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七年五月,楊廣登臨揚子津臨江宮,在凝暉殿宴請百官,向揚州的父老鄉親告別,之後,他又一路乘坐龍舟溯運河而上,經過通濟渠渡黃河入永濟渠,直奔涿郡。
時值春季選,按照慣例皇上應該穩坐宮中,在眾多候補人員中挑選合格的人員從而填補空缺的職位。但是現在他已經無暇顧及了,於是便敕命選部、門下、內史、禦史四司員跟隨在船上作為補缺人員。參加選補的人統統跟在岸邊,隨船北上,等候傳喚選補。一些人要徒步隨船三千多裏,都沒有被選補錄用,反而因為饑餓和勞累而導致死亡。
途經東京洛陽,楊廣頒布了《幸涿郡詔》:
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興之以教義。高麗高元,虧失藩禮,欲將問罪遼左,恢複勝略。雖懷伐國,仍事省方。今往涿郡,巡撫民俗。其河北諸郡及山西、山東年九十以上者,版授太守;八十者,授縣令。
六月,楊廣抵達涿郡,住進了新建的臨朔宮。隨駕的九品以上員都給以宅居安置,士兵則住宿帳篷。這時,從四麵八方征調的百萬兵馬正如百川歸海,浩浩蕩蕩奔赴涿郡。各路兵馬中,跋涉最遠的就是來自嶺南的三萬名排鑹手了。排鑹是嶺南一帶的兵器,排是盾,鑹是一種小矛,嶺南排鑹手擅於山地作戰。
楊廣抵達涿郡之後,又敕命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至涿郡附近的高陽,用來裝載衣甲幔幕。大量的軍隊集結,原有征發運到的糧草軍需已顯得緊張。於是,皇上又敕令征發江淮以南民佚和船隻,將黎陽、洛口諸倉的糧米源源運往涿郡……
緊鑼密鼓的備戰一直持續到大業八年一月。元旦過後,大業皇帝正式下達了《征高麗詔》。
合水縣令庾質奉召來到臨朔謁見皇上。庾質曾是大業元年時候的太史令,因直言國事失去恩寵,被貶為合水令。庾質善觀天文地理,預測災異,楊廣這次召他來涿郡,就是讓他預測伐高麗一事。
庾質行過跪拜之禮,楊廣便開門見山地問道:
“朕繼承先帝意旨,將禦駕親征高麗。一個小小的高麗國,其地域戶口與大隋的一個郡相當。卿以為此戰能否克敵?”
庾質回答說:“以臣觀察,出兵可以克敵。但是依臣愚見,陛下不可率部親征。”
楊廣一聽,臉上就有了三分不悅,說:“你這是什麼道理?朕今日聚集天下兵馬至此,怎麼能躲在後麵不見敵軍呢!豈不讓天下恥笑朕懦弱無勇?”
庾質說:“謀略與懦弱無幹。陛下乃堂堂大隋天子,高麗是一個彈丸小國,禦駕親征,於國威軍威不稱。臣願陛下安駕坐鎮涿郡,命驍勇將帥,指授方略,領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此事宜速用奇兵,若行動遲緩,必定無功。”
“好了!”楊廣不想聽庾質再說下去,臉上的三分不悅已變為七分慍怒,“你既然不想隨駕前往,那你就留在涿郡吧。如果沒什麼事稟奏,你可以走了。”
庾質悻悻地退出宮來。他想不明白,皇上對自己所說的道理置若罔聞。隻要皇上不禦駕親征,軍隊的行動就會迅速靈活得多,獲勝的希望就會更大一些。兵貴神速呀!既然對庾質的話聽不進去,又何苦把我千裏迢迢從合水召來涿郡!我庾質父子自開皇文帝時侍奉朝廷至今,忠心耿耿,天地可鑒。一言一行全為國家社稷,還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嗎?
庾質的父親叫庾季才,善觀天象,預言天時人事大都應驗,在梁、周朝廷大名鼎鼎。文帝楊堅為周室丞相時,曾於深夜密召庾季才,請教他代周稱帝的前景,庾季才說:
“天道精微,難可意察,以人事預,符兆已定。季才即使說不行,楊公難道還會棄去做隱士嗎?”
幾句話很含蓄地暗示了楊堅稱帝是大勢所趨。而庾質觀察天時人事,不在其父之下,卻是懷才不遇,始終沒有得到皇上的信任。
庾質說出兵可以克敵,說的是天象,這對楊廣當然是吉兆。但要旗開得勝,大功告成,還要有神靈的護佑。於是,他先在臨朔懷荒殿齋戒之後,又在桑幹河南岸設壇祭祀戰神,在臨朔南祭祀先帝,在薊城北祭祀了馬神。
至此,征伐高麗的一切準備全部就緒,楊廣在臨朔宮升殿親授節度:征討大軍共編為二十四軍,每軍各設大將、副將一名;每軍有騎兵四十團,每團十隊,每隊一百人;步兵八十隊,分為四團,每團各設偏將一人。每團士兵的鎧胄、纓拂、旗幡顏色統一,與其它團都有區別。
每軍還設受降使者一人,承詔慰撫高麗降者,不受大將節製。在楊廣看來,區區高麗,隻要見到百萬重兵雲集城下,必定畏威而降,所以先設受降使者,專司高麗君臣投降事宜。其餘隨軍輜重散兵也編為四團,由步兵掩護前進。軍隊的前進、停止或設營,都規定了一定的號令。
楊廣詔令,每天遣一軍出發,前後相距四十裏,連營漸進。涿郡通向遼東的大路上,大隋軍隊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漫卷,綿延九百六十裏。二十四軍之後,是大業皇帝楊廣率領的天子六軍,前後八十裏。這樣,征伐高麗的大隋軍隊共有三十軍,前後相續達一千四十裏。諸軍都有長一尺五寸,寬二寸的帛帶,上麵題寫著各軍番號,作為標記。
皇上征營中的十二衛,以及三台、五省、九寺等部衙門,都分屬內外前後左右六軍,使用所屬軍隊番號,不得用原台省名稱。上至王公,下到兵丁夫役,均有帛帶縫在衣領,上寫番號、姓名,稱為“軍記帶”。每軍發給數百麵幡旗,軍士因公離營,必須手執幡旗。不執幡而離營者,若被他軍驗查軍記帶,發現不是本部兵士,無需稟報,立即斬首。
一百多萬隋朝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遼水。
楊廣高坐在車駕之上,看著前後左右的禦林軍,清一色的白馬,威風凜凜,勢不可擋。大軍行進,鐵蹄噠噠,排山倒海,洶湧澎湃。這聲音與其說是進軍的號角,不如說是勝利的凱歌。他在想,百萬雄師討伐高麗小國,此一去定是有征無戰。隋軍抵達遼東之日,便是高麗國束手投降,俯首稱臣之時。那時,一定要像安撫突厥諸蕃酋長一樣,對高麗施以隆恩,赦免其有失藩禮之罪,賞賜錦段,倍加優待,然後盛宴百將士,大酺三日,班師回朝。
在楊廣看來,這一切都早已安排妥當,隻不過等他親臨其境,走走過場完成下來就是了。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等在他前麵的結果,與他心中的設想大相徑庭。
楊廣率天子六軍到達遼水西岸時,已是三月中旬。
隋朝大軍齊集遼水邊,臨水結成大陣。遼水是隋軍進攻高麗的第一道天然屏障,高麗兵早已隔河防守,拆毀了橋梁,嚴陣以待。雖說是早春三月的枯水時節,河麵上卻也波濤滾滾,河水冰冷刺骨。望著河對岸隱約可見的遼東城池,楊廣即命工部尚書宇文愷連夜趕造三座浮橋,決定次日黎明渡河。
此役的前鋒是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這位曾是楊素麾下的猛將,其剽悍勇武倍受皇上賞識。為報皇恩,麥鐵杖將三個兒子也編入了征伐高麗的隊伍裏。此刻,他準備身先士卒,搶渡遼水,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眼見東方既白,麥鐵杖將三個兒子召到麵前,鄭重地告誡說:“我受國恩,今天到了報效之日。如果我戰死了,你們當感到榮耀,皇上也不會虧待你們。切記,今後做人,當以誠孝自勉!”
進攻的時刻到了,剛剛造好的三座浮橋迅速架在了河麵上。麥鐵杖一聲號令,最先跳上浮橋,率領著先鋒隊伍向東岸衝去。戰鼓驚天動地,麥鐵杖疾步如飛,眨眼間衝到了橋頭,卻大吃一驚:浮橋都造得短了,橋頭離岸還有一丈多遠!軍令既出,絕無後退的餘地。麥鐵杖已無暇多想,大吼一聲跳入水中。身後士卒也不敢猶豫,一個個跟著他跳下來,手持刀槍奮力劃水,衝向東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