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王玉齡:另外一出《謫仙記》(1 / 2)

了解一點現代史的人,都知道抗日名將張靈甫:他從1938年在張古山奇襲日軍開始,威震天下。那時,74軍軍長王耀武率部參加了對日正麵戰場的幾乎所有重大戰役,張靈甫是他麾下猛將,九死一生,浴血廝殺,因戰功卓著,從團長一步步晉升為中將軍長,有“常勝將軍”之譽。1947年5月,蔣介石嫡係精銳主力、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與華東野戰軍連日激戰後,全軍覆沒,中將師長張靈甫亡命沙場。

最近才在朋友的博客上,讀到張靈甫抗戰時寫給兄長的信和他解放戰爭時在孟良崮的絕筆。它們分別是:

“此次對日之戰,為國家民族爭生存,兵凶戰危,生死難卜。家人當認我已死,絕勿視我尚生。餘果死,堂上雙親,請兄奉養;膝下諸子,望兄撫教;餘妻守嫁,聽其自然。”

“……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以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齡吾妻,今永訣矣。”

讀罷,眼睛很潮潤。軍人的犧牲,是個沉痛的話題,我們暫且繞開。

也是那天才初次看到張靈甫的照片,看得倒吸一口冷氣——儀表堂堂的軍人,在電影裏、生活中都見過,但是,像他這麼英氣逼人、光風霽月的,簡直絕無僅有。張靈甫是陝西長安農家子弟,從私塾、師範、北大曆史係、黃埔四期一路走來,讀詩書、操槍械、練書法,文武兼擅。外形被打磨得如此俊逸、英挺,詩書刀劍,哪一環都不能缺失吧?

也就由此好奇,他的妻子“玉齡”,該是怎樣的玉人?這些年,媒體對張靈甫遺孀王玉齡的采訪不少,而江蘇文藝社的《佳人——王玉齡畫傳》,更有她的許多照片。看了之後,一塊石頭落了地:戲文上唱的英雄美人,在現實裏所能找到的最理想對應,就該是他們倆吧,都美得不可思議。而且,一個身高1米87,一個1米68,端的是珠聯璧合。

民國閨秀,往往有一股當代人欠缺的幽嫻、靜謐氣息,像一匹花色沉穩的香雲紗,光澤收斂,質感柔潤,卻有含而不露的華美和矜貴。王玉齡更是秀出群芳,她的明豔美麗,不亞於電影明星;但那份端凝、持重,又是家風優良的女學生所獨有的。

王玉齡1928年生於長沙,父親和母親的家族,都係湖南世家。她幼年父親即病逝,母親樂善好施,謹守深閨。王玉齡中學就讀於從長沙避戰火遷到沅陵的教會學校福湘中學。

張靈甫與她結緣,有一番曲折。起初,他聽介紹人張處長盛讚這位王小姐,遂專程趕往沅陵,希求一見,因王玉齡已離開沅陵,未果。王玉齡戰後回到長沙,有一天跟親友去理發,不知為什麼,那位張處長的太太硬要跟著去。當她突然從理發店的鏡子裏看見,一個魁偉的陌生男子目不轉睛地看自己,不免生氣,順勢瞪了他一眼。後來,張靈甫告訴她,假如她當時粲然一笑,說不定他就望而卻步了。他有他的“古板”標準,王玉齡的矜持和“老派”恰好打動他。

1945年,他們在上海舉行婚禮。新郎42歲,有過三次婚史;新娘尚未涉世,隻有17歲。王玉齡說,她沒有感覺到25年的年齡差距。

8年浴血抗戰已經勝利,和平如願以償降臨。張靈甫擔任74軍軍長兼南京警備司令,他在家喜歡擺弄古玩,房間裏的瓷器、字畫,都是他親手拂拭、打理;王玉齡則熱衷逛百貨商店,做服裝。有空閑時,他倆會去逛古董鋪,或者到玄武湖、中山陵漫步。興致來了,也喜歡在軍營縱馬馳騁。王玉齡回憶,他倆沒有當今年輕人的卿卿我我,“但是他有時候講些話會讓你很感動,他說我討了個好老婆,比什麼財富都重要。我要討飯的話,我老婆可以給我拿碗”。張靈甫去世之後,王玉齡很後悔,當年為什麼會吝惜表達,不曾跟他說一句“我愛你”。兩個人性情相投,都好靜,不喜交際,張靈甫喜歡古典文學,幾乎沒什麼社交,很少出門,隻跟部下往來。婚後的日子很平靜很愜意,假如它能這麼一直延伸下去,就無限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