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隋朝之勢達到頂峰 皇上屈尊迷樓奇觀(1 / 3)

三月的揚州,已是桃紅柳綠,萬木複蘇,一派春意盎然。正是這溫暖和煦的意境,使得大業皇帝楊廣心花怒放。

相隔五年之後又舊地重遊,楊廣的心情精神與前次遊幸揚州大有不同。五年前皇上的那次南巡,為的是巡視剛剛開挖的運河,顯示皇帝威儀,安撫百姓。而今天,國事無虞,天下承平,再次南下揚州,為的就是好好的快活快活,輕鬆輕鬆,因為很快就要禦駕親征,討伐高麗了。楊廣對金戈鐵馬、馳騁沙場的那份勞累辛苦深有體會。

一想到征戰高麗,楊廣就有一股按捺不住的衝動,這也是使他心中興奮,情緒高漲的原因之一。這一年多來,真可謂盛事多多,太讓他高興了。最主要的就是外夷部落的歸順臣服。

前年,也就是大業五年三月,楊廣親率大軍西巡河右,出臨津關,渡黃河,於四月末到達西平郡,在那裏舉行了盛大閱兵典禮,誓師掃蕩吐穀渾部族。北疆的突厥早已俯首帖耳,騷擾,這是決不能容忍的。

五月初九,楊廣在拔延山狩獵,長圍達三十裏。此後進入長寧穀,越西邊的吐穀渾卻不識好歹,時常東犯過星嶺,繼續西進。

此時,吐穀渾可汗伏允率部眾據守覆袁川,楊廣命內史元壽向南進駐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向北進駐雪山;太仆卿楊義臣向東進駐琵琶峽;將軍張壽向西進駐泥嶺,對吐穀渾形成四麵包圍之勢,隨即發起猛攻。吐穀渾於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可汗伏允率殘兵敗逃,可汗國仙頭王走投無路,與手下男女部眾十萬餘人投降了大業皇帝。楊廣又命衛尉卿劉權率兵追擊伏允,一直追到青海,俘獲吐穀渾敗兵一千多人,得勝而歸。

吐穀渾的慘敗大大震懾了西域諸多小國。六月十七日,楊廣率部經張掖到達燕支山,高昌國王麴伯雅,伊吾王吐屯設等二十七國的國王和使者紛紛跪在路旁,拜見大業皇帝。他們佩戴金玉,焚香奏樂,歌舞歡騰,場麵十分隆重而虔誠。吐屯設還進獻了西域幾千裏的土地,讓楊廣喜出望外,立即詔令設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諸郡,命劉權鎮守河源郡積石鎮,開發屯田,保持西域道路通暢,也防犯吐穀渾卷土重來。

至此,大隋王朝共設郡一百九十個,縣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共八百九十多萬戶,國土東西寬九千三百裏,南北長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強盛之勢達到了頂峰。

楊廣怎能不心花怒放,怎能不興奮激動。大業功績早已不是秦皇漢武可以比擬的了。眼下,一個小小的高麗又何足掛齒?征討高麗旗開得勝的盛大圖景已經在他心中描繪完成。在讓高麗王獻出城池,跪倒在腳下俯首稱臣之前,他要來揚州痛痛快快地歡樂輕鬆一番。這回,蕭後因為身體不適,沒有隨駕同行。

這次來揚州,最使楊廣滿意的就是剛剛建成的江都宮。江都並非是一座宮殿,而是一個宮殿群落的總稱。建在城西的是江都宮,之中有規模宏大的成象殿,可作為舉行大典之地。城北五裏有長阜苑,苑內建有歸雁、回流、鬆林、楓林、大雷等十,座座富麗堂皇。在城南揚子津築有臨江,其中的凝暉殿可眺望滔滔長江,是把酒臨風,大宴百的好地方。

楊廣到了揚州之後,首先在江都郡丞兼江都總監王世充的引導下,將幾處宮殿細細巡視遊覽了一遍。所到之處,隻見亭台樓閣、假山水榭無不新穎別致,優雅秀麗,極盡江南風格。所有宮殿又都占據揚州形勝之處,登高眺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楊廣看後讚歎不絕,也連聲誇獎王世充頭腦精明,辦事幹練。

王世充本來姓支,祖上是西域胡人,祖父支頹褥徙居新豐。支頹褥病逝,年輕守寡的妻子與儀同王粲偷情,生了一個兒子,王粲就納支氏為小妾。支頹褥死後留有一個兒子叫支收,當時年幼,也隨母親到了王粲家,支收從此改姓王,長大後做過懷州和汴州長史,他就是王世充的父親。

因為是西域胡人後代,王世充長得體形魁偉,頭發卷曲,聲音粗獷宏亮。他性情詭詐,也讀了不少的書,略通龜策推步盈虛,但他絕不對人談及自己的身世與喜好特長,一副大智若愚的樣子。

文帝開皇年間,王世充被選充左翊衛,後以軍功拜儀同,授兵部員外。大業元年,又遷至江都郡丞。楊廣巡幸揚州,善於察顏觀色,阿諛順旨的王世充博得了皇上的十分好感。那個被楊廣弄死在任意車上的宮女月虹,就是王世充親自挑選的。所以,楊廣又任命他兼做江都總監。

看到皇上對新建的宮殿非常滿意,王世充心中更是得意。聽皇上稱讚他辦事幹練,他越加受寵若驚,喜不勝喜,但臉麵上卻是一副謙卑的表情。他說:

“陛下,世充今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為陛下效盡犬馬之力。隻要陛下高興,微臣赴湯蹈火也是應該的。”

楊廣聽了,欣喜地點點頭。此時,他站在臨江宮的凝暉殿前,憑欄遠跳,滔滔長江滾滾東去,煙波浩渺,氣勢壯闊,不禁心生感慨,問道:

“江南宋、齊、梁、陳曆朝諸代都像這江水淘沙一樣匆匆而去,不能長久,王世充,你說這是為什麼?”

王世充想了想,說:“陛下,全因為那些國君久坐深宮,不遊天下,不見百姓,也就不能久立於世界。”

楊廣驚訝地看了王世充一眼,高興地說:“王世充,沒想到你的見解如此精辟,與朕不謀而合。自古天子就有巡視四方之禮儀,可是江南諸朝的帝王都是些擦脂抹粉之輩,足不出深宮,麵不見百姓,隻有坐等敗亡。朕以為,要使國運昌盛,大業持久,就必須巡視四方,知天下之事,察百姓之情,才能相機施法,因時、因地、因人而製宜啊!”

王世充激動地拍手叫道:“陛下所言讓微臣心胸豁然敞亮!真是讀萬卷書也未必得此一句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