜給張良,值得一提的是,張良拿到封賞之後,一點也沒有留在自己手裏,而是全部托人私下贈給了潛伏有功的項伯。稍後,劉邦也親自給項伯送了一份厚禮,同時,劉邦又給項伯安排了一個任務:他希望項伯能夠在項羽那裏繼續拍一下馬屁,以忽悠項羽把整個漢中地區全部封給他劉邦。

項伯憑借卓越的忽悠能力,對項羽進行了一番阿諛奉承,於是乎,項羽在一片飄飄然之間下令把整個漢中全部封賜給劉邦作為其屬地。就這樣,蕭何為劉邦製定的以漢中作為大本營的戰略便輕輕鬆鬆實現了。

封王大會開完之後,各路諸侯都離開主帥項羽,到項羽指定的封國去履職。項羽為防止劉邦造反,隻給了劉邦三萬士兵隨從前往他的封國,要知道,在此之前劉邦對外號稱二十萬精兵,即使考慮到廣告效應,手裏至少有十萬精兵是沒問題的。

在這次封王大會上,原韓國後裔韓成被封為新的韓王,也就是說,有一個問題擺在了張良的麵前:從道理上來講,既然原韓國複辟了,張良作為韓國的愛國人士也就應該尾隨韓王回韓國領土就職。

劉邦得知韓王韓成馬上就要動身的消息之後,意識到一向愛國的張良可能就要離他而去,於是就主動找張良告別,畢竟之前這段坎坷歲月裏,張良陪他一起同甘共苦,且不說之前張良屢出奇計,單就鴻門宴這一件事情而論,張良對他就有救命大恩。

劉邦見到張良後,沒等劉邦開口,張良便迎過來說道:“漢王,我已經向項羽表明,我不想回到韓國,如果您不嫌棄,我願意繼續跟隨您圖謀大業!”

二人此時眼睛都已經濕潤,兩雙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劉邦和張良等人不敢怠慢,即刻領著三萬人馬啟程去漢中履職。此時,張良建議劉邦沿途把所經過的棧道通通燒掉,對外宣稱劉邦已經無心再回到東麵,當然隻有張良自己知道,這是他使出的一箭雙雕的計謀:既可以蒙蔽項羽以隱藏劉邦將來反攻的野心,又可以防止項羽派人前來暗殺。

讀到這裏,很多讀者可能會有疑問:不會吧,項羽還搞暗殺啊?

答案是肯定的。

事實再一次證明張良判斷人性的一雙慧眼竟然是如此毒辣!就在劉邦等人趕往漢中的途中,項羽因為張良違背自己的安排並誓死效力劉邦而震怒,等到他想要殺張良的時候,劉張等人已經遠去,麵對著已經燒毀的棧道,項羽也是無可奈何,於是項羽把憤怒轉移到了他新封的韓王韓成身上——項羽攔截住正要回去的韓成,把他殺死在彭城。

讀過前麵內容的讀者都知道,項羽已經犯過多次“過度殺戮”的錯誤了,他或許沒有想到,他殺死韓王之後,其他的新封之王又將如何看待他呢?我想這就又回到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上來了吧!

我們不妨把這一過程總結如下:

項羽把一個人的憤怒轉移到另一個的胸膛,而上次犯的錯沒反省出夢想。每個封王都是這樣,享受過提心吊膽,才拒絕做項羽待罪的羔羊。信任是抓不到的月光,握緊就變黑暗,等張良的背影消失於晴朗。運氣在身上流轉,等所有業障被原諒,劉邦不停站,開往漢中的地老天荒,需要多勇敢……

事已至此,劉項爭霸的上半場就算是結束了,結果看上去應該是項羽完爆劉邦: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後衣錦還鄉,漢王劉邦則灰溜溜地領著三萬兵來到了漢中和難以管理的巴蜀之地。

不過,既然是上半場,那就說明最精彩的高潮還沒有到來——的確如此,劉邦將會在下半場中憑借高超的用人智慧,玩出一場精彩的團隊大逆襲,硬生生把項羽從馬背上拉了下來!

然而,在劉項爭霸的下半場中,將會有一個特殊的人物出現,此人占據了這場大戲的主要戲份,而這個人也是筆者下一步要進行重點解讀的人,因為此人的出場、上位以及退出曆史舞台的每一步,都有大量值得解讀的極其實用的職場智慧在裏麵!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將淮陰侯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