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人處世,或剛或柔其實都沒有錯,隻是要根據周圍的環境來決定用哪種方式更適宜。也就是說,要看剛在什麼地方,柔在什麼地方。剛和柔的尺度和分寸掌握得如何,是直接決定事情發展結果的重要因素。若是在做人上僅僅偏向一麵,或太柔或太剛,都會因極端導致敗落。太柔會讓一個人沒有骨氣,太剛則會顯得不知變通。隻知剛,不知變,經常碰壁,一事難成;隻知柔,多靈活,卻是沒有主見的牆頭草。因此,這兩種方法都不能走極端。
社會在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我們更應該遵守圓滑處世的原則,學會用“柔道”戰勝對手。如果對方為人處世非常剛猛強硬,我們就應該避其鋒芒。剛性的東西太堅硬,反而容易折斷;而柔軟的東西能屈能伸,往往不易斷裂。
其實早在中國古代時,哲人就懂得了“剛柔相濟”的道理,正所謂“一張一弛”。在他們看來,任何事物都有剛性和彈性,而且正因二者不可分離、相互作用,才形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即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三國時期,東吳國君孫權剛剛去世,為了爭奪皇位,吳國上下亂成一團。當時孫峻把持朝政,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孫峻是東吳的權臣,是孫堅的弟弟孫靜(孫權的叔叔)的曾孫,此人不僅“素無重名,驕矜險害,多所刑殺”,而且還“奸亂宮人,與公主魯班私通”。在持政三年之後就去世了,其從弟孫綝代理朝政。
剛剛24歲的孫綝年紀輕輕,又沒有功績,同樣遭到當朝許多大臣的反對。特別是呂據和滕胤,親自率大軍討伐孫綝。不料卻被人鑽了空子,大敗而死。
這時,孫綝就想趁勢清理反對自己的人,首先便拿王惇和孫慮開了刀。王惇在當時是大將軍,和當朝的丞相王導是同族兄弟。而孫慮則是孫權次子,敏惠而有才藝,遵奉法度,敬師愛友,不孚眾望。被封為建昌侯,鎮軍大將軍、假節開府。由於二人聲名遠播,孫綝的鏟除異己引來吳國上下一片罵聲。孫綝自知理虧,就稱病不上朝了。把所有的兵權分給了孫據、孫恩、孫幹、孫閻四個弟弟。他這樣做無非是怕大臣叛變,更怕孫權之子孫亮誅殺他。
剛剛年滿16歲的孫亮早對孫綝不滿,就和公主魯班、太常全尚、將軍劉承商量計策,準備殺死孫綝。沒想到,消息卻被自己的一位妃子提前告訴了孫綝,這女子恰好是孫綝的從外甥女。於是,孫綝先發製人,廢了孫亮的帝位,把他流放到了會稽。
廢黜孫亮之後的孫綝急切地想登基稱帝,但又怕大臣不服,隻得擁立孫休為帝。孫休知道孫綝有權有勢,便故意降旨,給孫綝加官進爵。
事實上,孫休對孫綝非常不滿,他也不想一直受孫綝牽製。但是相比之下,自己實力不濟。隨著二人矛盾的加劇,孫休覺得,自己再不采取措施,就會重蹈孫亮的覆轍。
有一次,孫休拒絕了孫綝敬的酒,孫綝非常生氣,就對身邊的張布說:“當初廢立少主的時候,很多人都勸我登基為帝。但是我認為孫休更賢明,就讓他做了皇帝。現在看他也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我看是該換皇帝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