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普度他呢?”眾僧不解地問。
“讓他懺悔。”佛笑答。眾僧更不解了。佛說:“隻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個弟子下山去店鋪裏和老板砍價,弟子咬定四千五百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個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價,咬定四千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時所給的價已經低到了二百元。眼見著一個個買主一天天下去,一個比一個價給得低,老板很是著急,每一天他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了,他深深地怨責自己太貪。到第十天時,他在心裏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親自下山,說要出五百元買下它,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反彈到了五百元!當即出手,高興之餘另贈佛龕台一具。佛得到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適可而止,見好便收,是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一門處世的藝術。有個故事講到:有一個小孩,大家都說他傻,因為如果有人同時給他5毛和1元的硬幣,他總是選擇5毛的,而不要1元的。有個人不相信,就拿出兩個硬幣,一個1元,一個5毛,叫那個小孩任選其中一個,結果那個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幣。那個人覺得非常奇怪,便問那個孩子:“難道你不會分辨硬幣的幣值嗎?”
孩子小聲說:“如果我選擇了1元錢,下次就不會有人跟我玩這種遊戲了!”
這就是那個小孩的聰明之處。
的確,如果他選擇了1元錢,就沒有人願意繼續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隻有1元錢!但他拿5毛錢,把自己裝成傻子,於是傻子當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終他得到的,將是1元錢的若幹倍!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妨向那“傻小孩”看齊——不要1元錢,而取5毛錢!可歎的是,現代社會充斥著下列現象:人際關係一次用完,做生意一次賺足!以為自己這樣做是聰明,殊不知這都是在斷自己的路!我不希望你有這種聰明,而希望你能一直擁有那個小孩一樣的“傻”,因為這會讓你得到更多回報。
10個5毛錢多,還是一個1塊錢多?你自己算算吧!
而更多的人在社會上,卻常有一種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貪婪!殊不知你的貪不僅損害了他人的利益,還會使他人對你的貪反感。或許他人可以容忍你的行為,不在乎你的貪,但如果你懂得適可而止,他會對你有更好的印象與評價,因此願意延續和你的關係。
世事如浮雲,瞬息萬變。不過,世事的變化並非無章可循,而是窮極則返,循環往複。人生變故,猶如環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處世就應處處講究恰當的分寸。過猶不及,不及是大錯,太過是大惡,恰到好處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於這種認識,中國人在這方麵表現出了高超的處世藝術。中國人常說:“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廉頗做人太絕,不得不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鄭伯說話太盡,無奈掘地及泉,隧而見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麵。”凡事都能留有餘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務必注意適可而止,盡量做到見好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