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在妥協的過程中積累智慧 善於下山也英雄
許多朋友們都承認,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獲得又不斷失去的過程。可當他們失去名望、地位時,又有幾人能心如靜水,波瀾不驚呢?其實能足登絕頂的固然是英雄,但那些能及時從峰頂隱退的人又何嚐不是真英雄?
心理專家分析,一個人若是能在適當的時間選擇短暫的隱退(不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都是一個很好的轉機,因為它能讓你留出時間觀察和思考,使你在獨處的時候找到自己內在真正的世界。
唯有離開自己當主角的舞台,才能防止自我膨脹。雖然失去掌聲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麵看,“隱退”就是在進行深層學習,一方麵挖掘自己的陰影,一方麵重新上發條,平衡日後的生活。當你誌得意滿的時候,是很難想象沒有掌聲的日子的。但如果你要一輩子獲得持久的掌聲,就要懂得享受“隱退”。
多年前,曾經在台灣股市刮起一陣旋風的胡立陽聲稱,自己就是典型“開高走低”的人,年紀輕輕,三十四歲就博得過滿堂喝彩。然而,精彩表演結束,離開了光芒四射的舞台,過去所有的豐功偉業全部被一筆勾銷。
胡立陽當紅時,“股市教父”、“股市天王巨星”等美名接踵而來,所至之處,更是人群簇擁。當他由幕前走入幕後,昔日情景也一去不返,胡立陽非常難以適應,總是喃喃自歎:“怎麼,這個世界居然把我遺棄了?”
當他看到一些比他晚出道的後輩如今幾乎個個擁有一片天時,心情之落寞更是難以言喻。胡立陽不諱言:“有一陣子,自己真是患得患失到了極點,並且嚴重失眠。”
就這樣過了兩三年,直到去淡水看海,一個人獨坐海邊整整六個小時,望著潮起潮落,他突然有所領悟:“大海不永遠都是後浪推前浪嗎?這就是人生啊!不光是我一個人的際遇而已,我又有什麼好自怨自艾的呢?”
從淡水看海以後,胡立陽算是徹底醒悟過來。他察覺到,人不應該一直緬懷過去,否則會愈來愈消沉,衝勁會流失。他決定讓自己重新“歸零”,把從前的記憶全部拋開,做一個“沒有過去,隻有未來”的人。
從高峰到穀底,胡立陽形容目前的自己是“打著光腳走路”,不管別人怎麼看他,他隻想踏踏實實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如果你自認隻是個平凡人,你就不會覺得自己失去過什麼。”
現實生活中,由於這樣或那樣的變故,一些人可能會從正值輝煌的事業中隱退下來。這時你必須及早轉換心態,不要糾纏於過往的得失,學會彎曲,這樣你才能擁有一個嶄新的未來。
適可而止的學問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暫的。俗言道:“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就像搓牌一樣,一個人不能總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後往往就是壞牌的開始。所以,見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贏家。
佛下山遊說佛法,在一家店鋪裏看到一尊釋迦牟尼像,青銅所鑄,形體逼真,神態安然,佛大悅。若能帶回寺裏,開啟其佛光,濟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鋪老板要價五千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見佛如此鍾愛它,更加咬定原價不放。
佛回到寺裏對眾僧談起此事,眾僧很著急,問佛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佛說:“五百元足矣。”眾僧欷歔不止:“那怎麼可能?”佛說:“天理猶存,當有辦法,萬丈紅塵,芸芸眾生,欲壑難填,得不償失啊,我佛慈悲,普度眾生,當讓他僅僅賺到這五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