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李淵發動晉陽兵變 開皇盛世已到盡頭(3 / 3)

天蒙蒙亮時,軍門前忽然來了一位白胡子老頭,對守門的軍士說:“我是霍山神派來的使者,請轉告唐公:三天後雨止,此出霍邑,不再有阻礙。”話音未落,老頭便倏然不見了。

軍士告訴了李淵,李淵說:“豈不是山神也來助我?”

三天之後,雨果然停了,當空豔陽高照。李淵即命士兵曝曬鎧仗行裝,然後沿山間小道向霍邑進發。

霍邑守將宋老生聽說李淵的兵馬已到了城下,立即登城望去。隻見僅有李世民、李建成兄弟二人領著幾十名騎兵,手持馬鞭對著城牆指指劃劃,像是在商議著如何圍城。宋老生頓時光冒三丈,跺著腳罵道:“黃口小兒,你也欺人太甚,竟不把宋將軍放在眼裏!”隨即領三萬兵馬,從東門、南門分道而出。

宋老生果然被引出城來了。

李淵與李建成在城東布陣,李世民在城南布陣,迎擊宋老生的兵馬。李淵這邊接戰以後,漸漸支持不住,李世民從南原引兵馳下,從敵軍背後猛攻,殺人宋老生軍陣。李世民縱馬揮刀,砍倒了數十名敵兵,兩把刀都砍缺了,鮮血濕透了衣袖,依然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這時候李淵也緩過勁來,揮師從正麵進攻。李淵令士兵一邊衝殺,一邊大喊:

“已捉住宋老生了!”

“宋老生被我們捉住了!”

宋老生的部下聽到喊聲,頓時大亂,紛紛逃命,任憑宋老生怎樣氣急敗壞地大叫,也無濟於事,隻好隨士兵逃向城內,被李世民追上,一刀砍下馬來。

到傍晚時分,李淵的將士已完全攻占了霍邑城。太原至關中的第一道大門被打開了!

李淵命軍隊在霍邑休整十天再向西進。這時候,劉文靜回來了。他帶來了五百名突厥士兵和兩千匹戰馬。李淵高興得嘴都合不攏了,對劉文靜說:

“馬多可壯聲威,我們缺的正是這個。文靜公立了大功了!”

劉文靜說:“霍邑門戶已開,下一步我們就可以從龍門渡黃河,攻取永豐倉,關中即在我們掌握之中了!”

李淵點頭說:“我也正想依此計而行!”

據守河東的驍衛大將軍屈突通,聽說李淵要從龍門西渡黃河,知道大事不好。河東城是通向長安的咽喉,按原先的設想,李淵即便破了霍邑城,也必將直取河東,因為從這裏西過黃河有蒲津橋可通,比從任何一地用船渡河都快捷得多。所以屈突通屯兵河東,而且沒有把蒲津橋毀掉,想以此為誘餌,引李淵前來攻城。不料形勢有變,如果李淵真的從龍門過了黃河,攻下永豐倉,再往長安就暢通無阻了,想去攔截也來不及。好在河東去龍門不足一百五十裏,李淵的前鋒剛到龍門,全部集結尚需時日,屈突通決定主動出擊,拖住李淵。

屈突通派出兩千驍果士卒夜襲龍門,把立足未穩的李淵幾千先鋒殺得落花流水,旋即撤回。這一手讓李淵始料未及。這時麾下將士已近十萬,從龍門用船渡河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如果在渡河之時再遭襲擊可就慘了。盛怒之下,李淵率部直撲河東。

河東城牆高峻,易守難攻。屈突通關城不出,李淵猛攻幾天都未得手。再轉向西進,又恐屈突通從背後襲擾,真是進退兩難,被粘在河東城下了。

見李淵猶豫不決的樣子,裴寂就勸他:“屈突通擁強兵固守堅城,此時我軍不宜舍之而去。如果攻長安不克,退兵時必遭河東兵力堵截,腹背受敵,是用兵之危道。隻有先攻下河東,然後才可以西進。因為長安將屈突通視為援軍,隻要河東陷落,長安或許可不攻自破。”

李世民卻不以為然,說:“我與寂公之見恰恰相反。常言說,兵貴神速。我軍當以屢勝之威,撫歸順之眾,長驅西行,長安守軍望風震駭,智不及謀,勇不及斷,奪取長安如秋風掃落葉。如滯留河東城下,長安之兵就可以從容準備抵抗,到時候我軍再攻長安必然耗費時日。若久攻不下,眾心離散,大事將功虧一簣。”

李淵覺得他們二人說的都有道理,權衡再三,決定取中。留下一支部將繼續包圍河東,自己率大部西取長安。

李淵率部渡過黃河,進至朝邑,駐紮在長春。三輔豪傑與關中士民成群結隊前來歸附,一天竟有數千人。自秦漢以後,就稱京兆、左馮翊、右撫風三個相當於郡的政區為三輔,因所轄皆京畿之地,在關中舉足重輕。三輔豪傑紛紛歸附,足見西取長安是人所向往之了。再向西行,一路有征無戰,京兆諸縣都派使者向李淵請降。

京師長安,已經在李淵軍包圍之中。

十月,李淵大軍兵臨城下,在長安城東春明門西北紮下大營。諸軍彙集長安,共有二十萬之眾,李淵命各軍自築營壘,不準人村莊侵擾百姓。又幾次派使者至長安城下,傳書長安內史衛文升,申明尊隋之意,請他放開城門。衛文升置之不理。

李淵無奈,遂下令攻城,並嚴明軍紀:“不得侵犯七廟宗室,違者誅滅三族!”

此時的長安,實際早成了一座空城。守軍本來就不多,又見李淵大兵壓境,軍心渙散,士卒無心抵抗。僅三天工夫,長安城破,李淵大軍浩浩蕩蕩,長驅直入。長安內史衛文升聽說李淵進了京師,一句話沒說出來,竟活活氣死了。

十三歲的代王楊侑住在東,左右侍衛聽到李淵軍進城的消息早已逃散,隻有侍讀姚恩廉還忠心耿耿地陪伴著他。

代王雖然年幼,卻也預感到了不祥,渾身顫抖著問姚恩廉:

“李淵會不會殺我?”

姚恩廉很自信地搖搖頭,安慰他說:“請代王放心,不會的。李淵要擁你為天子,他不是那種言而無信的小人。”

“我當天子,那父皇做什麼?父皇在哪兒呢?他怎麼還不回來呀?”

“這……”一連串的發問,讓姚恩廉不知如何作答。是啊,皇上為什麼還不回來呢?他遠在三千裏外的揚州幹什麼!三千裏山河阻隔,此時此刻長安城裏的情形皇上當然不會知道的,即使知道了,又能如何?

姚恩廉茫然地環顧四周,看著這座大殿。這裏曾是專供太子住的地方,楊勇、楊廣、楊昭……然而,楊勇被黜,楊廣繼位,楊昭病死,從那以後就再沒有立太子,大隋後繼無人。今天又殺來個李淵,要立代王為帝。這局麵能維持下去嗎?維持多久?當年文帝的開皇盛世怎麼會這麼快就飄然而逝了呢?

姚恩廉正想著,忽聽腳步嘈雜,人聲喧囂,一群士兵破門而入,衝上殿來就要擒拿楊侑。姚恩廉大吼一聲:

“退下!唐公舉義,旨在匡扶帝室,你們一班走卒怎麼敢這樣蠻橫無禮!”

士兵們愕然止步,一個個怔在庭下不敢動。

李淵聞訊趕到,斥退士兵,請代王移居大興殿。姚恩廉扶著楊侑走出東,揮淚與他告別而去。

幾天之後,李淵備法駕迎代王楊侑至天興殿即皇帝位,改元義寧。尊遠在揚州的楊廣為太上皇。

李淵任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並被楊侑封為唐王。李淵又以武德殿為丞相府,改教稱令,每天在虔化門處理日常政務。

楊侑下詔:軍國機務,事無大小;文武設,位無貴賤;憲章賞罰等都歸丞相府掌理。隻有郊祀天地,四時禘袷才向皇帝奏聞。

大業朝廷的怪事百出,如今不但有了長安與洛陽兩座都城,就連皇帝都有了一南一北兩位。這個時候長安城中的陣勢,讓幾位前朝元老不禁想到三十七年前,隋國公楊堅輔佐周室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