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高入雲天的現代化通訊大樓頂端眺望,祁連山也顯得矮小了。老君廟小得像隻小甲蟲似的。鬱鬱蔥蔥的公園裏,為發現老君廟油田作出突出貢獻的孫健初紀念碑矗立其中。遠處,是煉油廠聳立的煙囪,山上山下是座座鑽塔。近處,是嶄新的粉白色的衛星地麵站,和熙熙攘攘的街市。和昔日相比,壯觀極了。
視線所及,方圓百十裏,全是玉門的天下!
我曾不止一次地傾聽玉門人講述以往的故事,也曾不止一次地為那些英雄豪傑所感動。
玉門是出名的石油城,也是出名的英雄城,她有著像郭孟和這樣的“祁連山下的冬青樹”呢。誰說高寒天氣不能打井?他率領自己的鑽井隊,在海拔2500米的青草灣開鑽,開創了冬季施工的先例。
聞名於世的“鐵人”王進喜率領的一二零五隊,在白楊河探區首創月上五千米的紀錄。在大慶會戰中,他的隊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人拉肩扛,屢戰屢捷,竟然五天打一口井,充分體現了中國工人的誌氣,贏得了全社會的尊敬!
和王鐵人一起成長起來的修井技師劉公之,從部隊轉業當采油工的趙和元,不圖名利,埋頭苦幹,幾十年如一日,是聞名油城的兩頭老黃牛。
配得上這個稱號的人,豈止一個兩個,像他們這樣的人已遍及油城!
我認識的那位女中豪傑黃金洪,本來是個弱女子,小小的個兒,柔情的風姿。誰想她和她的女子測量隊,竟然長年在戈壁上餐風宿露,真個測出了水平,殺出了威風,顯示了一種非凡的風采!
老君廟油礦的一位采油女工,為了一口井沒通上蒸氣,竟然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深更半夜跑到井場,直到淩晨通上蒸氣為止。這僅僅是為了一口井不受凍麼?不,這裏深藏著一種愛,一種對油田的愛。
隻有對自己的崗位產生了愛的感情的人,才會爆發出強烈的責任心,和無限的創造力。
我每次到玉門油城來,心裏都有一種溫馨的感覺。
這裏雖然不是我的家,卻像回到家裏一樣。我熟識這裏許許多多的人,我曾和他們共過甘苦,我是他們中間的一個。但是,我在這座油城碰到的熟人越來越少了,這次來,幾乎沒遇上幾個熟悉的麵孔。我有些納悶,難道他們都遠走高飛了麼?轉念一想,這有什麼好奇怪的,也許這是一種規律,都過去二三十年了,石油隊伍又是一支龐大的野戰軍,現在油田遍及全國,他們哪裏不好去呢?於是,我在油城的街道上,就很難碰上熟人了。我尋思,現在油城工作的一些人,大約是石油第二代,第三四代了吧!
想到這種時勢變遷,真叫人由衷地喜悅!
我深深地感到,作為中國最早的石油基地,玉門油田是個培養人才的搖籃。搖籃,大大的溫馨的搖籃!我在這個搖籃裏生活過,深感這個搖籃的撫愛。這裏是個出發點,人們從這裏走向四麵八方。玉門油城不斷地出生,不斷地輸出,一批接著一批,源源不絕。
一個統計數字跳進我的眼底,使我大為吃驚。從一九五三年開始,截至一九八六年底,玉門向全國各大探區輸送各種人才達七萬人之多。七萬人哪,這可真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數字!而從一九五八年以後,光是上千人的大調動就有十五次。想想發現老君廟油田時,才有幾十號人馬,短短幾十年,竟輸出了成千累萬的人才,這不能不說是玉門油城一個罕見的現象,一個特殊的貢獻!
從新疆的克拉瑪依,到青海的柴達木,從華北的任丘油田,到山東的勝利油田,從大慶到慶陽、四川、遼河和渤海灣的各個油田上,哪裏沒有玉門人?我去過一些油田,每次碰見玉門人,看到他們那黧黑敦厚的麵容,那充滿活力的姿影,心裏總懷有一種親切感。毫不誇張地說,凡是華夏大地出油的地方,都留下了玉門人的汗珠!
人們說,玉門人愛油如命,此話一點不假。想油、愛油,隻要聽見哪裏出了油,就不由得歡喜如狂,摩拳擦掌。我也愛油,也完全能體味到這種感情。玉門人的身姿和風采,閃現在中國的各個油田上,閃現在人們的眼睛裏和人們的記憶中。
哦,玉門油城堪稱是個大大的搖籃,溫馨的搖籃!
多麼叫人懷念的搖籃,多麼引人愛戀的搖籃!
我每次到河西走廊來,都要朝拜老君廟,一次也不例外。
難道老君廟對我有這麼大的誘惑力麼?不,誘惑我的是油,是鬧油的人……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六日於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