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中學地理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2 / 3)

第三節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映。情感是指對外界刺激產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情感是影響人的身心各方麵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它是思想品德結構中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積極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認知水平和效果,加強思維的生動性和創造性;反之,不良的情感會使人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對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負麵的、不利的影響。情感教育是把情感作為學生全麵發展的重要細域之一,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對青少年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逐步地培養和發展學生正確的、美好的、純真的、積極的、充滿愛心的情感,這對於青少年學生學習的進步、思維的發展、思想品德的提高、行為作風的端正、意誌性格的形成等方麵都會有很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中心任務之一就是培養道德的、理性的、審美的、高尚的情感。教育就是從培養真誠的關切之情,即對周圍世界所發生的一切都會由衷地作出思想和情感上的反應。他把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推向很高的地位。可見情感教育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該把情感教育貫穿在一切教育教學工作領域中去。由於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是最基本、最經常的教學活動,所以學科教學又是進行情感教育的主渠道。中學學科教學的情感教育內容既有相同的共性,又因學科不同而又各具特色。

中學地理教學中蘊藏著極其豐富、極其生動的情感教育內容,從課堂到課外,從城市到鄉村,從自然到人文,從祖國到世界……無處不在。概括起來,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從熱愛學校、熱愛家鄉開始,發展到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樹立振興中華,做21世紀有用人材的理想、責任感和使命感。當教師用豐富翔實的事實材料,熱情謳歌我們偉大祖國時,教師真摯的情感、生動的語言、有力的手128勢、豐富的表情、恰當的比喻、鮮明的對比都會強烈地感染學生。當然,還應向學生強調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生產水平和科技水平還不夠高,資源和主要生產品的人均產量還比較低,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間還存在不少矛盾,從而培養學生為建設祖國、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和艱苦奮鬥的精神。

二、培養學生的愛心

從熱愛父母、熱愛同學、熱愛老師、熱愛學校、熱愛家庭做起,發展到熱愛人民群眾、熱愛祖國各地區、各民族同胞及世界各國人民。特別要對老人、幼兒、殘疾人、重病人、貧困人以及遭遇種種不幸的人和貧困地區給予關心和愛護,在可能的條件下給他們以支持和援助。讓“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我國傳統美德在今天的青少年學生的心裏生根發芽。這種培養愛心的情感教育要聯係實際,從一點一滴的具體事情做起。

三、培養學生熱愛環境

熱愛地球、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態環境、熱愛野生動物和樹木花草、熱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進行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情感教育並和地理教學內容緊密地結合,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向學生進行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這就要求學生逐步樹立新的觀念和意識,不斷規範自己的行為,從具體的生活瑣事做起(如節水、節電、拒用一次性用具、愛護動植物保護環境等)。

四、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的理念和情感

地理也是一門融自然科李和社會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科學,它在闡述、分析地理環境以及協調人與環境關係方麵有重要的意義,在發展經濟、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生產建設與規劃、改善環境等方麵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教師應反複地、結合實際闡明本學科的意義,使學生從心裏熱愛這門學科並產生學好這門學科的願望。同時也要教育學生反對迷信和愚昧,拒絕偽科學和邪教。

五、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在地理教學內容中,有大量有關美育的因素,需要地理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發現和挖掘,地理課具備進行美育的極好條件,如壯麗山河美,自然生態美,人文景觀美,古跡名勝美,民族風情美,藝術作品美,土特物產美等。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多種音像媒體,展示優美的畫麵,創設逼真的情景,輔以生動的語言描述,使學生恍如身臨其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通過地理野外考察和旅遊活動,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湛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巍峨的山峰、川流的江河、浩瀚的湖海、茂密的森林、碧綠的草地、婉轉的鳥鳴、馥鬱的花香……這一切構成了大自然的和諧美,它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心情愉悅、精神振奮,感受到了美的熏陶,培養並加強了審美觀。

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和交流是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教師與學生必須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朋友關係,教師熱愛學生,學生才能尊重教師,師生結成親密的友誼,才能發揮“教學相長”的作用。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於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正處於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與盲目性之間的矛盾時期。他們感情豐富,熱情洋溢,但情感往往不夠穩定,忽冷忽熱,變化無常。他們喜歡獵奇,善於探究質疑,但學習動機不穩,幻想一切都是一帆風順,經不起批評和挫折。這就需要教師時時處處對學生關心、指導尊重和愛護。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把愛獻給每一個學生,對差生要更多關心,利用一切機會多與學生接觸,才能逐步加強師生間的感情。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常以教師的教學水平、業務能力甚至風度、氣質為轉移。可見教師是影響學生情感、學習等各方麵最重要的因素。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心理力量。如學生對地理學習發生興趣,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學生對地理老師的羨慕和崇拜。由於教師用豐富的地理知識、精彩的教學方法、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師德、為人表率的言行來感染學生,就會受到學生們的愛戴和敬佩,就會在師生之間架起了情感的橋梁,造成師生間情感的溝通和交流,進一步激發並強化了學生願意學好地理課的欲望和情感。所以,教師應不斷完善和充實自我,不斷提高本身的素質,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需要。

第四節地理學習習慣的培養

習慣是指在長時期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每一個人在學習與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以及人際交往中,都有自己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對於人在學習、工作、生活、身心等各方麵都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它能促使學業有成、工作順利、與人合作愉快。而不良的習慣則會起到消極和負麵的作用,它可使學習工作失敗,與人合作不利。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積極培養和自覺樹立各種良好的習慣,摒棄、改掉那些不良的習慣,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有意識地注意了解學生各方麵的習慣,特別是學習習慣,以便引導,教育學生克服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習慣,這對學生的全麵協調發展、提高整體素質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