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時期:衰落時期(12—17世紀)。阿拉伯醫學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將融入東方文化和精神的希臘古典醫學文化西傳回歐洲,從此歐洲在找回希臘羅馬文化基礎上開始了文藝複興。
3.4.2阿拉伯的名醫
阿維森納(980—1037)被譽為“醫中之王”,是阿拉伯世界的一位偉人,是那個年代極其富有想象力的博學家。他出生於波斯的普卡拉附近的一個小鎮上,10歲就精通了《古蘭經》,然後便開始學習文法、語文學、幾何和天文學,他曾專心研習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最後又學醫。16歲他就開始寫醫學論文,大家都承認這位青年醫師有特殊的記憶力和淵博的知識。阿維森納一生一直經曆著動蕩不安的生活,曾經曆許多變遷和困苦,50多歲就去世了。
阿維森納對阿拉伯醫學從理論到實踐進行了全麵總結,完成了傑作《醫典》。該書詳細歸納了醫藥、疾病和症狀的論述,以及健康、衛生及治療的事項和準則,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後被作為經典的醫學教材,一直是西方醫學學校的教科書,在西方和近東地區影響長達數百年。全書共分五大冊,第一冊主要是關於理論醫學,第二冊是論單純藥劑,第三冊是論各類疾病及其治療方法,第四冊是論全身病,第五冊是論藥劑的製備與配合。《醫典》將西方醫學與東方醫學,包括中國的醫學融彙到一起,包括有各種醫學理論、藥物、各類疾病與治療方法,以及藥劑的製備與配方。有一個版本的《醫典》扉頁中間是穆罕默德的畫像,左上角是基督,右上角是孔子,生動地反映出編者試圖融會東西方醫學的思想。阿維森納是以絕對權威的姿態為醫學立法,從他所選擇的書名就可以看出來,他的意圖就是製定一種不變的法律。書內臨床病史清晰,治療指證準確,編排合乎邏輯,文體雄辯有力,這些足以使這部書直到17世紀末,還在各國醫生的心目中是一種權威的象征。《醫典》的第一部完整版本於1473年在米蘭出版。阿維森納還出版了無數評注類的著述,他和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古羅馬的蓋侖並稱為西方傳統醫學史上的三座裏程碑。
3.5中國醫學的繁榮發展——東方的文明
人類發展史在某些片段上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在經過夏商兩代文化追尋與探索的基礎上,善於文化反省的中國周代人以超然的心態在精神世界塑型道路上披荊斬棘、別出蹊徑,以老子、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思想家各抒己見、另立新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麵。文化的振興,使得具有本土原創性的中醫學在世界的東方、古老的國度——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初結碩果,催生了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出現了“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等一批傑出的醫藥學家。
3.5.1黃河流域哺育的醫學始祖——黃帝、岐伯
說起《黃帝內經》,首先要談到的就是推動了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曆史發展進程的一位先賢。他,就是被奉為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軒轅黃帝。
黃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傳說中英明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長期居住在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之濱,故改姓姬。後遷居軒轅之丘(今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因其出生和建都都在有熊(今新鄭)之地,故亦稱有熊氏。又因他能像大地一樣撫育、涵養萬民,廣聚土德之瑞,故號為黃帝。傳說他依據黃河流域所具有的平原廣闊、水草豐裕、季節鮮明等特點,傳授部落民眾根據植物生長習性而耕種收獲、根據土地狀況選擇工具耕耘,先進農耕技術的推廣,使得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他還迎娶了發明養蠶繅絲方法的嫘祖為妻,教會百姓植桑養蠶,繅絲織布,裁製衣裳服飾,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他還發明指南車,定算學術數,使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水平快速提高;他還創製音律,使人民的精神世界日漸豐富等。
在人們生活水平、認知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黃帝還在思考和尋找能確保部族群眾健康繁衍的方法。傳說他與大臣岐伯、伯高、雷公等人窮極天地之理,比諸人體,辨疑詰難,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醫學。黃帝、岐伯雖然隻是傳說中的人物,那個時代文字還沒有出現,不具備產生醫學理論的成熟條件,但是他們通過長期、大量的生活實踐所積累的醫療和藥物經驗恰恰是後來醫學理論形成的豐富儲備,而這些傳說所反映的正是中醫學從萌芽到形成過程中所經曆的奠基階段。而創作於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是數百年間多位醫學家對前人醫學經驗和知識的整理與總結,蘊含了前代先賢和當時人們的巨大智慧。由於該書編排方式,以上古黃帝與其大臣岐伯、雷公等人的問答方式為主,故後人為該書托名為《黃帝內經》,也因此將黃帝、岐伯奉為中醫學的始祖,正是對古代先民們開創中醫學體係的肯定和認同。而采取二人問難的編撰形式,正是對中醫學理論體係形成過程中古代先賢苦思冥想、殫心竭慮那段曆史的生動再現。
《黃帝內經》分《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內容涉及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方麵。它的創作過程,體現了古代先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無窮智慧。生活在北半球的中國古代先民,在數萬年的生活實踐中,反複觀察四季變遷、晝夜交替、滄海桑田等宇宙的變化,發現世間有很多事物彼此之間具有對立屬性,如晝夜、陰晴、高低、寒熱等,並從中提煉出陰與陽的概念;他們還從身邊最常見的事物中,發現了它們普遍具有的五種基本屬性,並用它們的名稱予以標記,進而概括為木、火、土、金、水等五行。陰陽和五行的思想是人們對自然的原始觀察中所獲取的深刻認識和體悟。它們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極為科學的內涵。它們從複雜多變的世界中來,並被用以解釋複雜多變的宇宙世界,這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對自然界最樸素且最真實的解讀。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古代先民們對自然有著深深的向往和敬仰,他們相信並深知自身與自然是不可分割且能相互適應的關係,這種天人相應的原始觀念,指引著人們將自身與自然界連成一個整體,並學會利用對自然奧秘的窺探來解釋人體自身的奧秘。這些思想構成了中醫學的基本世界觀和方法論,而《黃帝內經》正是在借鑒和汲取了這些思想的精華下創作完成的。
《黃帝內經》重視對陰陽學說的利用和發揮,書中將陰陽的重要性比喻為人身的根本。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吸收自然界中陰陽互相約束、互依互用、彼此消長等原理,在解釋人體髒腑功能時,將具有封藏特性的髒歸屬為陰,將具有通泄特性的腑歸屬為陽,從而明確了髒與腑之間功能屬性的差異,在處理髒腑功能關係方麵,注意維持髒腑之間功能的平衡狀態,有利於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對於各個獨立的髒腑本身,陰陽的思想同樣適用,單個髒腑內部具有主司運動、向外、發散、溫煦等特性的屬陽,具有主司抑製、向內、收斂、濡潤等特性的屬陰,從而將髒腑自身功能發揮與自我約束的運行機製闡發清楚,在診斷和治療中,通過觀察複雜多變症狀來判斷髒腑功能失常的情況,對於明確病情、判斷治療效果和預後情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日常養生時,注意四季陰陽變化,根據髒腑陰陽屬性選擇合理的飲食調養和起居運動方法,維護自身髒腑陰陽平衡狀態,才能保證機體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黃帝內經》對五行學說的利用和發揮,同樣具有靈活巧妙、具體貼切等特點。它根據人體各個髒腑自身所具有的功能特性與五行的屬性相互對應,認為肝主升發疏泄、心主血脈、脾主運化、肺主治節、腎主水的作用與“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的特性相近,從而將肝、心、脾、肺、腎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用五行生克製化來解釋人體五髒之間彼此相互製約、相互為用的密切關係。在此基礎上,還將自然界的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鹹),人的五官(目、舌、口、鼻、耳)、五體(筋、脈、肉、皮毛、骨)、五誌(怒、喜、思、悲、恐)、五變動(呼、笑、歌、哭、呻)、五液(淚、汗、涎、涕、唾)等與五行、髒腑相配,對於不同地域在不同季節的人們患病後,通過觀察其病變部位顏色、肢體運動情況、官竅體液分泌與聲音情況、情緒狀況等異常變化,判斷髒腑功能失常的情況,從而準確地抓住疾病的本質,選擇合理的治法和藥物進行有效治療。
經絡學說是中醫學中獨具特色的學術精華,它在《黃帝內經》中也得以係統的總結和深刻的升華。古代先民在自然界中縱橫交錯河流、道路的啟發下,意識到道路促進各地域之間人民、貨物往來,河流滋養流經地域的百姓,而人體內也存在著類似自然界河流、道路的通道,起著溝通人體內外各個髒腑組織、運行氣血滋養周身的作用,古人稱之為“經絡”,經絡之氣灌注在身體肌表某一部位就形成了“穴位”。髒腑功能失常會通過經絡反映在機體表麵,通過觀察肌表皮膚顏色、形態、感覺的變化可以探明內在髒腑病變的情況,通過針刺、艾灸或按摩體表穴位可以調節對應髒腑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整體觀念也是《黃帝內經》醫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在天人相應整體觀的指導下,它告訴人們自然界的氣候、環境變化對人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影響,並要求人們要順應自然規律去養生、預防疾病、促進疾病康複;在人與自然整體觀念思想影響下,進而指導人們將自身各個髒腑器官之間、內在髒腑與外在部位之間視為相互統一的整體,並據此說明髒腑器官功能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製約的關係,從而把握疾病發展過程中髒腑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為明確診斷疾病、預防疾病演變提供科學的依據。
《黃帝內經》非常重視養生思想的闡發,古代先民們意識到很多時候疾病是不遵守養生之道而產生或加重的,因此書中多處論述養生理論和具體方法。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黃帝詢問岐伯:上古時期的人們為什麼大多長壽,年過百歲而形體矯健不衰,而當今的人們年過半百就未老先衰呢?岐伯回答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意思是說,上古時期的人們知道順應自然規律進行養生,飲食有所節製,起居勞作遵循常度,所以能得享天年;而當下之人不學古人養生之道,嗜酒無度,妄想無常,房事不節,醉生夢死,起居失常,不知養神,貪圖享樂,所以未老先衰。可見,《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的要旨在知節有度,內容則涉及飲食調攝、勞作、起居、房事調養、情緒調節等多方麵。
除此之外,《黃帝內經》還注重季節因素在養生思想中的重要性,《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具體介紹了一年四季順時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如春天萬物複蘇,應順應其生氣萌動、欣欣向榮之勢,入夜即入睡,清晨早起,到庭院中大步散步,舒解肢體,使情誌活潑自在,以適應春天生發之機。夏天萬物繁榮秀麗,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應晚睡早起,保持情誌愉快,保持體內陽氣向外宣通開發,以順應夏天養長之機;秋天是收獲之季,天氣轉涼,應早睡早起,使意誌安寧,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養收之機;冬天萬物生機潛伏,河水成冰,地麵凍裂,應早睡晚起,使意誌收斂寧謐,保持陽氣閉藏,以順應冬天養藏之機。《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開啟了人們通過習練養生方法達到健康長壽、遠離疾病困擾的求索之路,在促進我國乃至世界人口健康素質方麵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黃帝內經》的成書對中醫學而言無疑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標誌,它是中國古代先民對數萬年間醫學經驗不斷積累,並借鑒眾多優秀文化成果加以整理總結而形成的醫學理論體係的概括。它的出現,使人們告別了原始的、簡單的、摸索性的、試探性的、經驗性的診療時代,進入了一個科學的、完善的、預見性的、動態性的、技術性的診療新時代。在它的科學思想和理論指引下,中醫學開始朝向可持續發展的光明道路奮力前行。
3.5.2伏牛山下有抱負的醫中之聖——張仲景
在《黃帝內經》問世400年後,華夏大地上開始遭受戰爭和疫病的困擾。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天下大亂,時局動蕩之際,又逢疫病肆虐,一時之間生靈塗炭,哀嚎遍野。在河南南陽伏牛山下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裏誕生了一個嬰兒,他的父親為他取名叫張機,後取字仲景。他從小就對醫學十分感興趣,10歲時就跟隨同郡張伯祖先生習醫,青年時醫術已小有所成。他為人忠厚老實,治學勤求敏達,行醫恪守醫道,後經地方官推舉而為孝廉,轉從仕途而官至長沙太守。雖然公務繁忙,但他卻從未放棄對醫學的執著,救苦救難之心亦不曾冷卻。為了幫助飽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早日擺脫病痛,他努力提高辦事效率,將工作集中辦理,特地抽出每月的初一、十五兩日在官衙大堂,為百姓診病療疾,這樣既不影響日常工作,又為百姓排憂解難,深受群眾的愛戴,這也成了中醫“坐堂醫”的由來。
張仲景高尚的醫德還留下不少佳話,他在街市上體察民情時發現,由於冬天天氣嚴寒,很多百姓手腳、麵部和耳朵由於裸露在外而保暖不及,常常出現凍瘡,或一時雖愈而每年必犯,或治不得法而病情嚴重,很多人多年來飽受這種疾病的痛苦。為了找到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他幾番苦思冥想,終於想到了一個讓大家都能使用的一種簡便實用的預防方法。他篩選了幾種具有溫中散寒的藥材和羊肉、辣椒混在一起做成餡兒,然後包裹進圓圓的麵片裏,放在鍋裏煮,肉與麵熟後盛進碗裏食用,每年嚴寒到來時吃可以起到預防凍瘡的作用。為了讓更多百姓都能用上這種方法,他將藥方公之於眾,讓百姓自己在家就可以熬煮藥物,他還吩咐官衙差役們大量製作這種既能當作食物又能當作藥物的麵食,架起大鍋烹煮,分發給群眾食用。張仲景的這一善舉,不僅救治了很多飽受凍傷摧殘的患者,還對我國後世人們的飲食習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這種藥材包裹出的麵皮像人的耳朵一樣,而且能預防凍瘡,於是張仲景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嬌耳”,後來在群眾中廣泛傳播,就成了我們現在所吃“餃子”的由來了。
東漢末年建安年間,傷寒病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蔓延,造成大量百姓死亡。一時之間,戶戶有哭聲,家家舉重孝。張仲景家族亦未能幸免,十餘年間,宗族之中死於疫病者近半。張仲景哀痛之餘,感慨自己久習醫術如不能挽救親朋於危難之中,實在無顏立足於天地之間,於是細心觀察傷寒及疑難雜病的病情,發奮研讀醫學典籍,遍采前賢高論,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內容涵蓋對傷寒病及疑難雜症的診斷和治療。由於書中記載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劑,因此被後人尊為“方書之祖”。而張仲景也因其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體係的先河,被後人奉為“醫聖”。
張仲景在撰寫《傷寒雜病論》時,大量翻閱了東漢以前的醫學著作,如《黃帝內經》《難經》《湯液經法》等,在對前人著作進行研究的同時,他發現雖然他們對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已經較為深入,但是缺乏係統性、連續性、恒動性的全麵觀察,在疾病治療方麵也存在著方藥單一、種類粗疏等問題。他基於對疾病病因病機的深刻觀察,將混亂繁雜的疾病臨床表現按照病情的輕重緩急進行歸類分析,總結疾病發展每一階段的症候本質,並據此確立治療方法,選擇藥物組成方劑,這樣一個完整、縝密的診療過程後人稱之為“辨證論治”。這一原則要求醫生對疾病表現出的眾多症狀進行全麵搜集,然後進行逐一甄別篩選,將具有共同特性且能真實反映疾病本質的症狀群概括為某一證候,並據此判斷疾病病變的部位、疾病的寒熱虛實屬性等情況,根據判斷確定針對疾病本質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以脈(脈象)、因(病因)、證(證候)、治(治法和藥物)的表述形式,從理、法、方、藥等角度論治疾病,是張仲景辨證論治思想的精髓。《傷寒論》中他按照傷寒由表到裏、由淺入深的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每一階段都有各自代表性的症狀,疾病在演變過程中因治療失誤所導致的情形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根據這些症狀反映出的疾病本質,選擇合適的治法和方藥。對於各個階段中出現相似的症狀重視鑒別區分,對於各個階段治療時應避免的禁忌也予以總結。這些思想是張仲景深刻認識疾病發展規律的集中體現。
張仲景辨證論治的思想,對於後世醫家而言無疑是進行臨床診療工作的指針。通過望、聞、問、切等診斷方法,全麵搜集和獲取患者的疾病信息,科學判斷疾病所處的病變階段,根據判斷選擇相應的藥物,這種極具思辨性的邏輯雖然操作要求較高,但無疑是對患者和對醫學的高度負責。在這種思想旗幟的引領下,中醫學理論研究和臨床工作將永遠圍繞著變化多端的疾病進行,這也是中醫學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傷寒雜病論》除了確立了辨證論治的思想體係外,還在中醫方劑學的形成和發展方麵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東漢以前的藥物學經驗積累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廣度,也出現了如《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等本草和方劑類著作,但多停留在經驗積累而尚未形成嚴謹的方證對應體係。張仲景在借鑒前人藥物與方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藥物配伍與臨床應用緊密結合,合理化裁前賢方劑,積極創製新方,在傷寒病與疑難雜症的治療中反複琢磨疾病、治法與方劑之間的對應關係,重視藥物加減變化規律的研究,對類方的研究頗具獨到之處,如治療太陽中風證的桂枝湯,經加減化裁可以變化為20首類方;治療太陽傷寒證的麻黃湯,經加減化裁可以變化為7首類方。這些巧妙靈活的方劑加減化裁,體現了張仲景組方用藥的精湛水平和學術特色,由於他在方劑學上的重要貢獻,他書中所記載的方劑被後世稱之為“經方”,而他的著作也被後世尊稱為“方書之祖”。
3.5.2太白山上隱居的藥中之王——孫思邈
隋唐時期,醫學領域出現了一個傳奇性的人物,那就是被後人尊稱為“藥王”的孫思邈(581—682)追封為妙應真人。
孫思邈是中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其著作《千金方》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醫學巨著,包括《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完成於652年,30卷,總計232門,合方論5300餘首,內容涉及醫論、醫德、診法、本草、製藥、醫方、養生、食療、針灸、導引、按摩等有關醫療活動的各個方麵,是一部總結前代與當時醫家及自己醫療經驗的綜合性醫著。後者完成於682年,30卷,是對前者的補充,內容涉及本草和臨床各科,對祖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孫思邈醫術精湛,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史書記載,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他成功地治愈了上吐下瀉的重症;唐太宗貞觀初年(約627年),他治愈了虛癆病;貞觀九年(635年),他治愈了漢王的頑固性水腫病;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他用內服中藥的方法治愈了頑症箭傷。另外,在數十年的醫療活動中,他救治了600餘名麻風患者,治愈率達10%。對於1300年前的唐代來說,這已然是一個奇跡了。有學者做過統計,孫思邈一生有24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這也可謂是孫思邈的傳奇性之一。
孫思邈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其書以“千金”為名取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包含著孫氏對生命的重視。在他一生的醫療活動中,他不僅身體力行,以醫德為重,而且特意在《千金要方》中專列《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篇,再次重申醫德的重要。“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每個醫者都要有“誓願普救含靈之苦”的精神,要做到“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做救苦之心”。孫思邈之所以被後人稱為“藥王”,並被後人立廟紀念,不僅由於他醫術高深,更由於他醫德高尚。
除此以外,孫思邈根據《黃帝內經》的“天人相應”“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不妄作勞”的養生原則,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的“治未病”的思想,結合佛道養生之說,提出“養性”之說,並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和臨床經驗,使養生養性之道具體化,發展了我國傳統的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巨大。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中,他說:“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成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養性的內容與養生相同,也是為了延年益壽。孫思邈認為“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提倡內守精神、抑情養性、常宜恬愉。同時,提出要保持健康的飲食起居,堅持調氣按摩和導引,動靜勞逸相結合。《千金要方》中專門涉及養生的內容就有8篇,《千金翼方》中還專門列有討論老年養性和疾病防治的“養老大例”“養老食療”“退居”等篇章。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是他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所景仰。而他本人也成為我國醫學史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我國曆朝曆代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從地中海和愛琴海地區生長起來的歐洲醫學,經曆了古希臘醫學和古羅馬醫學的繁榮之後,被引入了中世紀漫長的黑暗時代,又在阿拉伯醫學興起的新浪潮中獲得了重生。從黃河流域誕生的中醫學,在不斷吸收其他領域優秀文明成果的養分後,完成了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巨大飛躍,創建了獨特的理論體係,並日益步入正軌,尤其是漢唐盛世的風潮湧起,給不斷前行的中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東西方醫學在不同地域的土壤上,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滋養,綻放出了獨具特色的醫學繁花。它們的形成是人類漫長生活實踐醫療經驗和知識積累的結果,彙聚了數代人智慧的結晶。在各自醫學理論形成體係之後,醫學思想和診療方法,還需要接受複雜多變的臨床實踐的檢驗,才能得以不斷提高和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