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875年,朗特亞醫生在顯微鏡下發現了被威廉·哈維忽略了的血液自身的一些特性。朗特亞在他的著作《血液移輸》中明確指出,羊的血清具有破壞並使異體動物紅細胞凝結的性質。書中進一步說明了細胞的主要成分是血漿、血細胞和血小板,而血細胞又有紅細胞和白細胞之分。不同動物的血液混在一起,可促使紅細胞凝結。羊血殺人,就是這個道理。1901年,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泰納(1868—1943)發表論文詳細介紹了他發現的人類三種主要血型——A型、B型和C型(後改稱O型)。他將設定的六組血液樣本的血清和紅細胞混合,並用圖表表示反應的發生規律。他把A型血的血清和B型血的紅細胞混合,紅細胞發生凝集。同樣,B型血的血清可使A型血的紅細胞凝集,但是第三種血型C的紅細胞不與A型和B型血的血清發生凝集。基於這些結果他推測:引起凝集的物質為兩種不同類型的抗體,一種存在於A型,一種存在於B型,而C型含有兩種抗體。蘭德斯泰納因此獲得193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02年,蘭德斯泰納博士的同事阿爾弗雷德·馮·德卡斯泰勒和阿德裏亞諾·斯特利鑒定出紅細胞上含有A和B兩種凝集原的第四種血型——AB型。1907年,芝加哥的路德維格·赫克通博士建議在輸血之前檢查獻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是否相容(交叉配血)提高輸血安全性。紐約西奈山醫院的魯本·奧滕伯格首次在輸血中使用交叉配血,在未來的幾年中又成功運用交叉配血進行了128例輸血,從根本上消除了輸血反應;還觀察到血型的孟德爾遺傳,並認識到O型血的通用性。
1908年,法國外科醫生亞曆克西斯·卡雷爾發明了一種通過縫合受血者靜脈和供血者動脈來防止凝血的方法。這種方法應用起來盡管有些難度,但在1914年布魯塞爾的艾伯特·哈斯汀發現添加枸櫞酸鈉(檸檬酸鈉)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之前,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卡雷爾因血管縫合和器官移植方麵的傑出貢獻而獲得19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12年,美國馬薩諸塞州(麻省)綜合醫院的主治醫師羅傑·李和保羅·達德利·懷特共同創立了李-懷血凝時間。李用試驗證明可將O型血安全地輸給任何血型的患者,AB型血的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獻血,這是人類輸血醫學史上的又一重要發現。平常所說的“萬能供血者”和“萬能受血者”由此而來。後來,陸續又發現MN、P、Rh等血型,總共已有十多種血型。從此,輸血就更安全可靠了。
從20世紀50年代起,陸續發明了從血液中分離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技術。輸血已發展到成分輸血的新概念,可以根據具體病情的需要,提取出不同的血液成分,製成各種血液製品,如新鮮液體血漿、新鮮冰凍血漿、普通冰凍血漿、濃縮紅細胞、新生紅細胞、洗滌紅細胞、冰凍紅細胞、少白細胞的紅細胞懸液、粒細胞、血小板和白細胞濃縮液等。這種成分輸血術成為輸血術的又一次革命。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成分輸血的比例已達70%~80%。
由於檢測試劑敏感性的局限和病毒感染人體存在潛伏期,盡管獻血者在獻血前已經做了詳細的檢測,仍不能完全避免發生因輸血導致疾病傳播的危險。因此,目前應用藥物替代輸血治療日益受到重視,已成為現代輸血技術新的發展方向。
9.5“提燈女神”的夢想
餘謹以至誠,於上帝及會眾麵前宣誓:終身純潔,忠貞職守,盡力提高護理之標準;勿為有損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藥;慎守患者家務及秘密,竭誠協助醫生之診治,務謀病者之福利。謹誓。
——佛羅倫薩·南丁格爾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大多數人認為這是讚美老師的,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這就是英國護士南丁格爾倡導的崇高人道主義精神。
1820年5月12日,佛羅倫薩·南丁格爾的父母旅行於意大利佛羅倫薩市的途中,在托斯卡納大公國生下了她,並以這個城市給她起了名字。南丁格爾的家境非常富有。她的父親威廉·愛德華是一個博學而有教養的人,母親芬妮·史密斯也出身於英國的名門望族。她的父母為她提供了古典文學、數學、哲學和語言等方麵的教育,也帶她到歐洲各地感受不同的文化,更多更廣泛地接觸社會。南丁格爾年輕時,可以說過著十分優越的上流社會生活,有傭人服侍,在舞會、沙龍與貴族們唱歌跳舞。雖然表麵看來令人羨慕,但南丁格爾並不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她具有高尚的理想追求。在她20歲時的日記裏寫道:“一個人必須有理想,它是虛弱者的拐杖,奄奄一息者的興奮劑。我必須更多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她還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日記中寫道:“我的心靈總是貼近窮人,尤其是那些被病痛折磨得痛苦呻吟的人。”
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婦女能夠從事的工作很少,家庭主婦、文學家、護士是南丁格爾麵臨的為數不多的選擇。她告訴她的父母:“能夠成為護士,是因為上帝的召喚,因為人是最寶貴的;能夠照顧人,使他康複,是一件神聖的工作。為了使命,我寧願放棄婚姻,放棄社交,放棄金錢。”在那個時代,沒有一個有身份的人願意做護士,醫院給人的感覺是恐怖的,意味著疾病和死亡。往往都是一些底層、無知、粗魯、沒有受過很好教育的女人願意當護士。南丁格爾最後不顧父母反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護士。她利用到歐洲旅遊的機會,了解各地護理工作,最後她選定了德國凱撒斯勞滕的護士學校。1851年,在她已經31歲時,她毅然前往該院參加了4個月的護士短期訓練班,終於實現了學護理的理想。
1854—1856年,英國、法國、土耳其和俄國進行了克裏米亞戰爭。戰爭初期,英國戰地戰士的死亡率高達42%。南丁格爾就主動申請到前線擔任戰地護士,在摯友也是克裏米亞戰爭時期英國的作戰部長西德尼·赫伯特的舉薦下,她率領38名護士抵達前線,奮不顧身地救死扶傷。戰地醫院的生活條件極差,很多傷勢可能不嚴重的傷員也都由於衛生狀況不佳和護理不當而死亡。麵對這種情況,她拿出自己的積蓄,竭盡全力排除各種困難,購買各種必需的物品、食品,對每一位傷員進行認真仔細的護理。僅僅半年左右的時間,英國傷兵員的死亡率就下降到了2.2%。她每天幾乎工作20小時,當夜幕降臨時,她便提著一盞小小的油燈,在長達4英裏的營區裏,逐床查看傷病員。士兵們親切地稱她為“提燈女神”“克裏米亞的天使”。
美國大詩人朗費羅得知南丁格爾的感人事跡後,為她做了一首名為《聖婦菲洛米娜》的讚美詩:
病房走廊裏沒有歡快,
地板上飄著淫雨和寒風。
看,就在那愁悶的地方,
我看到一位女士手持油燈
穿行暗淡的微光中,
輕盈地從一間房屋走進另一間房屋。
像是在幸福的夢境之中,
無言的受傷士兵慢慢地轉過頭去,
親吻著落在暗壁上的
她的身影。
南丁格爾在克裏米亞忘我地工作著,不幸患上克裏米亞熱,但健康還沒完全恢複,就又繼續工作。1856年11月,她作為最後的撤離人員返回英國。南丁格爾做這些事並不是為了名譽,她甚至為了避開政府隆重的迎接儀式,化名“史密斯小姐”悄悄回到家裏。她說:“我不要奉承,隻要人民理解我。”但她一直被人們推崇為民族英雄,她的偉大事跡迅速傳遍了歐洲。人們對護士工作的態度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提倡用“四心”去對待每一位患者: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她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開創了護理事業,每一位立誌做護士的人在進入學校時都要背誦開篇寫到的《南丁格爾誓言》,就像醫學生都要學習背誦《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樣。1908年3月16日,她在88歲高齡時被授予倫敦城自由獎。國際護士節設立在南丁格爾的生日(5月12日)這一天,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近代護理事業的創始人。
馬克思和南丁格爾是同時代的人,他對南丁格爾的獻身精神十分敬佩和感動。1912年,馬克思在德國的《新奧得報》和美國的《紐約論壇報》寫道:在當地找不到一個男人有足夠的毅力去打破這套陳規陋習,能夠根據情況的需要,不顧規章地去負責采取行動。隻有一個人敢於這樣做,那是一個女人,南丁格爾小姐。她確信必需的物品都在倉庫裏,於是帶領幾個大膽的人,真的撬開了鎖,盜竊了女王陛下的倉庫,並且向嚇得呆若木雞的軍需官們說:“我終於得到了我需要的一切。現在請你們把你們所看到的去告訴英國女王吧!全部責任由我來負!”從此,世人都知道了這位偉大的女性。
南丁格爾在1859年出版了《護理劄記》,在南丁格爾學校和其他護理學校使用。在南丁格爾的指導下,琳達·理查茲成為美國第一個“訓練有素”的護士,後來在美國和日本成為偉大的護理先驅。英國人把南丁格爾看作是英國的驕傲。1867年,在倫敦滑鐵盧廣場建立了克裏米亞紀念碑,並為南丁格爾鑄造提燈銅像,和西德尼·赫伯特的銅像並列在一起。1970年,又把她的大半身像印在英國10英鎊紙幣的背麵(正麵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半身像)。
南丁格爾不僅開創了現代護理學,還在統計學和衛生改革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南丁格爾從小就顯示出對數學的天分,被描述為“在統計的圖形顯示方法上,是一個真正的先驅”。她發明使用極坐標圖餅圖的形式,或稱為南丁格爾玫瑰圖,相當於現代圓形直方圖,用來說明克裏米亞戰爭時期在她管理的野戰醫院內,患者死亡率在不同季節的變化。那些不會閱讀統計報告的國會議員,也能看懂她這種新穎的報告。1859年,南丁格爾完成另一本著作《醫院摘要》,書中對醫院建築與醫院管理提出了革命性理論,指出許多醫院在建築上的缺點,醫院的設計首要條件是不能給患者帶來危害而不是豪華,要考慮患者的安全、舒適、衛生。對醫院的環境衛生管理、病房的陳設、床位的數量和清潔設備等,均提出了較詳盡的論述。這本書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視為醫院改革的權威言論與範本。
1907年,國際紅十字會設立了南丁格爾獎,這是國際護理界的最高榮譽獎。1912年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九屆國際紅十字大會上首次頒發,以後每2年頒發一次,每次最多50名,用於表彰有關國家醫護單位的護士、誌願助手、積極分子和定期支持者在護理事業中做出的卓越貢獻。我國的護理事業雖然起步較晚,至今也有63人榮獲南丁格爾獎。其中,1991年河南省商丘地區醫院護理部主任吳靜芳榮獲第33屆南丁格爾獎,1997年河南省護理學會副理事長孔芙蓉獲得第36屆南丁格爾獎。
外科學由一種手藝發展到一門學科,經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研究者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特別是麻醉劑、輸血技術和消毒防腐技術的使用和發明,從不經意的發現,到有目的的探索,遇到過挫折,走過彎路。有的甚至遭到同行無端地猜忌和指責,這些都沒有阻止他們的探索之路,他們孜孜以求,執著研究,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解決了外科學上一個又一個難題,推動了外科學的發展。他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未知領域的科學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19世紀中葉麻醉法和消毒法的發明,到20世紀初輸血法的應用,為20世紀以後外科學的發展掃清了障礙,鋪平了前進的道路。
患者需要良好的護理。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和現代護理教育的奠基人佛羅倫薩·南丁格爾從一個家庭優越、生活無憂的家庭中走出來,選擇了護理事業,她的成長經曆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想一想,我們究竟該為社會做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