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林海音:難得福慧雙修(1 / 2)

林海音(1918——2001年)的模樣,跟秦怡非常像。她的朋友用“南海觀音”形容她,真是貼切。這份極致的端莊、美麗,在女作家裏十分罕見。就算不懂相麵術的人,觀其“天然妙目、正大仙容”,也要認定,她絕對是福氣滿溢的人。

讀林海音的女兒夏祖麗寫的《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三聯書店)可知,林海音的一生,真的堪稱圓滿:作為作家,著述豐厚,小說、散文、雜文、兒童文學等體裁都涉獵,出版了數十本集子,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作為編輯和出版人,林海音主編《聯合副刊》和《純文學》月刊時,既約請名家撰稿,也獎掖、提攜後進。此後她還創辦並主持“純文學”出版社27年,出版了無數堪稱精品的優質書籍。到77歲才關閉出版社退休,當時經營狀況良好,屬於見好就收;作為妻子和母親的林海音,與丈夫和睦相伴60多年,四個子女均學有所成,對父母有由衷的敬愛……

唯有一點遺憾,林海音13歲時,父親就病故了,家境陡然轉衰。母親雖然溫和賢淑,到底是足不出大門的家庭主婦,林海音小小年紀,就成為全家的主心骨。她的堅韌要強、能夠承擔的性格,或許就在那時養成。生活嚴峻,不允許她多愁善感、自憐自傷,她和全家人攙扶著快樂前行。恰逢成舍我先生創辦“北平新聞專科學校”,該校不收學費,喜歡寫作的林海音順利考中,1935年畢業後,17歲的林海音正式就任《世界日報》記者。此後她安排妹妹們學習打字、助產等技能。林家姐弟們雖說年幼喪父,沒有財力上大學,卻能掌握謀生的一技之長,不至於像老舍筆下走投無路的城市貧民那樣,被陰慘的生活殘忍吞噬。

林海音的夫家是30多口人濟濟一堂的書香世家,1939年她結婚後,有6年都住在這個有忠厚家風和京派遺韻的大家庭。傳統禮俗中情理糅合的部分,大家庭的人情味,她很樂意享受。丈夫夏承楹(何凡)是《世界日報》的同事,到台灣後先後擔任《國語日報》編輯、總編、社長、發行人。他也是著名專欄作家,他的專欄“玻璃墊上”從1953年底到1984年7月,30年不輟,前後寫了5000多篇。1989年,林海音為他出版600萬字的《何凡文集》(包含專欄及其他文字),這是她主持的純文學出版社費時最久、投入人力和成本最大的一套書。次年,林海音因主編這套文集,獲得台灣出版類圖書主編金鼎獎,她把獎金全部分給參與工作的人,說是“大家高興嘛”。

林海音的父母是台灣人,她從5歲到30歲都居於北京。1948年底,時局動蕩,林海音和家人返回台北,北京從此又成為依稀故園。京華舊夢卻縈繞始終,林海音許多作品都以老北京為背景。她說:“在北京度過的25年可以說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駱駝……這些都給了我不盡的創作靈感。”1960年初版的小說《城南舊事》,由導演吳貽弓改編為電影,1983年上映後,大陸讀者也對林海音產生濃厚興趣。老北京的風土民俗,成人世界的溫情與複雜,秋日落葉般降臨的離合悲歡……由小姑娘英子天真而沉靜的眼光看出去,有淺淡的悵惘和悠長的餘味。

英國著名作家伍爾芙曾經建議淩叔華:“……在形式和意蘊上寫得很貼近中國,生活、房子、家具,凡你喜歡的,寫得愈細愈好。”林海音在40年後讀到這段話,特別驚喜——她自己對小說寫作的把握,與此恰好不謀而合呢。她的小說也觸及社會的缺陷、人性的弱點,但並不去作直露的現實批判,她將情感親疏、價值判斷和對時代的紀錄,渾然無跡地嵌入那些風俗的場景和散淡的故事中。她偏重於探究婦女命運,雖然自己婚姻美滿,對舊式女子在婚姻裏的壓抑、委屈,對新派女子的感情觸礁、進退兩難,有天然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