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青藏路上剪影(1 / 3)

不平凡的事業是平凡的人創造的。

――修築青藏公路口號

在格爾木的日子裏,我懷著極其興奮的心情,聽到了許多修築青藏公路的故事。我拜訪了青藏公路管理局長、築路總指揮之一慕生忠將軍。

這位披著銀灰色頭發的將軍,談話激情,動人。他不時地站起來,高聲說著,揮著手,好像在做一個重要決定,下一道命令似的。他說“這裏,個人英雄是不多的,主要是集體英雄。事,是大家辦的;路,是大家修起來的!”他的話滿含著深情。而且,他說的許多話,都像詩一樣,引人神往。雖然,將軍已年邁了,頭發灰白了,臉上堆滿了皺紋,身上還有敵人槍彈打下的十多處傷疤。但是,你不會覺得他是蒼老的。你在他身上會感到一個紅軍老戰士的氣質,會感到他的胸膛裏有一股火熱的洪流在泛濫著,奔流著。

一九五三年秋天,慕將軍和同誌們接受了組織西藏運輸總隊的任務,率領著一萬七千峰駱駝出發了。可是,通往西藏的路是艱難的,駱駝傷亡很大,而且隻憑駱駝運輸也不行呀。於是,為了完成運輸任務,就要修路。這年冬天,他們又從西寧到格爾木來了。起初,隻有一百四十多人,大多數都是駝工。以後,陸續增加了一些人,總共十九個幹部,一千二百多個工人,就承擔起艱巨的青藏築路工程了。

當時,正是青藏高原的高寒季節,慕將軍和築路員工們,忍受著刺骨的寒風,在冰天雪地裏,見山就爬,見石就查,向前探路。沉寂了千萬年的荒山野穀,探路有多麼艱難!加上缺少築路工程技術人員,工作就顯得格外艱難了。但是,路是非修不可的。慕將軍給兩批探路的人說:“前進!哪怕前進一尺,也叫前進,一定要探出一條路來!”兩批探路的人,以大無畏的氣概,跨過了險峻的昆侖山,爬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山,不知穿過了多少雪線,渡過了多少冰河,經過了四個多月的鏖戰,終於探出一條線路來了。

慕將軍說:“我們在探路中,對高原也得出了一些初步認識:一是山越高越平――我們祖先很聰明,不叫青藏高山,卻叫青藏高原。二是水越到上遊越小――青藏公路就走的是上遊。三是高原沒有淤泥地,多是沙土石子。四是沒有雪封山的現象,雪線以上雪小……我們研究山,研究水,研究草原。研究清楚了,就可以下決心,就可以戰勝它了!”

於是,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一日,青藏公路動工了。慕將軍在築路員工大會上,發出了戰鬥號召,他說:“我們的南邊矗立著雪山,旁邊是清清的河水。經常襲擊我們的是西北風,擺在我們麵前的任務是戰勝高山河流。不要看我們是一些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業是由平凡的人創造出來的!我們要在世界屋脊上開辟一條平坦的道路!在最苦的環境,用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打破人間築路工程紀錄……”

築路員工們,和大自然展開了史無前例的搏鬥。他們走入千古無人煙的荒山,走入狼蟲虎豹出沒的深穀。他們攀登祁連山、昆侖山,爬上了岡底斯山和唐古拉山的頂峰。他們忍受著嚴寒,酷熱!忍受著蚊、蠓的叮咬,風暴的襲擊,在沙漠和戈壁裏鬥爭著。為了修通青藏一條路,築路員工們進行著巨大的而又艱辛的勞動!每天,每人隻吃一點大頭菜,一點鹹鹽和幹饃。就這樣,每天,從天亮到天黑,從天黑到天亮,員工們日以繼夜地幹著。這裏的築路工程,是以一分一秒計算的。各工程隊在安排築路日程的時候,把走路、安鍋和吃飯的時間,都計算在內了。時間決定一切,一切為了爭取時間。因此,工程總是提前一倍兩倍完成。工人們知道自己在做著什麼,沒有怨言,齊心向前,幹勁衝天。正像一個工程隊長說的“修路的時候,不論幹部、工人,大家都擰成一股勁,領導指向哪裏,就修到哪裏;說啥時候修好,就一定能修好!”

一個工程隊在修納赤台前麵一段路的時候,為了架設河橋和改移河道,傷透了腦筋。他們沒有架橋材料,也不懂截流方法。但是,員工們齊心協力,苦思苦戰,終於想出一個方法,利用荒灘紅柳編成筐子,裝滿石頭,截住了河流,改移了河道,同時把橋也搭起來了。而且,還提前半月完成了任務。在四千九百多米的風火山上,員工們扛石頭,挖滲坑,鋪砂石,排水,不分晝夜,艱苦奮戰。一個月,修路一百公裏。築路員工們一天不是八小時工作,而是十二小時、十四小時地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