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李淵發動晉陽兵變 開皇盛世已到盡頭(2 / 3)

天亮之後,李淵質問裴寂。裴寂一臉無奈地說。“世民暗中召榘兵馬,欲舉大事,恐遭你斥責而敗露,讓我想法勸你。我覺得天下亂勢你比我看得清楚,擔當大義的道理你比我還明白,無法以言詞勸動,不得已出此下策!”

李淵長歎一聲:“舉事之心我何嚐沒有?如今你我都犯下大罪,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了!”

李淵回到家,把李世民叫到跟前說:“舉事造反我不怕,不過你可記得,解雁門之圍時,你在皇上麵前立的誓言?我怕人說你言而無信!”

李世民說:“父親,當今天下混亂,百姓貧困,全因皇上荒淫所致。今天的皇上已非昨日皇上,難道我們還非得擁戴一個遭天下人唾棄的國君不成?”

李淵無言以對。

“再說,我是為父親著想。父親受詔討賊,賊可以討盡麼?討不盡,則最終難免獲罪。當年世間傳說李氏當應讖言,結果李渾一族無辜被殺。父親即便能討盡賊寇,皇上給你個功高不賞,處境就更危險了。所以,舉事大計,父親不可再猶疑。”

李淵歎息說:“你說的極有道理。今日破家亡身由你,化家為國也由你了!”

李世民喜出望外,又馬上提出請李淵設法將劉文靜放出大獄,跟裴寂一起參與大事。

大業十三年七月,在經過幾個月緊鑼密鼓的謀劃和招兵買馬之後,李淵正式起事,自稱大將軍,建大將軍府,任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

劉文靜說:“欲奪天下,必須先取關中。除了西進關中,直取長安之外,我們沒有別的路可走。也惟有此,才可成功。”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真是英明之舉!

裴寂又獻計策:為了避免過早地顯山露水,成為眾矢之的,此時先不公開宣稱反叛朝廷,而是尊楊廣為太上皇,擁立留守長安的代王楊侑為帝。這樣,進軍長安也算出師有名。

李淵聽後,自嘲地笑笑說:“這是掩耳盜鈴。然而迫於時事,也隻好如此了。”

留守長安的代王楊侑聽說李淵在晉陽起兵,就料知他想奪西京,而且來者不善,立刻派虎牙郎將宋老生率兩萬精兵屯守霍邑,驍衛大將軍屈突通屯守河東,阻擊李淵西進。

七月底,李淵命四子李元吉為太原太守,駐守晉陽宮,全權處置留守事務。自己親率三萬甲士,立軍門誓眾,啟程西進,開始了創業的義舉。

此前不久,李淵寫信給正在威逼東京的李密,想聯合共舉大計。這時候,派往瓦崗軍的使者,帶回了李密的複信:

“我與兄派流雖異,根係本同,自己才疏學淺,被四海英雄共推為盟主。希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執子嬰於鹹陽,殪商辛於牧野,共襄此盛舉……”信中還要李淵率幾千人馬親至沁陽,與他麵結盟約。

看了李密的複信,李淵笑著說:“李密妄自尊大,不甘心居人之下,一群草寇推他為首領倒也罷了,還想要我也承認他的盟主地位。燕雀淩於鴻鵠,實在有些不自量力。不過,我們今天誌在關中,如果與他斷然絕交,等於又樹一敵,於我不利。不如卑辭推獎,任他驕狂。利用他為我堵塞成皋之道,拖住東京之兵。等到關中平定,據險養威,再從容地觀看鷸蚌之爭,坐收漁人之利也不晚!”

隨即,李淵命記室溫大雅再回一書說:“我雖庸劣,幸承祖先餘緒,出為八使,入典六屯。國家傾覆而不扶,將為時賢責備,所以大會義兵,和親北狄,共匡天下,誌在尊隋。天生兆民,必有主宰,當今可做天下主宰者,舍密公還能有誰!老夫已過知命之年,無心力圖天下主宰。衷心擁戴賢弟,攀鱗附翼,望弟早膺圖籙,以安寧天下百姓!如能以我為李氏同姓,寬容接納再封於唐,有此殊榮足矣。至於殪商辛於牧野,執子嬰於鹹陽,我無此能力氣魄。汾晉左右,尚須安固,盟津之會,無暇顧之。”

李密收到這封書信後高興萬分,逐一示左右將領,說:“唐公都推我做盟主了,不愁天下不定!”

此後雙方信使往來不斷。

李淵西進關中之前,還辦了一件大事:派劉文靜出使突厥,麵見始畢可汗,請他出兵相助,攻取長安。李淵此舉有他一定的道理:一是自己的力量畢竟還是薄弱,如遇大敵,難以抵擋,有了突厥幫助就會強大多了;二來如果突厥出兵,就與自己成為同路,算是入了夥。若不然,自己率軍西進,突厥瞅準空子領兵南犯,必將把自己推入首尾難顧的尷尬境地。

劉文靜臨行前,李淵再三叮囑,對始畢可汗一定要許以厚利,反複重申:如可汗相助攻下長安,民眾土地歸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

李淵率軍西進,一路上廣發文告,向沿途郡縣民說明,此去關中是為尊立代王為帝,並別無他圖。

走到當年與甄翟兒大戰的雀鼠穀,適遇大雨連綿,山道泥濘,不得前進,隻好駐軍賈胡堡,此地距宋老生屯守的霍邑隻有五十多裏。

雨幕時疏時密,卻是終日不停。軍中的糧食已不多了,劉文靜至今杳無音信。李淵整天愁眉不展。這時又聽風傳,突厥要乘虛攻襲晉陽。李淵急了,連忙召集將佐,商議著要撤回太原。

裴寂表示讚同:“宋老生、屈突通連兵據險,恐怕不易很快攻破。李密口說聯合,但此人奸謀難算。突厥一向言而無信,惟利是圖,居心叵測。太原是一方都會,我軍將士的家眷都在那裏,不如先救根本,再圖後舉。”

李世民卻不以為然,說:“現在已近秋季,稼禾遍野,不必為無糧憂愁。宋老生雖然據險霍邑,但他生性輕躁,無勇無謀。李密顧戀倉粟,不會遠離東京西進。至於突厥欲襲晉陽一說,文靜公還沒回來,不知實。隋,所以不能偏信謠傳。歸到根本,我們既然舉興大義,奮不顧身以救蒼生,就當先入長安,號令天下。如果退還太原,據守一城之地,豈不與盜賊流寇一樣了嗎?”

李淵的長子李建成也附和說:“二弟說的有理,不能撤回太原。”可是李淵已下定北還的決心,不再聽兩個兒子勸說,催促左右兩軍立即準備,相繼出發,返回晉陽。

入夜,李世民與大哥李建成聚在一起,越覺得撤回太原定敗無疑。情急之下,李世民決意進帳再諫。

李淵剛剛睡下,忽然聽到帳外有人放聲慟哭,再細聽,竟是李世民。李淵趕緊召李世民進帳,問他:

“出了什麼事,值得你深更半夜的號啕痛哭?”

李世民擦擦眼角的淚水,說“父親,軍中兵勇都是為義舉大事而來,所以才有今日的士氣。聽說父親下令北還,許多人都暗中計議要解甲而去。如今的情勢是進戰則勝,退還則散。此處距霍邑僅五十裏,萬一在回太原途中士卒四散,宋老生必乘機追討,那我們隻有死路一條了。想想我們興師動眾,將要落得這樣的悲慘下場,我怎麼能不悲慟呢!”

李淵一聽,才猛然醒悟,後悔不迭地說:“哎呀,我怎麼就沒想到這一層呢!可是,軍隊已經出發,這可怎麼辦?”

李世民說:“右軍嚴陣以待,還沒有走。左軍雖走,這種天氣裏也不會去得太遠,請父親下令讓我去追他們回來。”

李淵笑笑說:“還用下令麼?我看明白了,此次大事成敗都在於你。你看怎麼辦好就怎麼辦吧。”

李世民轉身出帳,與李建成一起,連夜催馬向北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