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人處世,首先要懂得尊重別人,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恭敬。但尊重別人往往都表現在細節上,比如自己的言行舉止要適當,說話要委婉,方式要慎重,充分考慮對方的感受。否則就容易得罪他人,從而讓自己處處樹敵,失去朋友。特別是在與領導交往時,更要學會畢恭畢敬,不能有半點疏忽大意。就算領導有缺點,也要委婉地指出來,不能口無遮攔,亂說一氣。
隻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細節,才能讓自己成為別人效仿的對象,獲得他人的認可,成為社會高尚道德情操的良好典範。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韓信就是一個自高自傲的人,不注意說話表達方式。在與劉邦的溝通上不拘小節,最終以自己的出口不遜為本來光明的前程埋了單。
漢高祖劉邦爭奪天下時,韓信是漢朝的第一功臣。他熟讀兵法,不但懂得以少勝多、以弱敵強,更懂得適時出擊、占據有利,為後世留下了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大量的軍事典故。他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率兵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從來沒有過一次敗仗。被劉邦稱為人傑,又被明茅坤稱為兵仙。所以司馬遷曾說,漢朝的天下,有三分之二是韓信打下來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奇才良將,卻因功高蓋主,不懂內斂和禮讓,說話直來直去,而犯了兵家大忌,為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
有一次,劉邦問韓信:“你說我能帶多少兵?”
韓信不屑地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
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為了彰顯能力,自豪地說:“我帶兵,那是多多益善。”
這樣的君臣對答,讓劉邦很沒麵子,下不了台。於是,劉邦和韓信之間的隔膜就此產生了。對這件事,劉邦一直耿耿於懷。
所以,楚漢之爭結束後,功高震主的韓信馬上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項羽一死,劉邦馬上便奪了韓信的兵權。在公元前201年,劉邦又以謀反為名將韓信誘捕。被抓時,韓信仰天長歎: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但是劉邦此時並沒有殺他,隻是把他貶為淮陰侯。在公元前196年,被劉邦的妻子呂後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也許韓信真有劉邦所不能及的卓越軍事才能,但這樣的明目張膽地顯露,不給劉邦以絲毫餘地,無疑會讓劉邦感到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釁。韓信不懂得推功攬過,還在劉邦麵前自吹自擂,讓其有苦說不出。可以說,韓信是被自己一步一步逼上絕路的。
曾經,韓信能虛心地向左車求教,但是在劉邦麵前卻像是換了一個人,出言不遜,最終讓自己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局。如果韓信能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那麼,他的命運很有可能就會被改寫。
可以說,韓信不是死於建功,而是死於邀功,死於他的不尊“禮數”上。在劉邦看來,韓信本不過是一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的小卒,僅僅憑借蕭何的一麵之詞,劉邦用之為大將。那時,韓信於劉邦既無微細之親,也無尺寸之功。劉邦冒著被故舊責難等諸多政治風險提拔韓信,以劉邦的眼光,可謂對得起韓信了。沒有劉邦的越級使用,韓信怎麼會有“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而名高天下”呢?然而,幾次在劉邦陷於歧路時,韓信的表現並不是異常的積極,從自立齊王到固陵邀擊,幾乎是在劉邦一再妥協的情況下才不得不給麵子。韓信雖被封為齊王,可是和劉邦的君臣之分已經內定。自古以來,君與臣之間的關係與禮數始終是無法逾越的,不管是在朝堂上還是私下裏,都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凡言之,禮先行”。
另一方麵,假若有朝一日功成名就,那就更要保持平常和低調。如果像韓信一樣目中無人,隻會讓自己的能力變成別人眼中的錯誤。做人不要恃才傲物,當取得成績時,要感謝他人,與人分享,為人謙卑,這樣才能給他人留下謙和有度的印象。時時、處處從小做起,從細而行,不失小節才能成就大業。
在生活工作中,人人都想給領導留下好印象,所以,總是處處表現自己。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其中的分寸,把功勞大包大攬、目中無人,就很容易冒犯上司,留下不恭不敬的印象。所以,在與上司交往時,無論與對方有多麼熟悉,自己做過多大貢獻,都不要輕易表露出來,也不要因略有寸功而小看領導。不給上司表現的機會,忽視領導的存在,否則就會弄巧成拙,因小失大。
推而廣之,在所有的人際交往中,真正有智之人都會時時處處考慮對方的感受,甚至有意顯得畢恭畢敬。這種禮儀方式總能收獲到實惠的碩果,從而為自己的發展之路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第6輯 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活用曆史之“柔”智慧
柔,不是懦弱,而是不魯莽的精明。敢於示弱,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這些都是懷柔的智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以柔對之,把逆境轉換為順境。懂得在強者麵前示之以弱,用懷柔的戰術來應付。
麵對問題,不能一味地直麵攻克它,不妨暫時把問題擱置下來,等待時機。一旦時機到來,問題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