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雄不悅,辯解說:“中國沒什麼禮儀,都是求教四方蠻夷而來的。”
新羅使者反駁道:“自到東京以來,除了大人剛才所言,我還沒見到貴國有不講禮儀的事情!”
李子雄說出這樣的話來,太有損大國聲譽了,他因此被憲司參奏免職。這次東征高麗,楊廣令他從軍將功折罪,分到東萊海口來護兒軍中,快要出發時,楊玄感兵變黎陽。楊廣懷疑李子雄將在東萊舉兵與黎陽叛軍相應,急速派人攜詔書來抓李子雄。這一下卻把李子雄逼上了絕路,他殺死宣詔使者,帶著一隊人馬來洛陽找楊玄感入夥。
楊玄感的隊伍和聲勢更加壯大,但是洛陽城依舊攻不下來。聽說皇上已經到了涿郡,並派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和右侯衛將軍屈突通率大軍日夜兼程南下,直逼洛陽。來護兒也早已從東萊出發西進,趕來解東京之圍。如果兩路大軍彙於洛陽城下,可就凶多吉少了。
形勢越來越顯得危機,這時李子雄出了個主意,他對楊玄感說:“楊大人應當即刻稱帝,號令天下,那樣,國內人心更加動亂,東京城內的臣將士也會六神無主,自然土崩瓦解,攻破城池也就輕而易舉了。”
楊玄感拿不定主意,又向李密討教,李密說:“從前陳勝想稱王,張耳勸諫遭到疏遠,魏武帝將求九錫,苟或阻止而被殺。大人今天問我是否應該稱帝,要我怎麼回答才好呢?我想說實話,又怕重蹈二人覆轍;虛情假意、阿諛奉迎,我又做不到。大人,我在想,起兵以來,雖然連連取勝,但各郡縣吏卻無人響應。東京守軍勢力強盛,久攻不克,皇上派來的救兵說話就要到了。在這關鍵時刻應當挺身力戰,早定關中才是。如果忙著稱帝,也隻是向世人炫耀了一個空名而已。”
楊玄感搖頭一笑,說:“法主兄說的在理。號令天下之事不提了,先攻下洛陽再說。”
但是來不及了,宇文述的兵馬已經渡過了黃河,形勢危在旦夕。今日所處的困窘,完全如李密當初所料,事已至此,不得不西取關中了。但是,在延誤了一個半月之後再用李密的中計,與當時即用其中計,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楊玄感從洛陽城下撤出兵馬,率軍西趨潼關。撤離洛陽的第三天,宇文述的幾路大軍接踵而至,見叛軍已經撤走,宇文述也沒進城,立即向西追趕。
節令已近仲秋,幾場秋雨過後,天氣有了幾分寒意,道路泥濘。楊玄感的部眾奔走在泥水中,那聲威,那士氣,與圍殲衛文升時候相比,就顯得大不一樣了。好在楊玄感善於搖唇鼓舌,一路上不斷給將士打氣,描繪著打開潼關、據守關中之後的美好前景:
“拿下潼關,我們便有險可據。進而攻取長安,打開永豐倉賑濟窮苦百姓,關中民心所向,各路豪傑也會紛紛前來聚義,三輔就可一舉而定。據有府庫,再向東爭奪天下,這也是霸王之業!”
楊玄感說的三輔,是漢武帝時所置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個與郡相當的政區,治所同在長安城中。因所轄皆京畿之地,故合稱“三輔”。
隊伍在楊玄感的鼓動下急速西進。一路上按照李密所說的計策行事,遇城池不取。可是隊伍行至弘農,事情突然起了變化。
弘農太守楊智積是楊廣的叔伯兄弟,封為蔡王。他聽到楊玄感西竄的消息,馬上召集屬下員說:“楊玄感見朝廷大軍快到了,就打算向西謀取關中。如果讓他得逞,以後就難以鏟除。我們必須想辦法阻止他進軍。隻要能拖住他,不出十天,定會將這叛賊擒住!”
楊玄感的隊伍進到弘農城前,被一群守候在路邊的老弱農夫擋住去路,他們嚷嚷著要見楊玄感大人。楊玄感聞訊策馬趕到,問:“什麼事?”
農夫中走出一位老者,朝楊玄感一揖,說:“楊大人,我們弘農百姓連年遭累勞役重賦,苦不堪言。如今都到了家無隔夜糧,要賣兒鬻女的地步。聽說大人起兵舉義,我們衷心擁戴,盼望著大人領兵打過來,攻下弘農城,開倉賑濟四鄉百姓啊!”
“噢?”楊玄感看著這群衣衫襤褸的農夫,心中一動。
這時,又一個壯年漢子喊道:“楊大人,弘農城防空虛,是很容易攻下來的。城裏的存糧少說也有萬石呀!”
楊玄感剛才還有的一點猶豫頓時全無,他笑了笑說:“正好我也需補充一些軍糧了。”遂大喊道:“弟兄們,先跟我拿下弘農,再取潼關!”
他不會想到,這些勸他攻城的百姓都是楊智積的部下。
李密見楊玄感真要攻城,立刻趕過來勸說“大人,你現在是詐眾西人,一定要用兵神速,何況後麵的追兵眼看就要到了,怎麼還顧得上攻一個小小的弘農城!如果不趕在前麵占據潼關,無險可守,就難以保全自己了!”
正在這時,弘農城頭傳來一聲呐喊:“叛賊楊玄感!”
楊玄感抬頭一看,是楊智積站在了城樓上,他也喊道:“楊智積小兒,你楊爺爺來了,還不趕快出城投降!”
楊智積哈哈大笑說:“楊玄感,你楊家世受國恩,你來世做牛做馬也不足以報答,你卻恩將仇報,聚賊反叛朝廷,真是豬狗不如。我正想去砍下你的腦袋,沒想到你自己送上門來了!”
楊玄感氣得臉色鐵青,渾身發抖,他高舉長槍大喊:“弟兄們,跟我攻城!”就打馬衝向城門,眾士卒也呼啦啦蜂擁而上,李密想攔也攔不住了。
楊玄感果然鑽進了楊智積設下的圈套,揮師攻打弘農,接連三天毫無收獲,再也不敢糾纏下去,又率軍繼續西去。正是這三天,使他失去了攻取關中的最後戰機。
宇文述兵分幾路,在叛軍身後和兩翼形成合圍之勢,死死咬住,一天數次發動猛攻。楊玄感且戰且走,連連敗退。
閿鄉的董杜原。此處西去潼關僅有一百多裏,但是楊玄感再也無法趕到那裏了。從潼關殺出來的軍與宇文述的兵馬從四麵緊緊圍住叛軍,楊玄感隻好在董杜原擺下了決戰的陣勢。
大戰三天,叛軍一敗塗地,全線崩潰。楊玄感好歹從南麵殺開一條血路衝出重圍,逃往山林,回頭看看,連弟弟楊積善在內,身邊隻剩下了十幾個人。
軍窮追不合,楊玄感倉惶奔命,跑了一天一夜,來到葭蘆戌時,隻有他和楊積善兩個人,馬也都累死了,兄弟倆隻好步行。
走了一段路程,身後隱隱聽到追兵的馬蹄聲和士卒搜尋的喧嚷。楊玄感停住腳步,抬頭仰望蒼天,沉重地長歎一聲,對楊積善說: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不知蒼天為什麼容不得我!兄弟,如今大勢已去,再逃下去也無意義。但我決不能讓朝廷抓住,受無道之君的戮辱。你幫我一把,讓哥哥我就此了斷吧!”
說完,楊玄感轉過身去,麵向西北跪下,那裏是他的家鄉,也有壯誌未酬的長安。
楊積善泣不成聲,悲哀地叫道:“哥!”
楊玄感頭也沒回,說:“哭什麼!快動手吧,再遲就來不及了!”
楊積善點點頭,揮淚抽刀,向哥哥的脖頸上砍去。一注熱血呼地竄了出來,灑在滿是碎石亂草的荒野。
隨後,楊積善跪在哥哥的屍身邊,橫刀自刎。
宇文述平叛大獲全勝,班師回京。
按照皇上的旨意,賊首楊玄感的屍首在洛陽天津街上示眾三天,之後被禁衛士卒剁成肉醬,焚燒殆盡,最後的骨灰揮灑在城外的荒郊野塚之間。
一場虛驚就這樣過去了,楊廣的心裏有終於得到了一絲欣然安慰。
真是可惜啊!楊玄感驚動天下的舉兵反叛,從黎陽到葭蘆戍,在短短的三個月之內,就在焚燒屍肉的烈焰的漸漸止熄中灰飛煙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