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42年,我國明代醫家吳又可(名有性,1582—1652)就認識到了空氣中的微生物可導致傳染病的發生,當時他把這種微生物叫作“戾氣”,這種傳染病稱為瘟疫。吳又可生活的年代,由於封建統治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人民生活極度貧困,疾病連年猖獗流行。從永樂六年(1408年)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發生的大疫(傳染病)達19次之多,其中1641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河南、河北、山東、浙江等地。患者極多,少則三五戶人家,嚴重的殃及全村。由於當時的醫生對瘟疫認識不足,用一般治療外感病的方法或用治療傷寒的方法治療,或妄用峻攻祛邪之劑,往往無效,反而導致病情遷延,結果是枉死者不計其數。
吳又可是一位有創新意識的醫家,看到以上情況,潛心鑽研,認真總結,提出了一套新的認識。他強調這種病屬瘟疫,是由“戾氣”傳播導致的。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指出,“戾氣”非風非寒,非暑非濕,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於人感染天地間存在的一種特殊氣體,提出了新的傳染病病原學說——戾氣學說。吳又可認為,傳染病(疫病)不論從病因、病機,還是診斷、治療均與傷寒有不同,應區別對待,使其與傷寒病分開形成新的病種,從而突破了前人六氣學說的束縛,也為明清溫病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戾氣”的提出是吳又可對傳染病學說的偉大創建。他認為“戾氣”是多種多樣的,進入人體所傷部位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同時還認識到傷口的感染化膿也是由於空氣中的“戾氣”落入了傷口引起的。
奧地利醫生塞麥爾維斯對感染途徑和感染原因也有一定的認識。1846年,他的一個學生在解剖一具患產褥熱死亡的屍體時,不慎割破手指而產生類似產褥熱症狀並且死亡。這件事讓他意識到:產褥熱是通過醫生的手術工具傳染給產婦的,於是,他開始對手和手術器材用漂白粉液消毒。經過這一係列處理後,產科死亡率由18%下降到1%。1861年,他出版了《產褥熱的原因、概念及其預防》一書。塞麥爾維斯因此貢獻被稱成為“母親的救星”。
後來,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在顯微鏡下對變酸的葡萄酒和長期保存但口味仍然純正的葡萄酒進行對比觀察,發現變酸的酒液裏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杆菌,正是它在營養豐富的葡萄酒裏大量繁殖,導致葡萄酒變酸的。經過反複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既殺死乳酸杆菌而又不破壞葡萄酒的簡便有效的方法:把葡萄酒放在攝氏五六十度的環境裏,保持半小時。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殺菌法”(又稱低溫滅菌法),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乳酸杆菌既然能夠使葡萄酒變質,那麼其他細菌通過空氣傳播(當時認識到的傳播途徑)進入人體內會不會使人生病呢?如果一些疾病是由細菌引起的,那麼通過防止有害細菌進入人體就可以避免疫病,這顯然是合乎邏輯的。因此,巴斯德強調防菌方法對內科臨床的重要性。後來他的研究對把防菌方法引入外科臨床的約瑟夫·李斯特有著重大的影響。
巴斯德並不是一位醫生而是一位科學家,但他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詳細研究了微生物的類型、大小形態、結構、繁殖、代謝等,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在治療狂犬病、雞霍亂、炭疽病、蠶病等方麵的研究都取得了成果。巴斯德並不是提出疾病細菌學說的第一人,但是正是他的研究使科學界認為該學說是正確的。
英國醫學家李斯特(1827—1912)被稱為“外科消毒之父”。1861年,他在格拉斯哥大學就任外科教授時,他工作的外科病房到處彌漫著傷口化膿後腐敗的難聞腥臭味,手術患者死亡率非常高。每次查房,當他想到病房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不久就要麵對死亡,不禁感到深深的負疚和不安,似乎每個人都帶著怨憤和責備的目光在盯著他。從此,他暗下決心,解決傷口化膿的問題。
李斯特在好友湯姆斯·安得森的建議下仔細研讀了巴斯德的一些著作,了解了物質的腐敗是細菌在作怪,想到導致傷口化膿的罪魁禍首應該也是細菌。他多次發現同一種情況:有些人雖然骨折(閉合性骨折)了,既充血,又腫脹,痛不堪言,但因皮膚完好無損,幾乎沒有一個人化膿,當然也不會死亡;與之相反,盡管骨折不算嚴重,但如果皮膚破了,傷口則幾乎都會化膿,死亡率就很高。李斯特意識中很清楚這並不是偶然現象。據此,李斯特認為,導致化膿的細菌是體外來客,並不是傷口本身產生的。那麼,細菌又是通過什麼途徑進入傷口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在他的腦海裏,這個問題從來沒有消失過。
1865年的一天早晨,李斯特和往常一樣到病房查房。他突然注意到從窗口射進來的一束束陽光中,無數灰塵在飛舞,但光束的周圍卻仿佛什麼也沒有,準確地說,並不是沒有灰塵,而是肉眼看不見。這表明,空氣中一直都有無數的灰塵,隻是我們沒看見罷了。李斯特像發現了重大秘密似的,高興異常——很可能肉眼看不到的細菌就黏附在那無所不在的灰塵上,隨著空氣流動,灰塵將細菌帶到了傷口上,伴隨細菌的繁殖傷口也就化膿了。他將繃帶、棉花球、手術刀等醫療器械,還有自己的雙手,都拿到太陽光束下觀察,果然發現大量的灰塵在它們周圍飛舞著。這就表明,這些灰塵在細菌的傳播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細菌的傳播方式和媒介找到了,李斯特為尋找有效的殺菌劑繼續不分晝夜地進行了一係列試驗,他試用了當時很多化學藥劑,如氯化鋅、升汞、硼酸等,效果都不理想。後來,他聽說德國人發明了一種石炭酸,將這種石炭酸倒入汙水中可以殺菌及減少臭味。於是決定改用石炭酸為殺菌劑。1865年8月12日他給一個叫詹姆斯·格林利的11歲蘇格蘭斷腿男童做手術時,術前對手術室內的環境、手術器械、用品及自己的雙手均用苯酚溶液進行了消毒滅菌處理,手術後又對手術創口消毒,再用消毒過的紗布繃帶對傷口進行仔細包紮。以後每次換藥也要經消毒處理,結果患者傷口很快愈合,避免了被截肢的命運。由於石炭酸是一種烈性消毒劑,會灼傷皮膚,李斯特又進行了改進,加入水和油配成混合溶液,以緩解其烈性。
李斯特將自己創造的外科消毒法用於外科臨床,取得了顯著療效。1867年,他報告了一係列病例,說明消毒殺菌在外科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意義,並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表了題為《治療複合性骨折的新方法》的論文,正式公布了外科消毒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李斯特的觀念並未即刻被人們接受,麵對同行的懷疑和攻擊,他不僅不氣餒,反而不斷改善自己的方法,推廣消毒理論與方法。經過普法戰爭的考驗,李斯特的消毒法引起了醫學界的興趣,接受的人不斷增多,以致全世界的醫院紛紛仿效,手術室開展了大規模的消毒清潔工作,製定了十分嚴格的消毒製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李斯特原來使用的殺菌劑石炭酸也被其他更為理想的殺毒劑和殺菌方法所代替,如采用熱蒸汽消毒手術器械和敷料及橡皮外科手套的發明等,經過這樣一係列的改善,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就發展成了現代外科消毒法。外科消毒法的發明,是李斯特對人類的一大貢獻。這一發明使得外科手術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挽救了億萬人的生命。
9.4糾結的輸血“運氣”
現代醫學中,輸血是一種治療措施,一種支持性與代償性的療法,應用於外科手術以防術中失血過多、嚴重貧血等。輸血作為一項臨床實用技術,成功地挽救了無數傷病員的生命,是醫學史上的重大革命之一。然而人們從認識血液到輸血卻經曆了從魯莽到文明、從經驗到科學艱難探索、不斷變革的漫長曆史過程。
早期醫學致力於輸出血液,輸入血液顯得那麼不可思議。在輸血出現之前,人們采取放血或喝血(人或動物的血)來滋補身體或治療某些疾病。放血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屍厥”。古埃及人也用放血的方式治療患者。在埃及孟菲斯的一幅墓畫像中,描繪著從腳和頸部給一個患者放血。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放血時代殘留下的一些遺跡,如理發行業的標誌物“紅白條紋”。理發師是那時主要的放血療法實踐者,在放血時患者手握紅白條紋小木棍,白色代表繃帶,紅色代表血液。還有如今著名的醫學期刊之一《柳葉刀》的名稱也是來源於放血療法的主要工具。
同樣,不論歐洲或是中國,自古都認為喝最凶猛動物的血,對人的健康十分有益。在中國,就流傳有屠龍的故事。《莊子·列禦寇》中記載:有人花了千金,學會了屠龍之術,卻從未見過龍。留下了一句意為學而無用的成語“屠龍之技”。歐洲的神話故事裏,古希臘巨人齊格非裏特,經過激烈的搏鬥殺死了一條很大的龍,然後將龍血全部喝下,恢複了青春。“屠龍”隻是傳說,但人為了追求健康而飲血,卻是幾千年來一直存在的事實。古羅馬帝國著名曆史學家普林尼(23—79),在其著作中就描述了羅馬角鬥場中瘋狂的觀眾飲嗜格鬥失敗者的血液。在古希臘,鮮血也是神秘的萬能藥。
希臘神話裏美狄亞是一位會使用魔法的公主。她走進皇宮,手持剪刀,命令仆人為她取一隻老羊,然後用剪刀刺破羊的血管,將血瀝幹,把老羊的軀體投入盛著開水的木桶中。老羊微弱的咩咩叫聲隨即被小羊驚喜的尖叫所取代。這個景象,是美狄亞在展示她起死回生的換血法術。當然這隻是神話故事,現實中首次給人輸血是15世紀。1492年,羅馬教皇諾聖特八世病危時,群臣束手無策,一位叫卡魯達斯的醫生提出給教皇輸血來挽救他的生命,而且必須是童男的熱血,才是最神聖潔淨的。他殘忍地割開3位10歲男孩的血管,讓血液流入銅質的器皿內。3位男孩抽搐著一一死去,慘不忍睹。然後再給血液混入名貴藥草,用粗大針頭給教皇輸血,但教皇隨後感到胸悶而發生窒息,最後死亡。從現代觀點來看,這種輸血荒誕且愚蠢,無異於謀殺,但正是它開啟了人類輸血治療的篇章。
隨著時間的推移,17世紀實驗科學興起,人體生理解剖有了許多重要的發現。1615年,德國安德烈亞斯·利巴菲烏斯(1555—1616)醫生對輸血術做了描述,很可惜的是在當時沒有被充分地宣傳。1628年,英國醫生威廉·哈維發現了人體血液循環係統。他對心髒功能和血液循環做了一番描述:心髒像一個泵,它的收縮產生了脈搏,將血液擠壓到動脈,血液再順著血管流回心髒。血液由此在體內完成了一次循環。哈維還因此推斷出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在血管中的逆流。1665年,英國牛津的理查德·羅爾醫生完成了首例動物間輸血實驗。他把一隻狗的血液輸給另一隻狗,得到血液的狗被救活了。1667年6月15日,法國醫生讓-巴蒂斯特·丹尼斯為一發熱昏睡經20次放血仍不見好轉的15歲男孩輸入9盎司(255克)羔羊血(當時人們對羊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認為羊血最為聖潔幹淨),男孩身體有所恢複,獲得了一定成功。1667年11月23日,受皇家協會邀請,理查德·羅爾博士和埃德蒙·金博士在英國皇家學會給一位貧窮的前傳教士輸入幾盎司綿羊血,花費20先令,神奇的是,輸血後傳教士無任何不良反應。6天後這位傳教士在英國皇家協會報告了他的感覺,這件事震驚了當時的社會。雖然輸以少量的羊血可以僥幸存活,但大多數患者卻因輸血而死亡,故而那時輸血隻限於身患絕症的人。從一些17世紀保存下來的油畫上,可以看到給患者輸羊血的情景:一頭健壯的公羊被綁在高處的架子上,頸部的毛已經被剃光,割破的頸動脈內插有一根管子,羊血不斷流出來。管子的另一頭是較細的針孔,刺在低處患者上肢的血管中,羊在高處,人在低處,羊血就流入患者的血管中。但是,許多患者往往因血液凝集無法流通而窒息,結果是羊和人一起死亡。由於當時輸血是如此危險,故希望給自己輸血的人都要立下自願書:如果死亡,與醫生無關。
1678年,各種方式的動物血輸入人體的試驗,由於輸血反應和造成許多死亡後果,被證明是失敗的。雖然巴黎宗教法庭宣布醫生無罪,但巴黎醫生協會禁止了輸血術。法國議會、英國皇家學會相繼禁止人體做輸血試驗,隨後羅馬也禁止輸血。輸血從此中斷了一個半世紀之久。
1818年12月22日,英國著名的產科醫生、生理學家詹姆斯·布倫德爾(1790—1878)完成了首次有記錄的人與人之間的輸血。他用注射器給一位內出血患者注射了12~14盎司(340~397克)來自多位捐獻者的血液,患者的病情最初出現好轉,最後還是死亡了。布倫德爾經周密思考和係統的動物實驗後,總結出兩項輸血基本原則:一是隻能使用人血,二是隻能用於大失血而瀕臨死亡的人。1824年他一共給11個大失血患者輸血,其中5人獲救。布倫德爾的成功,再一次激起醫學界對輸血的興趣。為了方便輸血,醫生們同時發明了不少器械。改正了異種輸血的錯誤後,還要解決抗凝問題,英國產科醫生希克斯首次使用磷酸鈉抗凝劑,隨後瑞士生理學教授亞瑟斯改用草酸鹽作抗凝劑,最終選擇了無毒的檸檬酸鹽。但是,對於輸血來說最重要的血型問題,人類仍未揭開它神秘的麵紗,輸血的成功不得不依靠“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