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淺談佛教智慧對我們生活的指導(1 / 3)

對於一個生活在當今鋼筋混凝土構建的都市叢林中的現代人而言,如果想要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進行一番較為深入的研究,並期望自己在融會貫通之後富有成效地指導自己的現實職場和生活,有三套思想體係恐怕是你絕對繞不過去的,那便是儒釋道三家。

儒家和道家不作為今天要討論的對象,今天隻談佛家。

說實話,筆者寫本篇之前猶豫了很久,原因有二,一來佛家的思想深奧,很多知名的高僧都不敢自稱得法得道,我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矮矬肥黑醜窮賤的普通人真的不敢輕易造次;二來佛家的典籍非常多,如果把我讀過的數量做個分子,把佛家典籍總數做分母,該比值是極小的。

但是,上天賜給每個人一份感悟自然的權利,每一個用真誠去閱讀佛家典籍的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感悟和想法,筆者在此願意同廣大讀者(當然,我的讀者數量並不多,姑且意淫為“廣大”,還有一個意思是說我的讀者們個個神通廣大。)分享我的一點點淺見。我真心希望各位看完本文之後能夠對自己的思想有所調整,雖然不能說馬上離苦得樂,但是至少大家應該對自身的一些固有的想法有所覺醒,按照佛家說法,這既算是筆者同各位讀者之間的一點緣分,又算是筆者和各位讀者之間一點共同的福報。

先提出一個終極問題:我們這些為生活而打拚的俗人們痛苦的根源來自哪裏?

按照佛家思想,很簡單,來自三個詞語——執著、妄想、分別。

先解釋“分別”。

講到這裏,有人可能會說:“這個我最能理解了!我今天上午剛送我男朋友去外地出差,我們這就是分別!他走的時候,我還守著那麼多擁擠的乘客為他深情而高亢地唱了一首《離別的車站》呢!當然美中不足的是,吃早餐時吃了兩頭大蒜。”

其實這裏的“分別”不是佛教所說的“分別”,按照咱們這些俗人的理解,“分別”其實更接近於咱們平時口語裏麵所說的“區別”。

舉個例子,我們現實中很多人都愛吃肉,不愛吃素,或者愛吃素,不愛吃肉,你吃的時候感覺味道不同,這種概念深深根植在了你的意識中,以後每次吃飯的時候,愛吃肉的人肯定會多夾肉菜吃,不愛吃肉的人肯定會多夾素菜吃。換言之,大家對肉和素之間有了一種“分別心”。

為了方便大家進一步理解,我再舉個例子。

假設您是一位為人父母的家長,您每天送孩子上學時開的是一輛5萬元以下的國產夏利,您孩子個別同學的家長每天送孩子時開的是一百多萬的寶馬,學校門口看門的門衛和傳達室王大爺每次見到開寶馬的家長都主動微笑點頭示意,當然,他們從來沒有對你微笑示意過,甚至偶爾還過來嗬斥你,要你不要隨便停車阻礙交通之類。

對於門衛或者傳達室王大爺而言,他們就有“分別心”。

我們繼續往下看。

你接送孩子時間久了,有的時候你會去的稍微早一些,停好車之後沒啥事兒就會跟馬路邊一個賣報紙的大嫂聊幾句。這個賣報紙的大嫂來自農村,也沒啥文化,賣報紙就是她的正式職業。這位大嫂初來乍到,根本不認識什麼車是夏利,什麼車是寶馬,按照她自己的樸實的觀念,誰看上去臉色比較和善誰就是好人。

當然,你這個人平時挺平易近人的,所以賣報紙的大嫂老愛在你等孩子放學的時間裏,同你聊幾句,無非就是隨便找點小話題打發時間而已,而那個開寶馬的學生家長貌似一直臉色不太好看,即使他偶爾過來買份報紙,該大嫂也沒有主動同他聊過什麼。

好了,現在的問題來了。

賣報紙的大嫂因為對汽車的品牌和購買價格沒有任何的概念,故而她對汽車是沒有“分別心”的,換句話說,人家也從來不對這玩意感興趣,當然,該大嫂對人的麵相是否和善存有“分別心”。

講到這裏,相信大家對“分別心”有了一個最為直觀的了解。

然後,我要替部分讀者問一個問題:“分別心”和我們的痛苦有什麼關係嗎?

我想說的是,“分別心”本身沒有什麼褒義和貶義,但是強烈的分別心卻是痛苦的來源所在。你眼中的一些事物,你一旦認為是有所分別的,而不是本質相同的,這就會造成痛苦。

當然,隻是有“分別心”還不會直接造成痛苦,還得有“執著”。

按照上麵的例子解釋大家就會了解什麼是基於分別心的“執著”了。

以吃肉吃素的例子來講,一個人吃東西久了,發現吃肉和吃素不是一個感覺,這就是“分別心”的產生,進而他覺得自己更愛吃肉,每頓飯都無肉不歡,這就是產生了對肉食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