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中學地理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1 / 3)

第一節非智力因素概述

當前,全國正在掀起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高潮。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全麵貫徹教育方針,全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麵發展,成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識豐富、學有所長、思路寬廣、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人,從而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各級各類學校,而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就是進行素質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渠道。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教學的基本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能力,還必須重視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體魄和心理素質的形成,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機和條件,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和體質的同時,逐步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結合、綜合發展的過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係。智力因素是人們認知活動的操作係統,而非智力因素則是人們認知活動的動力係統,人們的任何一次認知活動都是兩者相互協調共同完成的。非智力因素一般指情感、意誌、動機、興趣、個性、習慣等方麵,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促進智力的發展,而智力活動的成功反過來又可以加強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反之,如果非智力因素的水平低則會降低或削弱智力因素的水平,使智力活動的成功率下降甚至出現失敗。如果一個學生智力水平一般甚至偏低,但他學習欲望強烈,情緒積極向上,學習認真刻苦,性格堅強,意誌堅定,在智力活動中仍能獲得超出其智力水平的成績。縱觀古今中外之成大業者,本身並不一定具備超常的智力,但一般都具備堅忍不拔的意誌和毅力,有遠大而宏偉的抱負,有不怕困難肯於吃苦的精神,有不怕挫折、不怕失敗的心理狀態。很多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企業家、學者以及在各項事業中取得創新和成就的人們大致如此。正因為非智力因素在青少年學生的成長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各類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地理學科是中學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是中學教育中惟一的以認識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了解人類與地琿環境關係為基本內容的學科,也是使學生明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地理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以及形成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等方麵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培養學生堅毅、勇敢、刻苦、求索、合作……等非智力因素方麵也有突出的作用。通過學習地理,學生可以從自然、生態、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倫理道德等方麵認識人類當前所麵臨的種種重大問題及應采取的對策和措施,使他們具有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素質,包括參與國際交往、合作與競爭等在內的多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因此,地理學科在培養學生全麵發展方麵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在培養學生智力方麵下功夫,同時也應在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方麵多進行思考、挖掘和研究,要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把非智力教育和智力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二節中學地理教學中意誌與意誌品質的培養

意誌是人們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覺地努力的心理狀態,它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一個人是否具有堅強的意誌和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學習和事業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人在一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要克服這些困難就必須有堅強的意誌,如剛毅、勇敢、頑強、自製、果斷、耐挫等,這些意誌品質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從而使智力不斷發展、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古今中外的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文學家……所以能成就一番事業幾乎都具備堅強的意誌,如愛因斯坦、愛迪生、孫中山、曹雪芹等都是如此。

在學校教育中,一般情況下,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與他的意誌堅強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意誌堅強的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自覺性強,能主動克服學習中的種種困難,頑強地堅持學習。反之,如果是意誌薄弱、缺乏信心和決心、懼怕困難、知難而退,即使頭腦聰明、智力很好也絕不會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堅強的意誌品質,在地理教學中同樣也應如此。

地理教學中,在探討地理原理、分析地理戚律時,在解決地理問題的思維和想象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這就需要學生在意誌方麵做出努力。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出合理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意誌方麵的努力能夠達到目標要求,以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還可以通過介紹古今中外的地理學家、天文學家、地質學家、探險家等不畏艱難險阻執著追求,甚至不惜流血犧牲為科學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來教育學生。如大陸漂移學說的創立者一德國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魏格納,他從地貌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以及大地測量學等方麵進行了反複的嚴格的論證,該學說一經提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然而魏格納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多方搜尋證據,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他四次到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去探險,進行實地考察,最後犧牲在格陵蘭島。

我國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出身顯貴,但他拒絕進人仕途,以極大的熱情獻身於地理考察事業,前後30年,幾乎年年在外,風餐露宿,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並將畢生所見所聞寫成日記,經後人整理而成《徐霞客遊記》,為我國地理考察及旅遊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又如我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李四光教授,我國古代的地震學家張衡,水文學家酈道元、郭守敬,挪威科學探險家阿蒙森,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意大利天文學家布魯諾等,都在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過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生命。因此,學生要想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必須樹立遠大的理想,並將其與現在的學習、生活聯係起來。同時,教師也必須注意到學生的意誌不是十分穩定和堅定,往往帶有依賴性、動搖性和衝動性,因此,當學生為實現其目標遇到各種挫折時,教師要正麵鼓勵和引導他們戰勝挫折和困難,幫助他們逐步樹立果斷、自製和堅韌的個性,要總結教訓,不屈不撓、再接再勵,鍥而不舍,要樹立“失敗是成功之母”、“有誌者事競成”的信念。教師切忌對學生冷言冷語或冷嘲熱諷。

如學生參加各種地理課外活動^天文觀測、氣象觀測、物候觀測、野外考察等時,無論是白天黑夜、不管是嚴冬酷暑,陰晴雨雪,都應堅持準時認真進行觀測、記錄、統計、繪圖、分析;在荒郊野外、邊遠山區、森林沙漠、人煙稀少地區,頂風冒雨、跋山涉水,也要按規定進行觀察、畫圖、攝影、記錄,這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同時也增強了體魄,鍛煉了意誌。當學生在學習或活動時遇到困難、產生煩躁或消極情緒時,教師應該熱情地、深情地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和勸慰,使學生冷靜地評價自己,自覺地控製消極的情緒。教師的情感教育無疑成為學生的加油站,成為強化學生意誌的強大動力。總之,無論在課上課下,教師都應抓住時機,向學生及時進行有效的意誌品質教育,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正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