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柔中藏剛才能壯大自己——劉秀以寬柔攏人心得天下(1 / 1)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為人處世之法。而大凡智者做事,必能既恰當又到位。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黃金定律便是:柔中藏剛。

往往,“柔道”比“剛道”更具有彈性,更加行之有效,能讓當事者事半功倍地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柔能克剛的目的。“柔”並不是軟弱,而是處事能方能圓,善於變通,能夠從細微之處發現並解決問題,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柔”是一種處世技巧,更是有發展眼光的人特別看重的一條原則。讓自己方圓並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樣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也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柔道”精髓之所在。

君子就要柔中有剛。在指出利弊得失的同時,要做到厚而無形,柔中藏剛。這樣,才能不讓對方發現自己的優勢,從而養精蓄銳,壯大自己。

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劉秀出生於公元前6年,他父親劉欽是南頓縣令。在劉秀9歲的時候,劉欽就病故了。

此後,劉秀一直被叔叔收養。劉秀思慮謹密、言語不苟,與人相交也不記小怨,喜怒哀樂均不形於色。

劉秀28歲時,王莽執政推行的“新政”不得人心,再加上天災人禍,各地的農民紛紛起義。在當時,最浩大的起義軍要屬綠林、赤眉兩支了。在這種局勢下,劉秀也不甘人後,與兄劉縯謀劃起義,很快就召集到了七八千人。

劉秀起義後,和其他起義軍彙合,並入了綠林。

公元23年2月,綠林軍為了號召天下,立劉秀的族兄劉玄為首領。而劉玄恰恰與劉秀的哥哥劉縯不合,不久便在一次聚會中刺死了劉縯。劉秀當時正在別處守城,聽到哥哥被殺,非常傷心,大哭了一場,然後立即動身來到宛城。見了劉玄,劉秀並不多言,隻說自己的過失。劉玄問起宛城的守城情況,劉秀把功勞都推給了其他將領,一點兒也不自誇自傲。回到住處遇到別人問話,也絕口不提哥哥被殺之事。不僅不穿孝,而且還照常吃飯,與平時一樣,毫無改變。劉玄見他如此,反覺得有些慚愧,從此更加信任劉秀,並拜為破虜大將軍,封他為武信侯。

其實,劉秀因為兄長被殺十分傷心,這事過去很多年後每每想起還會涕淚交流。但他明白,當時的自己還沒有能力和其他起義軍抗衡,隻能委曲求全,以寬柔的態度掩蓋自己的憤怒,隱忍不發。正是如此,讓劉秀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為以後成就大業創造了條件。

劉秀認為“柔能製剛,弱能製強”,所以他多以寬柔的政策去收攬軍心,很少用刑罰。這一點,在收編銅馬起義軍將士時表現得最為突出。

當時,銅馬起義軍投降了劉秀,劉秀就封他們為諸侯。但劉秀的手下對起義軍很不放心,認為他們不會真正歸順。銅馬起義軍的將士心中也很不安,害怕不能得到漢軍的信任而被殺。

在這種情況下,劉秀竟令漢軍各自歸營,自己一個人騎馬來到銅馬軍營,幫他們操練軍士。銅馬將士議論說:“蕭王(劉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們,我們怎能不為他效命呢?”直到把軍士操練好,劉秀才把他們分到各營。銅馬起義軍受到劉秀的如此信任,都親切地稱他為“銅馬帝”。

公元25年,劉秀勢力十分強大,獨樹一幟。應諸將的請求,劉秀稱帝,年號建武。稱帝之後,便和原來的農民起義軍爭奪天下。此時,他仍貫徹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這對他迅速取得勝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以說,有剛有柔,能忍能容是對劉秀最好的形容。劉秀的柔術運用得非常好,張弛有度,令天下歸心。他深知刑罰隻會讓兵士產生逆反心理,根本不會做到真正的心服口服。

劉秀稱帝之後實行重賞輕罰,減少苛捐雜稅,刑罰能不施行就盡量不施行,施行也是盡量從輕。在中國的曆史上,很多時候都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敵國滅,謀臣亡”。但是劉秀卻是善待開國功臣,單從這一點來看,就足以說明劉秀“柔道”治國的可取性。少殺多仁,正是劉秀“柔道”的精髓所在。

他的管理原則就像在打太極,太極拳的練習第一步就是要去僵求柔,等練就到一定時候,就會去柔存剛、韌勁十足了。劉秀起初也是收起自己的剛強,表現出為人柔和的一麵,為自己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張一弛”、“柔中藏剛”既是治國理政的原則,也是做好日常工作乃至修身養性的重要方法。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有人因為言語過激而拳腳相向,其實,越是這樣就越無法解決問題。以暴製暴,隻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更加難以解決。這時候,我們要選擇“柔軟”的方法暫時緩解鬥爭。所謂的“柔中藏剛”既是對事物客觀規律性的揭示,是一種世界觀,同時又是一種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手段和方法論。

“柔”情似網,網羅人脈好辦事。但是也要懂得“柔”而不屈,柔中藏剛,先退後進才好做人。“柔道”有一種水的精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柔道”也是如此,用迂回的方式得到人心,讓所有人歸附。大千世界,各種各樣的人都有;隻有善用柔術,才能左右逢源,才會得到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