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黃宗英:描罷彩妝又握筆(1 / 2)

幾年前,《萬象》刊載黃裳上世紀40年代後期寫給黃宗江的信,封封都會情意綿綿地問起“小妹”——就是黃宗英——一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模樣。

後來,《萬象》又有李輝寫前輩文人的文字。說解放初期,黃裳受《文彙報》委派去北京采訪錢鍾書等文化人,錢鍾書戲擬一聯給黃裳。黃裳自己在文字裏透露了上聯:遍求善本癡婆子。黃是藏書大家,善本《癡婆子》他尋覓已久而終於在京如願。下聯呢,他隱藏了,李輝也不便說。最後似乎是黃先生自己不再遮掩,李輝也就放心替他說出來了——難得佳人甜姐兒。甜姐兒即黃宗英,1943年主演話劇《甜姐兒》譽滿上海、粉絲無數,遂有雅號“甜姐兒”。錢先生的風趣,果然是好,看得出他和黃裳關係很近,否則不會這麼打趣的。

毛尖也曾寫到一群老先生聊天:黃宗江說,他原本他想用“黃裳”當藝名,後覺得太華麗而舍棄。沒想到,容鼎昌馬上將“黃裳”收作筆名,一用60多年。毛尖認為黃宗江是想給黃裳這筆名一個終結性的解釋。結果當時近90歲的謝蔚明先生不依,他搶過話頭說,“黃裳”分明是“黃宗英的衣裳”,怎麼成了你黃宗江的衣裳?

我知道黃裳時,他已是名滿天下的學者。所以從來沒有覺得這名字華豔。倒是黃裳兩個字,是質量的保證。黃先生的書話一直在讀書人中間很受歡迎,那種散淡中見深邃的大家氣象,即便在他的同輩人中也並不多見。

因為黃裳、黃宗英足夠的知名度,大眾對他們或真或幻的舊聞自然很感興趣。這些軼事,說得輕巧些,是名人的八卦。換一個角度去看,當時光倒退60多年,如今的文化老人從前也正當妙齡,他們有過的情牽夢縈,或者失落傷懷,何嚐又不是那一代人的青春印跡?

當然,落花有情、流水無意之歎,古今皆然。佳人別有懷抱,黃宗英18歲時,與劇團的音樂指揮郭元同(藝名異方)結婚,18天後新郎病故;1946年春,她與大哥黃宗江的燕京大學同學程述堯(當時是上海南北劇社社長)結婚,婚後曾短暫居於北京程家。1947年底,她與趙丹合拍電影《幸福狂想曲》,隨後墜入情網,遂與程述堯離婚,嫁給趙丹。程述堯在國共合作時為美方當過翻譯,後來成為蘭心大戲院經理,他的繼任太太是上官雲珠,他們夫婦跟趙丹夫婦一直是朋友。

黃宗英50年代改行當了作家。年幼時父親病逝,家道中落,她想掙錢給哥哥弟弟貼補學費,因此15歲就隨大哥在劇團工作,從打雜開始幹,因為給話劇《蛻變》救場,演一個僅幾句台詞、潑辣撒野的姨太太而登上舞台。她雖然隻讀過兩周高中,卻不乏寫作天分,也有家學淵源。父親是總工程師,家裏的藏書滿箱滿櫃,兄弟姐妹們都深受熏染。黃宗英一邊演戲,一邊去聖約翰大學等旁聽中文、曆史課,1946年就開始發表散文。1953年,她用休產假的時間寫成電影劇本《平凡的事業》,周總理曾說上影廠有兩支半筆杆子,那“半支”就是黃宗英。

黃宗英演的《追》《幸福狂想曲》《麗人行》《烏鴉與麻雀》等影片,都可圈可點。她之所以轉行,除了喜歡寫作,還有個原因:新中國的銀幕,工農兵漸成主流,她那種“嬌”、“驕”還略有點“妖”的氣質,演小姐少奶奶適合,姨太太也行,卻是很不“無產階級”。解放後,來自老上海的演員們,都麵臨同樣的困惑和忐忑,他們靡麗、摩登的洋場氣息,跟新時代的審美標準真有點天然的格格不入。所以,當演慣了舞女、姨太太的上官雲珠1955年飾演《南島風雲》的遊擊隊員獲好評時,不僅她自己異常欣喜,有再生之感,周圍的老朋友都由衷地為她、也為自己高興——看來,舊明星還是有希望融入革命洪流、成為新的文藝工作者的。我看過上官雲珠《南島風雲》的劇照和部分視頻,雙目炯炯,表情凝重。說實話,有點像拿繡花針納鞋底,也不能說是浪費,也不能叫吃力,就是覺得諸般不宜。跟她素來那種嬌慵兼一點憂鬱的路數,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