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中學地理教材改革(3 / 3)

在中學地理學科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在課堂教學有限課時內,著眼於訓練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工具和方法,使學生具備在未來的現實生活中能根據各自工作的需要,去處理、更新自己所必備的地理知識的能力;還應著眼於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情感和態度等方麵發揮作用,引導青少年學生在人口、資源、環境、發展這四大方麵具備正確的觀點。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在地理教材改革方麵進行了如下嚐試:

(一)教材內容的選擇

突出地理學的核心內容——人地關係,從地圖教學改革入手,培養學生使用地圖的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其形成正確的人地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念。以此為主線,來篩選、組合地理基礎知識,盡可能地保留最基礎的地理知識,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人文地理部分以案例教學為主,不僅包括生產內容,還包括生活、消費、文化、宗教等內容。從內容、主題的選取上,在北京版初一地理教材的基礎上做了適當的調整,加強了文化地理和從生活實際角度認識環境問題和工業、農業生產等,進一步加強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內容,突出了自然和人文的大綜合思想。

(二)教材表述形式的特點

活動式教材的表現形式

為了充分體現主體性課堂教學的思想,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材編寫上盡量突出活動課特點,建立適宜學生學習的教材體係,改變以地理學體係來組織教學內容體係、知識羅列的形式。我們的教材以活動教材體例為主要形式,設有“課堂討論”、“動手操作"、“參考資料”和“詞彙表”等欄目,這些內容構成了課本的主體。在“課堂討論”和“重點練習”欄目中加大開放性和理解性問題是為了適應探究式、發現式教學方法的要求,避免學生直接從書中找到答案。我們編寫的初一地理教材沒有傳統意義的課文部分,隻提供完成各種學習任務所需要的參考資料,參考答案寫在教師指導手冊上。針對具體教學內容,給出能力培養目標、教學活動設計和教學方法建議供教師參考,突出可操作性,使絕大多數教師能夠依據教材,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通過課堂教學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同時教師也可以依據自己教學特點把教材中所提出的問題進行重新組合、篩選,根據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學生的特點,設計適合於本校、本班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個性化教學方案,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的自主權。

本教材還注意了活動式教材不利於學生係統掌握基礎知識的缺點,增加了“本課重點”、“關鍵詞”、“重點練習"、“本課總結”等欄目,幫助學生鞏固和整理基礎知識,掌握重點知識。各欄目編排的順序和具體功能如下:女本課重點——明確學習目標,也是教學依據。

練習類,學生應在課堂上完成。通過練習,複習鞏固學習內容,並能實現知識的遷移。課堂練習主要有鞏固性練習和擴展性練習兩種。鞏固性練習使學生能夠掌握最基礎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如:教材改革後的樣章,第一節練習內容、擴展性練習是目前地理教學大綱中沒有要求,而是隨著社會發展而出現的有關內容。這類練習不要求學生記憶,學生能通過資料分析、了解即可。(見附錄中教材改革後的樣章:第一節練習內容中“為什麼人們把海洋稱為人類生存的第二空間?海洋對人類都有哪些重要意義?”)在這個欄目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同桌商談、小組實驗、分組討論、代表發言等形式進行相互辯論與評價,培養學生合作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動手實踐、社會調查能力,使教學過程確實成為學生的特殊認識過程、複雜的心理體驗過程和有時空局限的社會化實踐過程。

課堂總結一通過對學習內容的總結,使學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識結構。

參考資料和詞彙表——提供給學生自學的材料,體現學習內容深度和廣度結合的精神。學生在完成“學生活動頁”的內容時,可以參閱這些資料,一般不作為教師直接講課的內容,但教師也可以根據本校具體情況有選擇地作為課文重點學習。參考資料包括各課相關問題背景資料、剪報、科普文章等。詞彙表則提供地理基本概念、常用術語的解釋。這裏涉及的概念比“關鍵詞”的範圍要廣泛,如果不是“關鍵詞”所要求的概念,學生知道即可,不必——記憶。

課文無結論性的敘述

本教材表述係統與傳統的教材表述係統另一不同之處是:傳統教材中課文文字敘述均為所要學習的結論,學生可以不用經過思考、觀察、分析而直接從教材課文中找出答案。由於本教材表述係統中,課文無結論性的敘述,隻提出本課重點、關鍵詞和學生需要思考、討論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通過自己一步步的思考、讀圖分析、閱讀參考資料、查詞彙表等活動得出答案,或者參加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等。這種教學過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實踐活動能力。

突出思維訓練、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地圖教學方麵,除了繼承了京版教材的優點外,我們注重運用圖像訓練學生形象思維及兩種思維結合的能力。根據本書第三章中所列的形象思維訓練目標和兩種思維結合的形式,設計問題和教學活動。例如要求根據黃河曆次改道圖和海岸線變遷圖,想象華北平原的形成過程,並用動作和語言說明這一過程,而不是僅僅說出這裏是黃泛區。又如看地球公轉時二分二至的日照圖,正確演示地球公轉和晨昏線的運動過程。加強了地形圖和室外辨別方向等地圖運用的訓練等。

中國地理全書共設置5個地理小製作,4次觀測活動、6項課外調查、6個實驗、3個遊戲、繪製地圖7幅及定向越野。

適當增加開放性問題,規劃、設計問題。探究性實驗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