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王玉齡:另外一出《謫仙記》(2 / 2)

可惜,戰火硝煙又遮天蔽日地彌漫開來。張靈甫重新上了戰場,他從前身經百戰,就算負傷流血,也總是凱旋。王玉齡以為,這一次也不例外吧?他在家書裏還跟她詳細規劃起花園的布局,教她幾時該栽哪種花,好像回家隻是早晚的事。懷孕9個月時,王玉齡還曾去前線看他。結果,他們的兒子在南京出世才10天,父親便喋血孟良崮。

從此天崩地陷。喪夫時,王玉齡年僅19,很長時間都無法相信噩耗是真的,一度懵得連話都不會講了。一向單純安逸、不識憂愁為何物的日子,陡然終止。1949年,王玉齡攜母親和幼子前往台灣。國民黨大潰敗後,數不清的軍人、家屬等蜂擁進入台灣,僧多粥少,她是孤身女子,也沒有特別的一技之長,因此備嚐謀生的艱難。1952年,她隻身去美國留學,開始辛勞的半工半讀生涯,以後又陸續接出母親、兒子。王玉齡最後畢業於紐約大學財會專業,在美國的航空公司工作20年。

從1973年開始,王玉齡作為周恩來夫婦的客人,經常回大陸參觀。她當過華美協會會長,為推進中美民間交流出力。此外還擔任孫中山國際基金總會副主席、香港特區黃埔同學會副會長等職務。退休後,王玉齡陪母親定居長沙,葉落歸根,此後也常常住在上海。

2004年,王玉齡與兒子在上海為張靈甫設立了衣冠塚,墓碑上有她的題詩:“當年有幸識夫君,沒世難忘恩愛情;四七硝煙傷永訣,淒淒往事怯重溫。”2007年,王玉齡還去了對她而言很特別的孟良崮,在丈夫殞命的山洞,獻上鮮花。她結婚僅兩年就孀居,從此照顧母親、撫養兒子,不再結婚。

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寫盡了1949年從大陸來到台灣島(或美國)的漂泊者的沉浮。《謫仙記》中李彤的經曆,前半段跟王玉齡很像,都曾是金枝玉葉,轉眼間卻從不粘人間煙火的仙界,墜落凡塵。李彤飽經了情感傷痛和故園失落的滄桑,魂斷威尼斯。她的漂浮無根、掙紮沉淪,寄寓了白先勇對韶華易碎、世事無常的感傷,以及對一代佳人花枝凋零的悲憫。

命運待王玉齡同樣有殘酷的一麵。跟李彤不一樣的是,她必須獨自扶老攜幼,困境更多,有過更難以逾越的溝溝坎坎。然而,她不可能像李彤活得那麼輕飄,她是母親,是女兒,還是張靈甫的未亡人,她不允許自己過於敏感、脆弱或者放任,所以她步履沉穩。有時候,責任和負擔是一種牽絆,卻也是一種動力、支撐,或正麵、理性力量的牽扯。王玉齡陪伴母親安然活過百歲,兒子也事業有成。今天,人們之所以敬重她,跟所謂的“誌節”倒是基本上無涉——喪夫後是否再次組建家庭,戰爭遺孀們的選擇各不相同,每一種模式都有其理由。王玉齡不過是采納了她自己最情願的方式而已:雖然追求者眾多,卻甘心做了永遠的張太太,隻是身邊已無所依傍。她更引人感佩的,是遭逢大變故後的方寸不亂、自立自尊,這中間,無疑看得到教養的力量和堅韌而有擔當的性格。所以,她的《謫仙記》,跟李彤有不一樣的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