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中學地理教材改革(2 / 3)

三、地理教材中對人地關係認識的發展

民國時期,我國地理教材中對人地關係的認識主要受歐美的地理教材和地理環境決定論影響,提出了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不同方麵的影響,多從曆史發展、政治角度看待區域差異,並舉例說明。

這一時期我國地理教材中對人地關係闡述的代表作為張其昀先生於1925年編寫的《人生地理教科書》。張其昀的《人生地理教科書》在書前編輯大意的第一條明確指出:本書之宗旨在使學生明了地理與人生之關係。對人地關係的理解采用了亨丁頓的概念體係(圖7-1),對地理環境主要理解為自然地理環境,隻涉及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地理要素;對人類的理解亦是廣義的,不僅包括人類的生產活動,而且包括了人的生活和社會活動等各方麵。張其昀的人地關係體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含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因素,但在對人地關係的理解和內容的取舍上較全麵合理。

以《人生地理》第三章第一節“海洋”為例,首先講述海與洋的區別,緊接著就講海洋對人類活動的六方麵影響:“(一)雨澤之資源;(二)溫度之調節;(三)身心之涵養;(四)魚鹽之淵藪;(五)國防之天塹;(六)航運之孔道。”其中(一從二)為海洋的地理意義即對降水、溫度的影響;(三)是海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四)為海洋資源;(五)是海洋在政治地理中的作用;(六)為海洋在交通運輸中的作用。然後講在海洋交通運輸中要建設的“海港成立之要素”,“潮汐之影響”,海洋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即“海洋與文化”。把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海洋對人類活動的各種影響、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利用上。

圖7-1《人生地理教科書》知識結構示意圖再如《人生地理》第四章第一節“土壤與農夫”,從土壤與植物之關係,土壤的成因、種類講到中國的黃土,從土壤肥沃程度不同的原因,再講到灌溉、土壤的利用及農民的生活。使人們從中可以看到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土壤形成、分類及與人類的關係,和以土地為生計的農民的生活等。

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國基礎教育地理教材中對人地關係的認識經曆了從“人定勝天”向人地關係和諧發展的過程。

新中國建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大多數時期由於政治等方麵的原因,我國基礎教育地理教材中過多的強調新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強調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成果,諸如“人多力量大"、“人定勝天”之類的詞句在基礎教育地理教材中可以看到。很少甚至回避由於人類不合理地改造自然,大自然對人類的報複。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對人地關係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80年代初高中地理教材首先把人地關係作為基礎教育中地理教材的編寫主線,圍繞著這條主線展開地理學習內容。其後,初中地理教材中也增加了有關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等內容。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在裏179約熱內盧召開,針對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幹預越來越大,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點。隨後在我國基礎教育地理教材中出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有關內容。

新中國成立以來總體來說,我國的基礎地理教材比較強調講授自然地理學的重要性,忽視人文地理對社會、環境可能產生的直接效益。例如講到河流,重點介紹的是河流的概念、種類、水文特征、分布等。若從人一地關係的角度看,重點應是河流對人類社會的作用,因為河流不僅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生活與生產資源,而且具有水產養殖、灌溉、航運、發電等作用。此外,它在洪澇災害中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人類開發利用它所帶來的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這種人一地相互聯係的思想在基礎地理教材中卻反映得很不夠。

進人21世紀,世界社會發展到信息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其中最主要是人才的競爭。這就要求基礎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改革與培養未來社會合格公民不相適應的方方麵麵,地理教材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節初中地理教材改革設想

一、傳統教材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改革

(一)傳統教材適合教師講授,不適合學生主動學習

一方麵是因為教材的陳述順序以羅列知識體係為目標,注重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和係統性,缺乏知識形成的過程,一定程度忽視了學生的認知順序。許多問題的結論書上都有,學生無需動腦筋,隻要翻書就可以找到。另一方麵教材內容的選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不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欲望。

(二)傳統教材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

傳統教材的知識密度和難度都較大,為能力培養和思想觀念的樹立提供的空間和時間很少,學生活動單一,學生的主體性很難體現。受傳統的教學觀和教學評價觀的影響,教師不敢漏掉半點教材上的知識點。這樣教師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教學內容,隻能采取“高效率”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而當一些教師從傳統的教材觀轉變出來,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無法按時完成傳統教材觀所要求完成的教材教學內容。

(三)傳統教材缺少能力訓練

受“知識傳遞”單一教育目的的影響,傳統教材能力訓練功能薄弱,缺少能力訓練,特別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素材,如在地圖教學中訓練思維能力和地圖運用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節或幾節地理教學過

程所能完成的;學生多年養成的“老師講,學生聽,少於動手和動腦”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定式的改變,也需要循序漸進。為了充分體現課題研究的成果,有必要對教材進行整體的改革。

二、開發大腦潛能和主體性課堂教學研究對地理教材改革的要求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育目的及地理教學大綱內容的具體體現。不同的教育觀,必然導致教材形式和內容的不同。結合現代地理學發展的新特點和多年教學實踐以及有關開發大腦潛能和主體性課堂教學的研究,我們認為基礎教育中的地理學科在培養學生能力和世界觀方麵具有突出的貢獻是:掌握閱讀地圖方法和從地圖、圖像、圖表等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形成和發展空間想象、空間思維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