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課堂教學過程優化的基本含義和標準
一、課堂教學過程優化的基本含義
中學地理課堂教學過程優化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完成教學任務的效率和質量。那麼什麼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呢?具體地說就是指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和現有的教學條件下,教師通過對教學過程結構的分析和綜合,有目的地選擇和實施最佳的教學方案,取得最優的或最大可能的教學效果。可見,教學過程優化主要是解決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與無限的知識傳輸、能力訓練及價值觀建立之間矛盾的一種教學設計思想。這一教學思想最早是由前蘇聯教育學家巴班斯基提出的。其理論基礎是係統論,即從整體考慮教學工作的改革,不追求某一局部的獨特功能,力求使影響教學結構的各要素獲得最合理的整體聯係,從而取得整體效果的最優化。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的另一個理論基石是如何理解教學過程的實質及構成要素。關於這一點,人們的認識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
以往的教學理論僅僅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在這一背景下,巴班斯基認為教學過程結構是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結果的分析和自我評價五要素構成。後來,隨著教育理論界對教學過程實質探討的深人,人們對這一劃分作出了局部修正。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教學過程不隻是一個認識性的掌握知識——發展智慧潛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過程與形成的過程,是學生個體生命潛能多方位地得以彰顯、豐富的過程。”①即教學過程是特殊認識過程和交往過程有機結合的過程。此前許多年,也有人用信息論的觀點對這種結合進行了論述,吳也顯先生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在教學係統中傳遞的過程,教學信息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知識,還應包括師生對事物和現象的情感和態度。此外,他還論述了教學過程中交往的社會化功能和認識功能。
在上述新觀點的指導下,結合教學實踐,我們認為課堂教學過程結構由六個要素組成:教育思想(理論)、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信息、教學媒體、師生活動。前麵五個方麵構成了教學過程的靜態結構部分,師生活動構成教學活動的動態運作形態,這是教學過程的動態結構。
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對教育目的、教學目標、學習的認知過程和教學中的各種關係等問題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會導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師生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媒體的使用目的、方法的不同,從而導致整個教學過程的差異。各個時斯製定的教學大綱都反映了相應曆史時斯教育行政部門對學科教學的要求,而教材則是大綱的直接、具體的體現。古今中外,林林總總的各種教學模式都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既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又是教學經驗的一種係統概括。
我們用“師生活動”代替巴班斯基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結果的分析和自我評價兩個要素。這是因為教學組織形式是指教師把學生組織起來進行學習活動的形式。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有多種組合形式,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隨著人們對教學組織形式的不斷改進和探討,組織形式出現了多樣化趨勢。如班級授課,除了常見的一個老師對多個學生的師生交流形式外,二戰後在美國還出現多個老師對多個學生的“小隊教學、協同教學”,此外還有分層次教學、複式教學等。不難看出,所有這些教學組織形式都可以歸結為師生活動與交往的形式、過程的不同。在師生的交往活動中必然包括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對教學結果的分析和自我評價,教師和學生都會根據分析和評價對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作出適當的調整,即反饋調節過程。
媒體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有承擔信息載體作用的中介物。它包括傳統的和現代化的兩類教學媒體,既包括軟件係統,又包括支持軟件使用的硬件設備。每類教學媒體又有許多具體的媒體形式,如口頭語言、教材、掛圖、板圖、錄像、光盤、投影和多媒體計算機等等。可以看出,我們所說的媒體的含義非常廣泛。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可以通過各種教學媒體來表現和傳遞。這裏我們把教學內容理解為教學信息,它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知識,還應包括師生對事物和現象的情感和態度,既包括語言的信息也包括非語言的信息。
二、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的標準
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除了要符合6個基本特征(基礎性、民主性、活動性、層次性、開放性、生成性)以外,還須具體考慮以下5個標準:
(一)知識的傳授和媒體的設計、運用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即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簡單到複雜。現代認知心理學以信息加工的觀點來解釋認知過程,即信息的接受、編碼、儲存、提取和使用的過程,與感知、理解、記憶、運用的提法可以對應。在設計、運用媒體時,媒體過多,分工不明,呈現出的信息沒有層次,或者展現時間不適當、不充分,這些都是不符合認知過程的具體表現。
(二)使用多種媒體組合使教學信息傳遞達到最佳狀態
這種最佳的標準有三個:第一是符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第二是保證教學信息的完整性,比如動與靜、大與小、平麵與立體、圖與文、整體與局部、視與聽的結合等,保證多角度、多通道的信息傳遞,以利於兩種思維的結合;第三是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即準確性、清晰性(全體學生能看清楚廣時新性(尤指經濟資料)。其中第一點是最重要的,也是首先需要滿足的條件,否則後兩點做得再好也是不足取的。
(三)恰當的教學密度
在保證學生充分活動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教學密度。教學密度包括一定的知識密度和學生活動的密度。一定的知識、技能和思維能力是構成人的素質的三個基本要素,三者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要運用技能和思維。通過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思維獲得新的知識,任何一個方麵的欠缺都不可能形成高素質的人才。隻有通過學生的活動,才能做到三者的統一。但是課堂上知識密度過大,就會擠占思維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的時間,最終導致隻重結果,不重過程,隻重講授,不重視能力培養的“注人式”教學模式。但是也不能為了學生活動而活動,課堂上熱熱鬧鬧,卻沒有取得實際的學習效果。這樣片麵地理解加強學生活動,會影響基礎知識的學習。因此,要解決一定知識密度和能力培養在時間上的矛盾,可以采取以下三種策略:知識結構化、知識分層、組織積極有效的學生活動,最後一點既是一種教學策略又是課堂教學結構合理化的標準。
知識結構化策略就是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將零散的知識整合起來,而不是孤立地分散地處理教材。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記憶和綜合思維能力的提高。其心理學依據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短時記憶的“組塊”理論。記憶是人的認知心理基礎,但是人們在記憶同時出現的一係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同一時間人的信息加工的能力有限),但如果把一些信息組織成塊,就可以大大提高記憶能力,而且組塊包括的信息量可以是不同的。比如記憶“1391145119”這樣一組數字,如果單個記憶就是10個組塊,如果加以組織分為“139”、“114”、“5”、“119”四個組塊,並且賦予一定的意義,比如第二和第三個是特種電話號碼,這樣就好記了。同樣,如果把教學內容分割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散裝”知識,就會加大信息量,提高學習效率。地理課本中許多知識就是這樣的散裝知識。如在俄羅斯的研究課中,實驗班在亞寒帶針葉林的分布教學中采用的多圖結合的媒體組合方式就是采用的這一策略,把針葉林的分布和地形、氣候的知識結合到一起,通過知識結構化,提高課堂知識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