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吳治邦像聽到了我們的談話聲,霍地從女兒身邊站起來,向我們伸出了兩隻黑紮紮的大手。我握著他的手,覺得火熱熱的。別看他身材矮小,渾身滿是硬實勁兒。
吳治邦笑嗬嗬地招呼著,領我們走進了鹽巴門,穿行在一條幽暗的甬道中,仿佛走進地下暗道似的。走到甬道中間,才見到一個小窗孔,安著一塊小玻璃,透著一縷亮光。我們走進連部的辦公室裏,屋裏低矮窄狹,擺著張小桌,單人床,和幾條凳子,看來簡單樸素。雖說屋裏光線稍微好一些,仍給人以陰冷滲涼的感覺。
我們在鹽巴屋裏一坐下來,吳治邦就開門見山,談起和鹽湖作戰的新聞來了。他滿口貴州腔,和四川話相仿,像發射火箭炮似的,有聲有色。此刻,我發現他的臉麵活像黑人牙膏,除牙齒是雪白的以外,整個麵龐黝黑黝黑的,透著棕紅色的光暈,給人以健壯的美感。我還發現,坐在他旁邊的衛生員武孝林和幾個戰士,臉色也像他們副連長一樣,黝黑的程度相似極了。這也許和他們共同生活在鹽湖大氣中有關係吧。
難怪吳治邦咧嘴大笑說:“我們連的戰士一開進鹽湖,隻不過幾天工夫,臉上沒有不脫皮的,一個個都變得黑不溜秋的!”
吳治邦所在的連隊,從成昆線到青新線,都以善打隧道而著稱。可是,他們從來沒有和鹽湖打過交道,也未嚐過鹽湖是啥滋味兒。在粉碎“四人幫”第二個年頭,他們奉命來到鹽湖的當兒,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在這兒生活。先頭排興致勃勃地踏入鹽湖,在凜冽的狂風中,搭起十幾頂帳篷住下來。可是,等到了下半夜,戰士們睡得正酣的時候,卻被狂暴的鹽湖風吼醒,還來不及爬起來,帳篷已被刮倒了。
炊事班在鹽灘上壘起鍋灶,高高興興地點起火來,趕忙給大夥兒燒水做飯。可是,等水快要燒開的時候,驀地,灶塌了,鍋翻了。唉,連吃水用飯都成了問題,在鹽湖還怎麼修鐵路呢?
“嗬嗬,這還能把人難住麼!”吳治邦眨巴著笑眼說:“啥子原因?鹽一見淡水咋個不溶化的?我們一合計,改造了鍋灶基礎。還用泥巴和鹽巴蓋夥房,再澆上些鹵水,硬硬棒棒的,不就成功□!”
他的話說得幹脆利落,眼睛裏閃亮著聰慧的光芒。
就是這個吳治邦,他專愛打硬仗,像勇猛的小獅子似的,率先把隊伍拉上鹽湖北岸,投入從未經曆過的用鹽巴修建營房的戰鬥。這兒的鹽蓋像花崗岩,他和戰士們用鋼釺撬,鐵錘砸,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半天才隻能挖開一點點。他和戰士們就這樣硬碰硬,從四麵八方釺捅鹽蓋,又砸成一塊一塊鹽巴磚,然後,手搬肩扛,遠回營地。他們不停地挖嗬,撬嗬,砸嗬,接著又抬嗬,背嗬,壘嗬!他們手被鹽巴刺破了,生疼生疼的,指頭蛋出血了。他們衣服被鹵水蝕爛了,嘴幹舌燥的,流鼻血了。就這樣,他們兩個人抬五百斤鹽巴磚還飛跑哩。那個新來的甘肅兵娃子傅世鄉,一個人背得起三百斤,嘴裏還喊著:“再放兩塊,再放兩塊!”
於是,在空曠寂寥的鹽湖上,一道高高的防風鹽巴圍牆壘起來了,十五幢鹽巴屋落成了。他們還蓋了一百二十平方米的小禮堂,開辟了一個別致的打籃球的地場……
戰士們住進了自己特製的鹽巴屋,真是又稀罕,又快活哪!吳治邦樂嗬嗬地說:“蓋鹽巴屋,住鹽巴屋,新鮮倒是新鮮,也算不上啥子。打沙樁,和液化地層鏖戰,那才真是考驗人喲!”
我弄不懂:“怎麼叫液化地層?”
“專家們叫它是飽和粉細沙震動液化地層,人走在上麵像海綿,跑火車要塌下去的□!”
吳治邦夾帶著技術行話,我有些聽不大懂。
但是,我清楚地領悟到,要修通綿亙千裏的青新鐵路,必須橫穿察爾汗鹽湖。為確保路基運行安全,就得對鹽湖南北液化地層,采取特殊的處理手段。其實,從六十年代初,我國鐵路科學家們早已對察爾汗鹽湖修築鐵路的可能性進行探討了。如果不是“四人幫”十年幹擾,這一科研項目早付諸實踐了。不少鐵路、地質、工程、交通、鹽湖等各類學者,曾經遠道來到鹽湖,采取各種勘測方法,反複進行對比研究,最終肯定鹽湖上可以跑火車,並提出在液化地層打擠密沙樁的試驗方案。
這真是一項史無前例的鐵路工程嗬!
“簡單說,就是以沙治鹽。”吳治邦用幾句簡潔的話概括說:“這項工程不大,技術複雜,條件特殊,供應困難哪!”
那麼,誰來承擔這項複雜而又艱險的試驗工程呢?鐵道兵施工部隊的領導考慮再三,決定讓十六連上。這支連隊打隧道是硬骨頭,難道在鹽湖戰場上會變成了軟骨頭麼!
“上,就上來了呀!”吳治邦興致勃勃地說:“這是科學試驗,就得靠科學吃飯。沒有經驗,學嘛!楊燦文老師年紀那麼大,還老遠從北京來,和我們一塊兒施工,日日夜夜一塊兒幹,吃了不少苦頭喲!”
他說的楊燦文,是一位老當益壯的鐵路地質專家。他不顧年事已高,風塵仆仆地從北京來到鹽湖,因不適這兒的氣候,出現過高原反應,犯過胃病,發過高燒,但他仍然堅持親臨工地指導。他和工程師金世澤、技術員史日鵬等同誌,時常冒著風寒,頂著酷暑,廢寢忘食,晚上熬到深夜,眼睛陷了下去,身子骨也熬瘦了……
征服鹽湖震動液化的科學試驗,既是一項難度極大的新的事物,又是在特殊的荒漠氣候中進行的。這兒需要科學家和指戰員們有膽識,敢於創新,同時必須有無畏的拚搏精神。在施工實踐中,十六連建立了科研小組。他們不僅經常向楊燦文老師們請教,而且啃著科技書,大動腦筋。從連排長、班組長,到司機戰士們,不斷提出革新的建議,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特別是經過一次次失敗,苦戰了兩個多月,終於使打擠密沙樁試驗獲得了成功。楊燦文和科技人員興奮極了,全連指戰員快樂得歡呼起來,都恨不得馬上把鹽湖液化地層全部幹淨地消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