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柔而不屈勝剛韌——韓信百忍成鋼助劉邦(1 / 1)

柔是對事物性質或狀態的一種描述,它表示柔軟而富有韌性。在中國文化中,有許多的物體以其形狀和特點而成為柔的象征,如溪流、暖風、細雨等等,從來就是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

柔不僅是一種表麵特征,更是一種從內到外散發出的堅韌精神。人活天地間,總會遇到順境和逆境,隻有能屈能伸的人,才能讓自己順利地渡過難關,把逆境轉換為順境。要懂得在強者麵前示之以弱,用柔道的戰術把敵人打敗,四兩撥千斤。這樣不僅省力,而且效果明顯。

能屈能伸不是簡單的逆來順受,不求上進,更不是要你放棄自己的做人原則。而是要學會在困難麵前,在人生低潮期委曲求全,忍辱負重,為自己下一步的發展積蓄力量。這樣,才能等到機會來臨時先發製人,從而一舉成功。

中國古代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在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展露出多大的才華,隱忍不發,因而一直沒有得到劉邦的重用。後來經過蕭何的推舉,劉邦才發現了這個人才,重用了韓信,從而走上了開創大漢王朝的璀璨之路。

漢朝大將韓信在成名之前非常窮苦,經常沒有飯吃,甚至要靠別人的接濟才能生存。

韓信有一個亭長朋友,在南昌亭當差,平時的工作就是抓捕強盜,也喜歡舞刀弄棒。此人和韓信關係非常好,一來二去,兩人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韓信閑來無事,就去幫助亭長抓捕強盜。而亭長為了表達感謝,就把韓信帶到家裏吃飯。但是一天兩天還可以,時間一長,亭長的妻子就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己家平白無故多了一張嘴,感到非常別扭。

有一天,亭長和他的妻子早早起床,做完早飯徑自吃上了。等到韓信來了之後,發現已經沒有飯了。韓信當時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滿,隻是默默地走開了。自此之後,韓信就和亭長斷絕了往來。

從此,韓信開始了四下流浪的生活。一次,淮陰城下麵有一個洗衣服的婦女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手中的食物分一半給他吃。

韓信非常感動,對這位好心人說:“等我以後發達了,會用百倍錢財回報你!”

好心婦女卻說:“我幫助你,難道就是為了你的回報嗎?你這麼說,就太瞧不起我了!”但是韓信卻一直記得這位曾在困難時幫助過他的婦女。

有一天,韓信在集市中閑逛,一群不良少年攔住了韓信。其中一個少年想要和韓信比試武功,如果韓信不敢的話,可以從少年的胯下鑽過去並且還要學兩聲狗叫;否則他們是不會放過韓信的。

看到這個少年比自己高出一頭,而且四肢非常發達,韓信認真權衡了一下:如果比武,自己肯定會失敗;但如果執意不答應而把對方惹急了,自己肯定也沒命活下去了。

考慮再三,韓信決定認輸,並且當著所有人的麵學著狗叫,從少年的胯下鑽了過去。最後,這幫不良少年大笑著離開了。

可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能忍得了胯下之辱的人,日後竟成為了一代王朝的開國功臣,極享尊榮顯貴。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劉邦因韓信在追隨自己南征北戰時屢建奇功而封他為楚王。

如果韓信沒有學會忍耐和柔滑,而是在侮辱麵前選擇強硬地以死相抵,那麼也就不可能有日後劉邦的重用,以及他個人的輝煌人生。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就要學會能屈能伸,能軟能硬。這樣,當他身處順境時就會揚長避短,有所為而有所不為;而處於低潮時,則會收斂起自己的鋒芒,委曲求全,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韓信的成功就在於他遇事能柔能忍,用時下的話說,他有很強的“逆商”。麵對苦難的時候,韓信會保持清醒的頭腦,如果和強勢對立,有百害而無一益。不如等到機會來臨的時候,把積蓄的力量再爆發出來,從而展現出自己的卓越才能,用真才實學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苦難是生命的試金石。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難免會馬失前蹄,遭遇苦難。這時,就要把一切的困苦看做是黎明前的黑暗,要適時調整自己,不慌不亂,分析自己的處境。然後,采取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對敵人示之以弱,屈軟一時,未嚐不是一種聰明的選擇。這樣可以麻痹敵人的神經,然後等待機會的出現,從而一舉成功。

君子之心,可大可小;丈夫之誌,能屈能伸。在能夠顯露的機會麵前,要懂得及時把握,把才華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這樣才能被伯樂看中,人盡其才,從而獲得最終的成功。

第7輯 仁愛處世,報之以仁活用曆史之“仁”智慧

仁者,人心之本。仁義是道,智慧是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就是一種仁愛的精神和仁義的智慧。不計利害得失,著眼於大局,完成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蛻變。

成就大事者,從不會計較小的得失,而放眼於大局;以仁愛之心處世,別人也會報之以仁。以仁為處世之根本,才是智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