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成長中的世界醫學(2 / 3)

(2)城市和醫學

中世紀的歐洲,經濟發展呈現出災難性的衰敗,在城市中表現尤為突出。那時的歐洲被戰爭、瘟疫、饑饉和普遍的貧困所困擾,神秘主義複興,極大地阻礙了醫學的發展和創新,醫學知識被禁錮在修道院的圍牆內,雖然一些大城市仍有醫生從事醫學研究工作,但人們的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即使到了1480年,在意大利的城市中,人們也很少能活過30歲。寒冷的冬天奪去了無數老弱病殘者的生命,痢疾、天花、結核、傷寒、麻疹、腦膜炎等病司空見慣,腹痛和發熱頻繁發生,瘧疾、腎結石、膀胱結石及腸道疾病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城鎮居民人數很少,因此隻有一些大城市才有專職醫生,為了維持生活,他們往往還需要在某些地區走訪行醫。有時候,醫生在看病行醫的同時,還要靠從事農業勞動或者其他行業來賺錢;鐵匠兼職接骨也是很常見的事;外科手術常常是由理發匠和外科醫師進行的,對他們來說,理發和修麵能保障每日有固定的收入。外科手術有時也由走方郎中來做,他們都有自己擅長的專門手術。手術過程往往是複雜和危險的,因為沒有麻醉,手術過程疼痛難忍,而且會大量出血。因此,在當時分娩也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分娩過程中沒有產鉗和有效的麻醉劑,僅有一些鴉片類飲品可以幫助緩解疼痛,有許多婦女死於分娩和產後並發症。女醫生或助產士常常為女性患者治病,但並不是所有的女性患者隻能看女醫生,也不是女醫生隻能給婦女和兒童看病。盡管法律條文是這樣規定的,但實際上從來沒有按條文執行。從當時手抄本書籍的插圖中我們可以看到,14世紀的醫生幾乎都是身著豪華的服飾,隻會驗尿和在一定的時候放血。這足以說明當時醫學的貧乏狀態。

(3)薩勒諾醫學學派

中世紀晚期,人們越來越不滿足於教會的禁錮、僵化的教條,再加上受到新思潮的影響,他們開始尋求一種全新的醫學。變化始於1050年左右意大利南部的薩勒諾地區,學者們開始再次將理論研究引入醫學教育,受君士坦丁堡醫學的影響,自1200年起,他們通過非洲人康斯坦丁納斯·阿弗裏卡納斯的某些阿拉伯著作的拉丁文譯本,結合有關哲學問題討論的幾套教科書,開始重建蓋侖的醫學知識體係,到1250年時還補充了動物解剖學的教學實踐。12—13世紀,是薩勒諾醫學校最繁盛的時期,它被譽為“希波克拉底之國”,並一直保持到14世紀末期。它的聲名遠播,以至於弗裏德裏二世(1712—1786)專門將頒發醫師行業執照的特權給予這所學校,不經薩勒諾學校許可,任何人都不能行醫。薩勒諾醫學校有一位女醫生名叫特羅特拉,長期以來一直引起醫史學家的注意。當時的一些記載中提到她,總是稱她為博學夫人或博學女士,古代英國的文獻中也提到過他,稱她為特羅特夫人,據說,《論婦女病》一書為她所著。究竟有沒有這樣一位女醫生,學者有不同看法,但無論如何,那一時期,肯定有一些像她這樣卓越的女醫生。這所學校不僅保持了非宗教性醫學的特點,還準許婦女聽課學習。有意思的是,當時還有一首詩值得一提,那就是《薩勒諾的準則》;這所學校一切特征,都包括在詩裏,一些基本的醫學原理,詩中也大量提到。成千上萬的醫生都能背誦,他們把其中每一句都視為經典,對醫學在歐洲大陸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後來這首詩還被譯為多種語言,據統計,這首詩幾乎出了300版。下麵摘錄幾句,以饗讀者。

薩勒諾校,謹撰數行。

奉獻英王,安泰健康。

晚餐輕簡,節製酒漿。

飯畢即起,久坐有傷。

午後勿睡,雙目勿張。

靜愉營養,祛病良方。

3.3.2中世紀疾病的大流行——上帝在哪裏?

中世紀,歐洲的城市普遍非常肮髒,各種疾病泛濫成災。城市裏充滿了不講衛生的惡習,人們很少洗澡,衣服肮髒不堪,很少換洗,身體成了蚤和虱子的巢穴,因此,女人們要撲厚厚的粉來掩蓋身上的氣味。人的糞便、垃圾被丟棄在大街上,與狗和馬的糞便混雜在一起。蒼蠅在糞便和食物之間飛來飛去,飲用水裏充滿微生物。老鼠,以及各種各樣的害蟲通過掘洞、爬行等方式穿行於房屋、商店、貨棧、教堂和小旅館之間。持續腐爛的狗、貓、馬的屍體,加之連年戰爭,居民混雜,使得中世紀流行病頻繁暴發,其中最主要的是被稱為黑死病的鼠疫,此外還有麻風、壞血病、流行性感冒、麥角中毒、舞蹈狂和出汗病等。

鼠疫在文獻記載中也被稱為“瘟疫”“黑死病”,是歐洲曆史上的噩夢。當帶有鼠疫杆菌的蚤叮咬了人後,鼠疫杆菌就進入人的淋巴係統,並向最近的淋巴結移動,依據叮咬的部位引起特有的腫脹,或在腹股溝、腋窩,或在頸部,這種類型的疾病被稱作淋巴結鼠疫,在曆史上曾導致60%的感染者死亡。鼠疫中最致命的類型肺鼠疫通常是從淋巴結鼠疫發展而來,它通過呼吸和衣物便可以直接快速地從一個人傳播給另一個人。該病的發源地被認為是中印邊界的喜馬拉雅山脈邊緣地帶,其部分原因傳統上認為是攜帶鼠疫的黑鼠似乎來自這些地區。暴發鼠疫的最初文獻記錄是在羅馬帝國,據說,這場疾病及與之相關的其他突發顛覆因素使羅馬帝國的人口喪失了四分之一。542年,這場被稱為“查士丁尼鼠疫”的瘟疫幾乎摧毀了君士坦丁,並從那裏傳播到西歐,此後又在地中海地區肆虐了兩個世紀之久。然而,鼠疫的第二次流行周期給歐洲大陸帶來了更大的創痛,它成為中世紀最大的災難,波及整個歐洲大陸,幾乎使那些繁榮的城市都化為荒涼之地。在其最初階段,該傳染病被稱為黑死病。有學者認為其起源於裏海北部和西部地區,也有曆史學家認為起源於蒙古東部或雲南或西藏地區。大約1300年,該病開始在亞洲橫衝直撞,然後向西掃蕩,招搖肆虐於從中東到北非和歐洲的廣大地域之中;1346年冬,從克裏米亞到達康士坦丁堡,之後便沿著兩條路線傳播:一條穿過地中海東部和中東地區,於1347年秋天到達埃及;第二條向西北席卷地中海西部和歐洲大部分地區。在1347—1350年,僅僅歐洲喪生於該病的就有2500萬人,幾乎占當時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後來,它成為一種地方性流行疾病後,導致了更為可怕的結果。1350—1400年歐洲人均壽命從30歲縮短到20歲。1338—1447年,佛羅倫薩人口減少約四分之三。甚至在1415年,葡萄牙女王菲莉帕也死於此次鼠疫。可是,這次大範圍的掃蕩隻是這一次瘟疫連續暴發的第一波,直到大約1800年,第二波的鼠疫流行周期才算結束。推動鼠疫大範圍流行的原因很多,可以在東西方這一時期的許多重大事件中找到記載,如伊斯蘭擴張,十字軍東征,奧斯曼土耳其的帝國主義,以及莫臥兒帝國的征服等。黑死病與早期流行的其他傳染病在流行程度和廣度上都有所不同,在12—13世紀,像鼠疫一樣令人生畏的麻風侵襲的人數一般較少,麻風患者可以很容易地被關進麻風病院與人隔離,而鼠疫的流行卻更加猛烈,後果更嚴重,患者染病後會很快死亡。

中世紀人們似乎患有很多疾病,但最多的可能是被稱為淋巴結結核的腺型結核。在英國和法國,人們相信王權擁有神奇的能力,國王可以通過觸摸患者而治療該種疾病,12—19世紀,“國王的觸摸”經常被用於消除病痛。其實,貧窮是結核病的病因,而充足的營養,更好的衛生條件、居住條件則會阻止它的發展。1401年,一名佛羅倫薩醫生馬澤伊建議人們“趁太陽還沒有落山,抓緊時間到戶外運動。如果不能這樣,在飯前做一些鍛煉,無論如何,即使沒有給你帶來愉快……也會有助於你在飯前一刻鍾喝上整整半杯既有滋味又不太甜的優質紅酒”。

麻風早在6—7世紀就曾在歐洲發現,它的蔓延恐怕也應歸於十字軍的傳播。13世紀此病達到了最高峰,僅在法國就有2000所麻風專病醫院,英格蘭和蘇格蘭亦有數百所。一般此病一經發現,就實行隔離,不得隨意外出,除非穿著特殊服裝:黑色長袍,胸前交叉著兩隻白手,頭上戴著一頂有白飄帶的大帽子。當遇到過路人時,他必須敲擊一種響板(有的地方吹號或搖鈴);購物,必須用長杆來取。他們成了社會的遺棄者,一經官方驗證就等於被判處死刑,以致成為小說中時興的題材。然而,14世紀,麻風忽然絕跡了。

很多流行病引起了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停滯不前,同時也影響到醫學的發展,然而同時它也促使醫學必須進行新的研究。首先是抵製瘟疫的措施,歐洲很多國家出現了抗鼠疫方法的收集和整理,如編寫出版了很多《防疫顧問》《實用醫學》之類的書。然而,卓有成效的是衛生局的成立。它始於1348年黑死病席卷整個歐洲之時,最初的衛生局僅是針對鼠疫流行而成立的臨時機構,是政府逐步介入的結果。不過規模很小,但到了1500年,在意大利多數大城市,這些衛生局都成了永久性機構。衛生局由俗人(非僧侶、牧師)組成,包括有醫學顧問和其他人員。他們負責海港檢疫,把患者送到隔離醫院,清掃街道、疏通水道、編製死亡者名單等。

3.3.3西方醫學的建製化——上帝之手

基督教帶來了護理和治療機構——醫院的創立。在愛、服務和拯救的名義下,幫助患者乃是任何人都不能免除的道德上和宗教上的責任,因此,基督徒都參加到照顧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貧民、跛子、饑寒交迫者、居無定所的人和患者的隊伍中。醫院的出現推動了醫學的發展,使西方醫學建製化成為可能。

(1)修道院醫院

雖然古代希臘醫學比較先進,但還沒有出現醫院,患者可能在醫生家裏或者在阿斯克勒庇斯的神殿裏得到治療。意大利卡斯蒂廖尼在《醫學史》中寫道:“基督教的觀念在醫學的進展上因此就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它對於人生給了一個與前不同的評價,兄弟般的平等與慈愛,使得一切信徒都以最大的犧牲去減輕他人的苦痛。”沒有什麼能比醫院更能顯示基督教的博愛精神了,到450年,在意大利、北非和法國南部都可以見到一些特殊的旅館,他們由基督徒建造,並為旅人提供醫療服務。這是修道院醫院的雛形。也有記載認為法比拉歐是第一個成立醫院的人,她是一位基督徒,並將一生奉獻給慈善事業,她變賣了手中的所有的財產,於390年建立了一所醫院。盡管法比拉歐是一位貴婦,但卻與羅馬的患者和窮人打成一片,她常常為沾染黃疸與汙穢的患者衝洗傷口的膿液,親手喂患者進食,用水濕潤患者幹裂的嘴唇,完全詮釋了基督教的博愛精神。中世紀,醫療工作多由僧侶擔任,治病是牧師的特權,行醫大多是在教堂和寺院中,故稱之為“寺院醫學”。最初,修道院開始附設專為僧侶而設的醫療所,很久以後才在醫療所附近設立醫院,為一般患者看病,醫療所內的醫務人員包括一名醫生和一位管理員。因為患病是神的懲罰,因此祈禱、禁食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基本上是要求患者麵向神像做懺悔和禱告,神職人員“將手放在患者身上,患者就會恢複健康”(《馬可福音》)。據記載,這種“按手禮”的治療方法在當時頗為盛行,英國國王就曾經用這種方法給成千上萬的民眾進行治療。治療時,國王口中念道:“我碰一碰你,上帝令你痊愈。”僧侶們治病有時也會輔以藥物,例如有一種藥物名“蓋侖丸”(又名“萬病丸”),由70餘種東西混合而成,宣稱包治一切疾病。後來,隨著城市的日漸發展,醫院開始建立起來,但幾乎毫無例外都是由虔誠的宗教信徒捐助建立起來的,並由宗教團體的男女成員配備人員。醫院的功能主要是照顧患者、老人、跛子和其他需要救濟的人,而醫學救助的功能是次要的。從12世紀開始,隨著人口、貿易和城鎮的發展,醫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以寺院醫學為代表的中世紀醫學,可以說是整個西方醫學發展史上的低穀期。

(2)世俗醫院

曆史上,古羅馬的城鎮以下水道、排水溝和“醫院”聞名。這種醫院常常為兩種社會成員提供服務,一是家奴,一是要塞的士兵。醫院的病房設計成並排的方形回廊。公共醫院在各地興建起來,其中最古的一個是在370年由聖巴齊爾建立於凱撒城;在400年法比奧拉在羅馬建了第一個大醫院;約在同一時期,歐多西亞皇後在耶路撒冷建立起一些醫院。10世紀起,在開羅、巴格達、大馬士革和其他伊斯蘭城市,均建有多功能的醫院,一些醫院提供醫療教學。拜占庭也有很多醫院,它的醫療水平遠遠領先於同時期的西方國家。但是,即使每家醫院都能履行它所被賦予的職責,也隻能滿足極少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健康需要。1204年十字軍東征占領了君士坦丁堡之後,西歐國家才開始仿效拜占庭建立自己的醫院。例如,從1250年開始,在法國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鎮醫院便擁有200張床位和大批醫務人員,並逐漸成為醫療中心。

世俗醫院和修道院醫院區別並不是那麼明顯,如1136年潘托克拉托爾皇家醫院,由拜占庭帝國國王約翰二世建立,保留了宗教建築的一些特色,由一個修道院、一所老人之家及6.5千米外的一所麻風病院組成。它擁有經過嚴格培訓的醫療隊伍,能夠提供大量藥品和有效治療,可以容納50名左右的患者,同時設有門診部。醫院有自己的基本章程,詳細規定了病房的設施、人員及提供的食物。

(3)大學

由於城市發展帶來的財富積累和權力的集中,大學逐漸興起了,最早的大學當源於古羅馬帝國殘留下來的古拉丁學校,直到13世紀末才出現了現代意義的大學。據記載,從1200年到中世紀末期,在歐洲建立了大約80所大學。有些大學並無醫學課程,如在法國的19所大學中,很長時間內隻有蒙彼利埃和巴黎大學設有醫科。大學中的醫學是隨著翻譯運動逐漸興起而發展起來的,首先興起於意大利北部最富有的城市波洛尼亞和帕多瓦,然後是法國的巴黎和蒙彼利埃,英國的牛津,德國發展的稍晚些,但到1400年,許多大學都有了醫學課程,從此,醫學進入到大學中來。當時采用的教科書有阿維森納的《醫典》、蓋侖的《小技》、約翰尼西斯的《醫學入門》、累賽斯的《醫書》及希波克拉底的著作等。獲得一個醫學學位至少需要7年的學習,多數大學10年間僅有一兩名醫學畢業生,因此,醫學生的數量極少。但他們有著極其遠大的前途,1250年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是這樣描述大學醫生和律師:“蓋侖賦予他們財富,查士丁尼賦予他們地位。”

蒙彼利埃學校是僅次於薩勒諾的西歐的最早的醫科學校,最初的學生大多為來自西班牙的猶太人。醫科學生至少要有5年的學程和數月的實習,才能夠畢業。畢業3年後經過由3位資深教員各出一題測驗,及格後才能取得學士學位,深造2年後,可獲得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獲得須經過3日辯論會,這是一個連續3日,每日至少1小時以上的辯論會。該大學13—14世紀發展到最高峰。

蒙彼利埃大學也允許每年解剖1例屍體。因此,“醫學院的學生為了學到解剖知識,不得不幹一些違法的勾當。例如,一段時期內醫學院的學生有一個任務,白天去墓地探視有沒有新墳,晚上就帶上鐵鍬去挖墳,偷運屍體。在極端情況下,還專門有學校修建在墳地附近,挖有秘密通道去偷屍體”。據記載,屍解時場麵十分壯觀,在開始之前,對屍體往往舉行一個虔誠的宗教葬禮,葬禮符合宗教禮節。大學裏的老師將男人的解剖學特點講述的很清楚,很少對女人進行解剖。屍解常常由外科醫生來進行,他們一般是按照設計好的順序解剖屍體以防止屍體腐爛。

博洛尼亞也有比較著名的醫學校,學生住在奧斯比吉,一年應付學雜費的數額每年由四人議定,此四人中兩位由校長在學生中選定,另兩位則由本城選派。學生及其家屬的住宅得到特殊照顧,房主不得在學期中途驅逐其搬家。學生與家屬也可同住學生宿舍,並受到多種免稅優待。博洛尼亞還十分關心使醫學校不受任何攪擾與限製,自1284年明文規定學生除享受市民應有的一切權利外,還可以享受一些額外的特權。

隨著醫學院培養出來的醫生數量的增加,醫學院的影響也日益增大。此前,醫生培養是師徒式的,沒有嚴格的資格認證,隻要聲稱是學醫的,就可以做醫生。醫學院成立以後,從12世紀開始對醫生進行嚴格的資格認證,隻有醫學院的畢業生才能獲得從業的資格,其他人是不允許從事醫生職業的。這對現代醫學的發展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在中世紀,醫生的等級製度森嚴,一般的外科醫生的地位低於大學畢業的醫生,意大利和德國,外科醫生可以接受一段時間的大學教育。

大學的創建是對整個文化事業最重要的貢獻之一,表3-1是中世紀歐洲大學建立的年表,這些大學大多設有醫學院,一直延續到現在,已有近千年的曆史。

3.4阿拉伯醫學——東西方醫學的使者

7世紀初,歐洲大地上一片黑暗,瘟疫流行,宗教控製著一切。而東方的兩河流域,一個新的民族卻開始興起了。此後,在近一個世紀中,阿拉伯的鐵騎,踏破了歐、亞、非三大洲的平靜。阿拉伯的征服在基督教社會建立起一種新的秩序,阿拉伯醫學也隨之開始興起了,並在10世紀以後達到它的繁榮時期。它繼承和保留了古希臘、古羅馬醫學的幾乎全部內容,又吸收了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的醫學成就,湧現出一批非常優秀的醫學家。

3.4.1阿拉伯醫學的發展

622年7月16日的夜晚,聖地麥加城裏匆匆走出來一小批人,奔麥地那方向而去,他們就是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門徒。這是阿拉伯國家創立的開始,從此以後,一個龐大的帝國矗立在亞歐大陸的要道,其疆域西到北非的摩洛哥,東到印度河流域,北到中亞,最遠處甚至到了中國當時唐代的邊境帕米爾高原。廣闊的疆域,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同民族的混雜相處,遊牧和經商的傳統,善於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文化特性,形成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體係。

阿拉伯醫學是阿拉伯文化的一部分,是阿拉伯半島民族長期同自然和疾病做鬥爭的經驗總結,主要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初創時期(7—9世紀)。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後,伊斯蘭文化和醫學開始繁榮起來,東在巴格達,西在科爾多瓦,都建立起學術中心。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古希臘、古羅馬的醫學經典都被翻譯為阿拉伯文,並為阿拉伯醫學所消化吸收。後來這些醫學典籍在11—13世紀又從阿拉伯文被翻譯成拉丁文在歐洲傳播,使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醫學傳統得以在西方延續和保留。因此可以說,希波克拉底醫學與蓋侖的醫學各自在不同的情況下,在伊斯蘭的學校內找到了避難所,而且還有所繁榮的發展。9世紀,巴格達最傑出的醫生是阿拉伯基督徒胡內恩·伊本·伊沙克。他是一位出色而多產的翻譯家和學者,曾親自到保留著希臘遺風的拜占庭帝國尋找蓋侖的著作。他和他的學生以及同時代的人,翻譯了總計129部蓋侖著作,翻譯的過程是先將其譯成敘利亞語,再譯成阿拉伯語。他的辛勤勞動為阿拉伯世界和以後的歐洲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經典之作,這些著作甚至比現存的希臘語原著還要多。此外,一些印度和中國的醫學書籍也被翻譯編寫。阿拉伯醫學就是在翻譯的基礎上,隨著臨床實踐的極大發展與哲學世界觀的不斷深入,彙集東西方醫學文化之精華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體係。

第二階段:中盛時期(9—12世紀)。這是阿拉伯醫學的光榮時期。到10世紀,幾乎所有的希臘醫學經典都被翻譯,很多阿拉伯學者熱衷於對蓋侖原著的研究,他們對蓋侖的某些設想進行了係統化的探索。比如,蓋侖曾設想根據藥物作用程度將藥物分類,但他僅對其提及的三分之一藥物做了分類,阿拉伯藥理學家將這一體係擴展到更大的範圍,其中涉及他們後來為患者研製的複雜藥物。另外,蓋侖的許多著作包括了關於眼睛和尿液的觀點,是阿拉伯學者將二者統一起來。他們如此熱愛蓋侖,許多學者都收藏有蓋侖的大量書籍。據說,在1068年醫生阿裏·伊本·裏德萬死後,他的妻子把他收藏的所有蓋侖的書籍全部倒進魚塘裏,因為她不願意讓這麼多書繼續留在這幢房子裏,分享她與繼任丈夫的偉大愛情。850年,巴格達建立了第一家正式醫院。11世紀,每一個穆斯林城市都有很多大醫院,而且穆斯林醫院和基督教醫院並存,“伊斯蘭所占領的區域內,有記載的醫院共計有34所”[(意)卡斯蒂廖尼《醫學史》]。醫院正式開設醫學課程,醫生隻有經過資格審查才能工作,931年開始,城市中的醫生必須通過考試才允許開業。醫院大都組織得很完善,例如建於1283年的開羅醫院,有外傷、眼科、發熱病等分科,也有專為婦女使用的屋子、廚房等。醫院由一位醫生主持,另有隸屬於他的醫生,他每天給學生講課,此外還有男護士。醫院附設有一個大圖書館和孤兒院,醫院是圍繞著清真寺所建的,這在東方是常見的。阿拉伯醫學這一曆史階段,前後持續了7個多世紀,恰與阿拉伯帝國最繁盛的時期相吻合。“阿拉伯人在醫學史上的主要貢獻是搜集並集中各種思潮,更以此進一步促進了化學和一般的精密科學,並有一種顯然地傾向非宗教性醫學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