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中學階段“創新”的認識
當今世界的發展對創新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實施創新教育已成為時代的要求。目前許多文章主要是從經濟、技術的角度來認識創新和創新教育,但是在教育這樣一個特殊的生產領域中創新含義是什麼,所見論述並不多見。
人們普遍比較熟悉“創造”一詞,而“創新”是一個近些年的熱點詞彙。其實“創造”和“創新”兩個詞,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因為創造首先必須是新穎的。目前比較普遍的定義有二。
1.強調創造過程的定義
以美國心理學家華生、韋特海默、人工智能專家紐厄爾和西蒙、創造心理學家托蘭斯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創造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主要表現在提出問題、問題的界定、解決方法和思路以及解決問題的成果等方麵。
2.強調創造結果的定義
以巴倫、布魯納、麥金農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獲得創造性成果才是創造的明顯標誌。而創造性成果必須具備新穎性、獨創性與價值性。
強調創造才能與個性的定義。
吉爾福特認為,創造力就是創造者最富有特色的能力。他十分重視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的作用。發散思維是從多方麵尋找答案的思維方式。不少學者都認為其與創造力有直接關係,是創造思維的中心。這類定義屬於心理學的定義。
顯然,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生很難達到第二類定義的條件。我們認為,創新能力是有層次的。有誰能否認孩子們的一幅別出心裁的畫或者一個新穎想法、活動設計不是充滿了創造力的呢?發現了世界上沒有的東西,是一種高層次的創新。孩子們的“創新”是一種低層次的創新,而低層次的創新是高層次創新的基礎。在基礎教育階段,不能單純看創造結果的社會價值,重要的是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考慮。總體來說,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創新個性品質和必要的知識準備構成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注重過程是創新教育與經濟技術創新的最大不同
如果從經濟、技術的角度來講,必須強調結果的新穎性和價值性。然而從學生學習的結果看,學生的學習是繼承性的,其結果一般是不大可能具備“新穎性”。從學習過程來講,如果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和學習,“發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係及其中內在的聯係,形成概念,獲得原理,這種親自發現、體驗科學發現過程的學習,是學生“再認識”過程,對學生本人就是一種創造過程,就是為今後真正意義的創造,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演練”,即“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從這個角度來講,創新教育不僅要關注教育、學習結果的“新”和“有價值”,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個性品質的培養和發展。注重過程是創新教育與經濟技術創新的最大不同。
二、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是學生創新的直接表現
中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無論從智力還是經驗、知識的積累,都存在著不足。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思想才不會受到許多限製。這是中學生具有創新能力的可貴之處,同時也決定了他們的想法不可避免的會有一定程度的不成熟,甚至不正確之處。這種不完善的狀況可以隨著學生的發展逐漸克服,關鍵要保護他們敢於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即便是對科學家和成人來說,也不可能一次就提出成熟的觀點。從科學發展、真理的發現過程中,不難發現,許多科學家的假說通過不斷地被證偽,不斷地再收集資料、再假設,再修正的循環往複的過程,科學才得到了發展。沒有人能夠否定這些假說對科學發展的貢獻。況且我們教師在平常的交流討論中,說出的每句話、每個想法和建議也未必能夠做到一次到位,全部正確。因此,教師應該樹立這樣一種觀念:新穎性與百分之百的正確同樣可貴,前者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更可貴。因為因循守舊,社會是不可能發展的。毛澤東主席在就曾說過“答得很出色,有創造性,這樣的試卷可以給一百分”,“全都答對了,是照書本背下來的,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這樣的試卷就給五十分或六十分。”
三、從創新教育和主體性教育的關係上看,創新意識是學生主體性最高層次的體現
學生的主體性主要體現為:①自主性,即學生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學生有權對自己的活動作出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②能動性,即學生在認識活動中表現出的自覺、積極和主動的特性。
綜上所述,創新教育的實質是創新學習,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知的過程。其核心是要培養學生敢於提出自己見解,這是創新的起點。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是創新的基礎,訓練創造性思維是實現創新的關鍵。
四、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
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構成了學習能力的三大方麵。它們之間相互聯係,沒有實踐就沒有認識,沒有實踐也不可能有創造。實踐能力和認知能力是創造能力的兩支輪子。所以,沒有較高的實踐能力和認知能力,就不可能有較高的創造力。
第二節形象思維與創造性思維
一、創造性思維的定義
什麼是創造性思維呢?腦科學和認知心理學都證明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人類最基本的兩種認知方式。形象思維就是運用分解與組合、類比與形象概括、聯想、想象等方法,對已有的表象和圖形進行加工處理,用語言、圖形和藝術形式表達思維結果的一種認知方式。它具有形象性、整體性、概括性、跳躍性、直覺性、非語言性和情緒色彩。邏輯思維就是運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方法,運用概念(語言)係統進行信息加工的一種認知方式。它具有抽象性、語言性、邏輯性的特點。但兩者又存在著密切的聯係,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互相結合。
形象思維並不是思維的低級階段,它與抽象思維一樣都是人們日常交往不可或缺的思維方法。很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最初的啟迪往往發端於形象思維,甚至一些邏輯思維的重大突破,得益於偶然的直覺。錢學森就提出要把形象思維作為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1995年,他給楊春鼎的信中,對他原來對思維的三分法進行了修正,他說:學習(直感)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實是一個,即形象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