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沙漠之舟(1 / 2)

我在柴達木盆地,看見一個小小煉油廠。雖然是小小的,卻給人一種新鮮、深刻和可愛的記憶。

一九五七年國慶節前兩天,我從茫崖基地出發,走過一片荒漠,沒有人煙,沒有草木,多荒涼嗬!可是,驀然,在萬裏晴空下,在海洋般起伏的大沙漠裏,湧現出四根黑色小煙筒,六個紅色小油罐和一頂頂帳房,仿佛大海裏一葉小舟,正在乘著風浪遊蕩。我發現奇跡似的,快樂得想喊起來。

“瞧吧,這就是咱們盆地第一個煉油廠!”

我的同伴興奮地說著。熱愛盆地生活的人,誰看見它不感到激動呢?想一想,千百年來,這荒漠有人過問過嗎?拓荒者竟然在這裏找油、鑽油,今天又要在這裏煉油了!人們一步一步地征服著荒漠。這小小煉油廠,不就是我們人民在柴達木艱苦創業的一個標誌嗎?

我快步穿過沙漠,來到了廠地。在一排帳房外麵,遇到一個銀發蒼蒼的人。我問:“高主任在家嗎?”

他熱情地說:“等會就回來,你屋裏坐吧!”

我一聽說話,是陝北口音,親切極了。沒想到在這裏遇上了陝北老鄉。

“你是陝北哪裏人?”

“延川。你去過嗎?”他又指著旁邊的兩個人說,“他倆也是延川人。這裏老鄉多哩!”

我們說過幾句話以後,就混搭熟了。這個銀發蒼蒼的老年人姓馮,是煉油廠管理員;這個總是笑眯眯的人和那個黑臉麵的小夥,都是技工。他們都是延長油礦的煉油老手,不久以前,離別了妻小,到柴達木來煉油了。

“你們一起從陝北來了幾個人?”

“十來個。”

“都是煉油老手吧?”

“老啥!才幹了八九年。”老馮說,“人家高主任在延長幹了十八九年,都不能算老。還有比他老的人哩!”

“一下子從陝北到了這裏,不習慣吧!”

“慢慢就熟慣了。”馮管理員有趣地說,“剛進盆地,到了海西,可把我難受咋啦,肚子裏像壓著塊石頭,氣都換不過來,這裏比咱陝北地勢高嘛。從那以後,再往前走,到了大柴旦、茫崖,反倒不覺得啥了。”

“這裏比延長油礦咋樣?”

“差遠啦,一切設備都是舊的,有的是從東北運來的,有的是用廢料修建的,可這是在柴達木呀……”

我很高興認識了這三位陝北老鄉。接著,我又在廠地轉了一下。

這個廠子確實太小了。在一片沙窪裏,西邊一個坑道裏,安裝了兩個小罐,是脫鹽脫水用的。東邊有四個小爐,上麵是四根煙筒,粗細不一的十幾根管道,好像葡萄架似的,伸展到一個小工房裏。原油脫鹽脫水以後,經過這裏蒸煉、分化,就變成汽油、煤油了。不遠處就是那六個儲油的小油罐。整個廠子,方圓不及兩公頃,這和兩百多公頃的蘭州煉油廠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一個廠還比不上人家一個車間大哩。但是,廠子雖小,肝膽齊全。我反倒喜歡這個小廠,正像老馮說的:“在沙漠裏建設一個廠子,可不是個簡單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