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醫學的體係中,外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外科手術是極具特點的醫療手段,非一般醫療方法可比。18世紀以前,外科治療僅為一種手藝,外科手術者也不準稱其為醫生。一些放血、修腳等小手術由理發匠擔任。文藝複興後,解剖學的發展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外科學才開始發展,相繼突破了外科手術中的疼痛、感染和失血三大難關,降低了手術患者的死亡率,從而為現代外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護理工作與醫療實踐密不可分,是一項平凡而崇高的工作。在醫療活動中,除醫生以外,護士也是非常重要的群體。護士的積極參與和恰當護理,對於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大有幫助。南丁格爾是近代護理事業的奠基人,為了紀念她,人們將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
9.1理發匠操刀的外科醫
傳統外科和內科一樣,自古就有,隨著發展,特別是近200年來,慢慢發展成為操作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中世紀醫生是分等級的,由於受宗教神學的影響,人們看不起外科醫生,也沒有專門的外科醫生。傳統外科,如放血、拔罐、水蛭吸血、膿腫切開、傷口包紮之類,多是些外科小手術。這種實踐性強的小手術多由理發匠擔任,他們在當時被稱為“理發匠外科醫”,著裝上多穿短衫,醫療地位和社會地位較低。還有一類穿長袍的醫生隻能空談書本學問和煩瑣哲學,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學習解剖時,經常是穿長袍的教授在講台上高聲誦讀書本上的內容,由助手實際動手解剖,學生們則坐在台下聽講,沒有動手解剖實踐的機會。此時,外科沒有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文藝複興以後,解剖學的發展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外科學依靠那些有實際經驗的穿短衫的“理發匠外科醫”才開始發展起來。
外科學的開拓者是法國醫生巴雷(1510—1590),他被稱為“外科學之父”。
巴雷出生於法國曼恩省拉瓦勒城郊外的一個小村裏,父親是個理發匠。巴雷20多歲時到巴黎,當了理發手術匠的學徒;後來又進一家醫院任外科包紮員。當時正值宗教戰爭十分頻繁的年代,不久,巴雷就當兵參戰了。在戰場這所大學裏,巴雷學習、實踐,最終成為外科學的一代宗師。
在槍林彈雨的戰場,士兵中彈受傷需要救治,而當時沒有專業的外科醫生,有許多受傷的士兵隻能活活等死。巴雷看到傷員的痛苦和需要,毅然投身到救治傷員的行動中。他運用在巴黎擔任包紮員時所積累的醫學實踐經驗,醫治和護理傷員,身兼數職,既是外科醫師又是內科醫生、藥劑師和廚師,視患者、傷員如親人,救治傷員無數。巴雷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醫術感動了戰士,遇到槍炮襲擊,戰士們會背著他撤離火力危險區。士兵們愛戴和需要他。
巴雷在實踐中,最早否認了槍藥有毒的說法。當時認為火藥傷有毒,為了解毒,必須用烙鐵燒灼,再以沸油衝洗傷口,這樣給傷員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巴雷開始救治傷員時,也嚴格地采用這種傳統的處理方法。後來在一次戰役中,治傷的油劑用完了,巴雷想到了一種應急的方法。用蛋黃、玫瑰油和鬆節油配製了新的油膏,敷塗在傷口上,比較清涼。意想不到的是經過一夜後,傷口處不腫了,疼痛減輕很多。傷員情緒穩定,神態自然,局部傷口和全身恢複情況都比傳統的處理方法好,也由此得出結論:槍藥並沒有毒,烙鐵燒灼傷口是根本不必要的。一種新的治槍傷的方法產生了,這是軍隊外科史上的創舉。1545年,他對火器傷的治療做了總結,出版了《創傷治療法》一書。
對於截肢患者,巴雷試驗了血管結紮止血法。他嚐試隻燒灼血管進行止血,不再燒灼整個傷口,避免了發熱、痙攣、再度出血等並發症的出現;對於截肢傷口,再敷塗油膏,大大提高了截肢患者的存活率。
1563年,巴雷又出版了《外科學教程》,這是一本外科學的巨著。書中提出用血管結紮法代替燒灼法,改進了截肢術,恢複和重新改進了胎兒回轉術和義肢、義眼等技術。
1569年,巴雷退役後在巴黎行醫,他應召去給一位由於膝部槍傷而臥床7個月之久的公爵看病。巴雷對這個病例的記載,堪稱16世紀的一部經典康複醫學論著。除了正規的治療措施之外,巴雷在公爵花園裏漫步的時候,設計出了這位公爵的康複方案。首先,巴雷給公爵換了一套特別幹淨的臥具,並在臥室內擺設香花,以掩蓋傷口難聞的氣味;然後又特別製作了一種導水接水裝置,使水從高處沿著水漏流下,一滴一滴流進了大鍋,以這種寧靜的滴水聲來穩定公爵的情緒;最後,他又運用了心身治療方法,叫琴師在病床邊拉琴,喜劇演員在患者麵前表演喜劇,從而使患者笑逐顏開,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促進機體恢複功能和身心的全麵康複。
巴雷高水平的外科技術和康複水平得到亨利二世國王的賞識。不久,他被任命為國王侍醫。這對一個穿短衫的“理發匠外科醫”出身的人來說,確是一種莫大的榮譽;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他本人及其他外科醫生的社會地位。從亨利二世起,巴雷先後榮任4位國王的禦醫。由於他不懂任何一種外文,著作隻能用法文撰寫,但後來他的著作稱先後被譯成了荷蘭文、英文、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和日文。他的業績,對軍隊外科學的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17、18世紀,外科學在腹部外科、血管外科等方麵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已經能夠進行腸疝修補術、腸外傷修補術、膀胱截石術及疝氣手術等。
亨特兄弟是英國外科學的重要人物。威廉·亨特(1718—1783)1762年第一個描述了動靜脈瘤。約翰·亨特(1728—1793)由於跟腱意外斷裂,開始探求畸形足與肌腱破裂的修補方法,在鹿角上做了側支循試實驗,發現結紮動脈後,鹿角的毛細血管會代償擴張,使被結紮動脈周圍的血流更豐富,保證了鹿角的正常血液供應;發明了結紮血管治療動脈瘤的技術,取代了肢體截斷術,保全了此類患者的肢體。約翰·亨特的全部外科工作都滲透了歸納推理的方法,因此,後人評價他的貢獻時說:“他創立外科時,外科隻不過是一種機械的技藝,而他流傳下來的東西卻變成了一門美好的科學。”他將試驗的方法引入外科手術,他的學生稱讚他是“會思考的外科醫生”。
由傳統外科演變發展為現代外科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臨床實踐的重要性。臨床醫學雖然需要理論的指導,但實踐顯得尤為重要。
9.2“笑”到“痛”除
麻醉劑的發現和運用,為外科學的深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外科學發展麵臨兩大難題,一是手術中的疼痛,二是手術的感染問題。在這兩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實施外科手術時,患者的痛苦是難以想象的。
在麻醉術發明以前,脫臼髖關節複位手術在《醫學五千年》中這樣描繪:患者被安置在一隻特殊的架子上,軀體被綁紮著牽拉向一個滑輪係統,脫臼的下肢則被牽拉裝在對側的另一個滑輪係統上。幾名彪形大漢手執繩索,用盡全力,朝著相反的方向牽拉,牽拉……用力牽拉的壯漢和被牽拉的患者臉上掛滿著熱汗和冷汗。患者漸漸地忍不住了,開始呻吟,進而大聲嘶喊,直到在劇痛中昏迷過去。這時,外科醫生開始動手,經過好大一番周折,才把脫臼的關節頭重新送回到關節窩中。最後,把滿臉冷汗、麵色蒼白、仍在昏迷中的患者移送到床上,待其蘇醒……這哪像外科治療,簡直像犯人在受刑。但是,這確實是手術。患者的痛苦是難以想象的。
自從有了麻醉劑,患者可以沒有痛苦地進行手術。
麻醉藥和麻醉方法在古代的許多國家都有過記載。在中國,東漢醫家華佗在2世紀就開始給患者使用全身麻醉藥——麻沸散,然後實施了腹部手術。據《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積穢,繼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複。”現代研究認為,該手術是腹腔腫瘤摘除術和胃腸部分切除吻合術。美國人拉威爾在1926年出版的《世界藥學史》中這樣記載:“阿拉伯醫家使用一種吸入的麻醉劑,恐從中國學來的,稱為中國希波克拉底的華佗,精通此術。”華佗的這種全身麻醉術,在中國醫學史和世界醫學史上都是較早的。遺憾的是華佗沒有著作流傳下來,不清楚麻沸散的藥物組成。華佗因高超的外科技術受到人們的尊敬,被譽為“外科的鼻祖”。以後,陸續發現中藥外用浸潤麻醉,新中國成立後還在針刺止痛的基礎上研究了針刺麻醉。這些麻醉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如麻醉劑量難以掌握,麻醉深度不夠,這些均需要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
19世紀,化學的發展促進了麻醉藥物的研究和應用。1800年,英國化學家戴維(1778—1829)首先發現了氧化亞氮(NO)即笑氣的麻醉作用。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詳細而生動地敘述了自己吸入氧化亞氮氣體後的親身體驗,指出這種氣體不但具有麻醉作用,還能引起無比欣快的感覺;能抑製軀體疼痛,對於不伴有大量出血的外科手術是很有益處的。
但當時笑氣的麻醉作用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倒是因其能引起快感,甚至引起難以抑製的狂笑,而被那些雜耍藝人利用,演出賺錢。一項英國科學家的發現,意想不到地給美國的雜耍藝人們提供了一條“生財之道”。而且年輕的美國醫學生、大學生等也都自發組織“笑氣晚會”和“笑氣演講”。當時這種方式曾經在美國非常盛行。
朗格(1815—1878)是美國的一個鄉村醫生,1841年冬季,笑氣演講團來到了他所在的鄉村進行笑氣表演。朗格因為有事沒有去現場,他感到非常遺憾。後來他聽別人講述了吸入笑氣後的怪異表現,由此聯想到他在大學學習時吸入乙醚也引起同樣的現象,於是他嚐試進行了乙醚吸入,效果與氧化亞氮相同。他經過冷靜的觀察和思考,認為乙醚應該是外科手術的麻醉藥。1842年,一個青年頸部長了兩個腫瘤,朗格用乙醚麻醉,對其成功進行了手術。他用一手將灑有乙醚的毛巾捂在青年的口鼻上,另一手觸摸著青年的脈搏,並不時地用針輕刺青年的皮膚,直到青年痛覺消失,迅速操刀,手術隻花了5分鍾,就切除了一個腫瘤。隔了一段時間,朗格又給青年切除了另一個腫瘤。朗格沒有及時發表自己的研究結果,直到7年後的1849年12月才將自己的研究報告在美國《南方內外科雜誌》上發表。遺憾的是他的發明和研究報告在當時都沒有受到人們的注意。
朗格實施切除頸部腫瘤手術約3年後,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位29歲牙科醫生韋爾斯(1815—1848)陪同妻子觀看了一次笑氣麻醉表演。當地一位藥鋪店員在吸入笑氣後變得極度狂躁,他跳下台來,在表演大廳裏追打另一個男子,不慎撲倒在一張椅子上,受了重傷。但當韋爾斯走上前去與他交談時,他卻說一點也不感到疼痛。第二天上午,韋爾斯自己也吸了笑氣,並請另一位牙科醫生給自己拔去了一顆毫無病損的臼齒,果真一點也不痛。韋爾斯從麻醉中醒過來後,說了一句話:“這是拔牙的新紀元。”這句話已被永遠記載在麻醉學史上。
不久,韋爾斯應邀到哈佛大學醫學院進行氧化亞氮拔牙表演,由於麻醉劑量不夠,最終表演失敗。韋爾斯後來成功地做了許多次無痛拔牙,但其成就一直未被公認。
1846年,美國醫生莫頓(1819—1868)在英國化學家傑克遜(1805—1880)的協助下,用乙醚麻醉拔牙獲成功,莫頓受到很大鼓舞。同年,他被邀請到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在著名外科醫生沃倫(1778—1856)進行的先天頸部腫瘤手術中,對患者進行乙醚麻醉,獲得成功,並得到這位著名外科醫生的充分肯定。這次成功轟動世界,從此揭開了現代麻醉史的序幕。
1868年,美國外科醫生安德魯斯改進了氧化亞氮的麻醉方法,在吸入氧化亞氮的同時吸入20%的氧,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一方法才被廣泛接受。
除了乙醚和氧化亞氮麻醉以外,19世紀又先後發現了氯仿、靜脈注射水合氯醛、可卡因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腎上腺素和可卡因合成普魯卡因的局部浸潤麻醉等麻醉藥物和麻醉方法。這些成就解決了手術中的疼痛問題,提高了手術的安全係數,擴大了手術的範圍,促進了外科學的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到達理想的彼岸,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並且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溝通和團隊合作精神。這是一個科學工作者應該具有的素質,也是科學探索成功的基礎。
9.3眼不見為淨嗎?
空氣中彌漫著大量的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細小微生物,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它確是真實存在的,正是這些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等)導致了傳染病的發生和外科傷口的感染化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