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世界中學地理教材改革趨勢
教材是教育目的、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課程計劃也要通過教材的使用來具體實施。同時教材又是教師進行一定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係統地、高效地、有秩序地獲取知識和提高自身思維能力與道德水準的主要工具。教材把反映社會需求的教育目的與教學過程結合起來,把教與學的過程聯係起來,是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礎。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育目的及地理教學大綱內容的具體體現。地理教材是在地理教學長期實踐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知識載體,它是教師用以傳授地理知識和培養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學生從中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一種工具。21世紀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為了使人才培養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世界各國紛紛進行教育改革,教材改革是各國進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麵之一。
隨著世界教育改革的發展,基礎教育中地理教材的發展出現了新趨勢。一是教材知識結構體係進行了重新構建;二是在地理教材內容的闡述中突出了人地關係;三是重視對人文地理的闡述;四是教材內容注重聯係實際,反映社會發展的需要;五是教材的編寫注重從教學實際出發,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六是在教材編寫中充實和加強了地理圖像的功能。
教材知識結構體係的變化主要有:從傳統型教材向繼承型教材、變革型教材和創新型教材方向轉變,下麵以世界地理為例對四種類型教材分別敘述:
傳統型教材知識結構體係主要是以“是什麼,有什麼”的描述性地理知識為主,從世界總論到區域總論再到國家,層次多,內容重複,重點不突出,如人民教育出版社80年代出版的初中《世界地理》上下冊。
繼承型教材在傳統型教材的基礎上,有繼承也有改進,在“是什麼,有什麼”的描述性地理基礎上,同時增加了“為什麼”的知識,如人民教育出版社90年代出版的初中《世界地理》教材減少了層次,突出了重點內容。
變革型教材改變了以一定區域順序、方位編寫世界地理的知識結構體係,以典型區域、典型案例分析為主,獨立建立新的知識結構體係,如日本帝國書院版的《世界地理》等。
創新型教材打破了純地理知識界限,與曆史、社會等學科知識相結合,采用大綜合方式,構建新的知識結構體係,突出全球觀念的教育,如德國的巴伐利亞州文理中學地理教學大綱中八年級教學內容為:
熱帶和亞熱帶^自然空間的概貌;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典型;
從中國和南亞、拉丁美洲、黑非洲和地中海以東國家中各取一例看文化發達大陸及其地區的特有問題;以一實例(規劃)說明“南北矛盾”。在這四個專題內容的學習中,不僅是地理知識的學習,而且融合了環境意識、曆史、政治、人和技術、宗教、語言(如英語和拉丁語、法語)等內容的學習,重視和平意識、世界觀的培養。
第二節我國中學地理教材的發展
在基礎教育中我國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的教育自古至今一直都有,如《三字經》等,其內容包括豐富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但在教育中從其他內容分離出來,作為獨立的地理教材,其啟始時間約為1840年以後,尤其是1903年我國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之後,中小學地理教材才蓬勃發展起來。
一、地理教材的發展階段
我國從出現獨立的地理教材至今,地理教材編寫的內容、知識結構體係發展大致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840年之後至1912年,清末民國初逐漸興學校,廢科舉時期;第二階段為1912年至1949年民國時期;第三階段為新中國成立至80年代末;第四階段為90年代至今,地理教材發生變革時期。
二、各階段教材編寫特點
第一階段我國正處於清末民國初逐漸興學校,廢科舉時期。前期地理教材主要以翻譯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地理教材為主,如《西學啟蒙十六種》中的《地誌啟蒙》、《地學啟蒙》、《地理質學啟蒙》等,由英國人艾約瑟翻譯而成;《中等地文學教科書》譯自曰本佐滕傳藏、橫山又次郎等。這些地理教材以講述自然地理現象及其成因為主。後期地理教材編寫以我國作者為主,采用總論一分論知識結構體係,教材內容表述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把自然地理知識與我國傳統的地方誌相結合,以翻譯歐、日自然地理內容的知識和我國地方誌闡述為主,如宣統元年出版的《(中學)中國地理教科書》;二是完全以簡介記述為主的我國地方誌形式作為地理知識表述形式,如1905年劉師培編著的《中國地理教科書》等。
第二階段民國時期,我國地理教材編寫的知識結構體係主要受歐美的地理教材和地理環境決定論影響,繼承了前一階段地理教材編寫的知識結構體係,教材內容表述上主要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要素描述,分區地理以地方誌記述地理事物為主,如民國十六年出版的《新時代本國地理教科書》等。在繼承的基礎上,有的改進為總——分——總的知識結構體係,前麵的“總”為地球環境和我國地理環境介紹,“分”為地方誌,後麵的“總”為從自然、人文要素綜合論述我國狀況,如由上海中華書局於民國22年發行的《初中本國地理》等。這一時期地理教材內容中提出了人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多從曆史發展、政治角度看待區域差異,並舉例說明。
第三階段新中國成立至80年代末,我國地理教材內容編寫主要受前蘇聯地理教材和地理思想的影響,以自然地理知識為主,人文地理突出了經濟地理知識,區域地理也是自然地理要素和經濟地理要素的條述式描述,知識結構體係雖然還采用總——分、總分——總的體係,人文地理的大部分內容被批判、拋棄。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地理教材內容編寫出現了較大變化,主要是由偏重提供地理事實材料向事實與原理相結合的方向轉變,由偏重自然地理知識向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相結合的方向轉變。
第四階段90年代向人文地理知識轉變;知識結構體係由總分、總——分總的體係向打破地理學知識結構體係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問題解決型轉變;由一綱多本正在向變革型教材、創新型教材發展。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四種類型基礎地理教材會在我國並存。
目前,我國地理教材已經出現了一綱多本的局麵,正在向變革型教材、創新型教材發展,但與國際地理教材的發展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國要突破傳統型教材和繼承型教材的束縛,從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需要出發,編寫出成功的地理變革型教材、創新型教材,需要一定的時間。從建國初至今,我國基礎地理教材內容和知識結構體係逐漸發生變化。教材內容從偏重自然地理知識向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相結合、偏重人文地理的方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