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中學地理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2 / 3)

教材處理的過程經常用到知識結構化的策略。以高中人教版舊教材第四章為例,顯然教材的體係邏輯關係混亂,有不同程度的重複,一些知識點的出現順序不合理,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比如“地殼的物質循環”如果放在內、外力作用之後講就很好理解,像教材那樣先講不僅要與後麵的內容重複,而且十分枯燥、難懂。類似的還有“地質作用”。至於地殼變動的形式,處理後的教材十分明確的表明地殼變動的三個不同側麵。

知識分層策略就是根據知識層次和難易程度來安排教學重點、學生活動、選擇教學方法的一種教學策略。知識層次的劃分,一種是根據知識內在聯係可分為基礎知識、派生知識、邊緣知識等;一種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程度劃分為舊知識和新知識,新知識又可細分為難解性知識和可解性知識。上述兩種劃分方法可以交叉使用。課堂教學中知識傳授的重點應在基礎知識,難解性基礎知識的學習必須以教師為主導,用講授式或啟發式,把難解性知識轉化為可解性知識。派生知識主要指那些由基礎知識引伸而來的知識。比如高中大氣運動一節中,空氣水平運動受力情況及風向形成知識是難解性的基礎知識,而氣旋、反氣旋、氣壓帶和風帶、季風氣候知識就屬於風向形成知識的派生知識,而且有一定的難度。這類難解性的派生知識就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實際判斷風向,在不斷地矯正過程中逐漸掌握風向的判別方法。還有一類可解性的派生知識,如世界降水帶的知識。如果學生掌握了降水形成的條件和氣壓帶、風帶的基礎知識之後,學生就完全可以獨立地獲得世界降水分布規律及形成原因的知識,而沒有必要由教師講解。邊緣知識是指與地理學習內容有關,但不屬於學習的重點,如教材中的一些數據圖表和事例,主要為了說明一個重要的結論,這些事實性的知識可以交給學生學習,獨立獲得結論。還有些邊緣性知識根本就不屬於地理學科範疇,例如一些屬於物理、數學、化學、生物、經濟等的基礎知識,地理課上就不必過多的講,拿來結論用即可。

(四)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也是上麵提到的第三種教學策略。所謂的活動有效,第一是指知識學習的有效性,即通過活動,主動學習了知識,或者是運用了學生的知識儲備獲得新知識;第二是指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即通過活動,學生運用了已有的能力,或者形成和發展了新的能力。如果兩個有效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課堂教學就會擺脫單純傳授知識和單純活動的兩種極端現象。

(五)適宜的教學節奏

根據教學內容,把握好教學節奏,不宜過快或過慢,否則效果不好。節奏過快,感知、理解、活動不充分,信息傳遞效率低,學生易疲勞;節奏慢,對學生的刺激不夠,注意力易分散。難度不大時,節奏要有變化,以不斷引起學生的注意。

第二節教學目標的優化

一、目標控製原理

教學目標不同,師生活動的形式也就不同。比如俄羅斯經濟的教學,如果把教學目標定為傳授有關知識,則教學模式為講授式,學生主要是被動地聽講,如果把教學目標定為通過了解俄羅斯的經濟狀況,培養學生閱讀和分析簡單經濟資料的能力,則教師的活動為展現資料——提出問題——啟發引導——小結,學生的活動為閱讀資料分析思考——討論發言,學生的參與程度大大增強,可見不同的教學目標,師生活動就不同,教學過程也不同。

教學目標不同也影響媒體的作用及其作用時機。比如俄羅斯經濟的兩種教學過程中,同樣的媒體——文字資料而起的作用卻不同,前者隻起提供信息,驗證結論的作用,後者則是作為問題情景,讓學生思考這些內容說明俄羅斯經濟具有哪些特點、發展的水平如何。又如海底擴張的教學,如果僅僅為了傳授知識和培養觀察能力,動態的錄像就要先於結論,作為問題情景出現,要學生通過觀察錄像來說明海底擴張的過程和方式;如果教學目標定為學生根據海底岩石年齡分布規律、海底地形特點,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假設——互相質疑一結論”的思維方法和創新精神,錄像就可以作為驗證後出現。顯然,兩種教學的過程和課堂結構明顯不同。

教學目標不同,媒體的組合方式也不同。在俄羅斯亞寒帶針葉林分布的教學中,一個班為了培養學生利用地圖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光盤中的動態全景式的景觀圖為問題情景,要求學生根據畫麵特征判斷該段畫麵可能在俄羅斯的什麼地區,生長在什麼氣候環境下,以此帶動地形圖、資源圖和氣候圖的閱讀,以多圖結合的組合方式出現;另一個班按照常規分別閱讀地圖,幾種地圖在教師的指導下分別閱讀,以線性方式逐一展開,景觀圖僅起豐富表象的作用。

教學目標不同還直接影響教師、學生、媒體三者之間的關係。在自學式和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既可以按照教師的要求使用規定的媒體進行活動和學習(向右的箭頭),又可以直接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調動媒體進行學習(向左的箭頭)。比如俄羅斯的研究課,目的要使地理教學減少專業化傾向,貼近生活實際,利用地圖等資料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設計了“假設在雅庫次克進行開發,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先解決生存問題,再選擇合理的開發項目”這個題目。討論該問題時,學生主動地翻閱課本中各種地圖。這種媒體和學生的主動、直接的結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最關鍵的一步是要確定教學目標。

二、如何確定和優化教學目標

第一步先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大綱要求,分析出本節課需要傳授哪些知識、培養什麼能力和思想觀念,但這並不是本文所講的控製全過程的教學目標,還需進行下一步的分析。

第二步需要分析本課的知識、能力、思想三者的關係,分清主次和重點。在一定的教學時間限製下,有時三者可以統一,有時就要有所側重。比如高中地理“全球構造理論”這一節的教學目標分析,如果以傳授板塊構造學的基本知識為重點,那麼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就不能占用太多的時間;如果把目標定為通過了解板塊理論的科學發展曆程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方法,則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就應該占用較多的時間。

確定重點的教學目標不僅要從某個課時出發,而且還要從教材的全局出發,特別是要考慮能力培養和價值觀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對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進行適當的調整,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比如“俄羅斯自然環境”一節的課時教學目標的確定:首先考慮教材中有大量的地圖和讀圖要求,因此能力培養的教學可以定為基本讀圖能力的培養,但考慮到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年半的地理,讀了許多類似的地圖,基本的讀圖方法已經掌握,因此就確定了利用地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如何解決生存問題和經濟開發問題,並能夠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教學重點目標,而溫帶大陸性氣候及其與亞寒帶針葉林的分布、自然資源種類豐富及分布作為次重點,分別培養觀察力、再造想象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又如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資源”,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教學重點和目標是“我國主要資源的基本特征”,即進行國情教育。此教學重點如果放在七八年前是正確的,但是由於大眾媒體多年來一直宣傳這些內容,初中甚至小學都講這些內容,此時如果教師依然把大量的教學時間用在這方麵,學生根本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