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所以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因為它是幾千年文化積累與沉澱的結晶。早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五禮”之說,即: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直到《儀禮》、《禮記》、《周禮》“三禮”的出現,才標誌著我國禮儀發展到了成熟階段。
後來,禮儀開始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逐漸地,“禮”成了人們的一種行事工具。延續下來的如“禮多人不怪”、“禮尚往來”、“以禮待人”等諺語已經成了做人的基本準則。
實踐證明,“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商業交往中確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們中國有一條傳統的居家禮儀:來者都是客。無論親朋鄰居、熟人陌客,來到自己家裏,都要以禮相待,給來者以溫暖舒適的感覺,在客氣和諧的氣氛中了解來者的造訪的意圖。在不清楚來者的意圖之前,切不可傲慢無禮,導致自己“損失”慘重。三國時期的劉備,就是因為對待來客以禮相待,竟沒有費一兵一卒就占取了益州,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東漢興平元年(公元l94年),益州牧劉焉得重病去世,朝廷下詔書,劉璋繼位。劉璋性格軟弱,沒有主見,隻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
駐守在漢中地區的張魯對劉璋非常不滿意,不肯依附劉璋。一怒之下,劉璋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從此和張魯結下了仇恨。
接下來,劉璋幾次派人攻打張魯,都是大敗而歸。禍不單行,劉璋內部又發生了兵變,局勢非常複雜。
當時曹操正在征討荊州,平定漢中,劉璋就想借助曹操討伐張魯。這天,劉璋得到消息,張魯要領兵奪取西川。劉璋心中非常著急,就召集眾謀臣商量對策。有人毛遂自薦說:“主公放心。我去求見曹操,請曹操出兵對付張魯,定叫張魯不敢發兵征討西川。”說話的人是益州別駕張鬆。
於是,劉璋命張鬆為大使,帶上金銀珠寶、錦緞絲綢等貴重物品,去拜見曹操。誰也沒有想到,張鬆是另有打算:他私下裏畫了一張西川的地圖藏在身上,然後便趕往許都。
張鬆到許都後,每天都到相府去求見曹操。但曹操卻不把張鬆當成客人,更沒有以“來者都是客”的熱情款待張鬆。直到第三天,才隨意地接見了張鬆。
酒桌上,曹操也沒讓張鬆吃飯,就帶有敵意地問道:“劉璋為什麼好幾年都不來進貢?”本來因為沒有及時接見而氣憤不已的張鬆又聽到曹操這麼說,氣更是不打一處來,隻好說:“路途非常艱險,沿途賊寇猖狂,根本無法前來。”
曹操一聽火了,桌子一拍大聲訓斥道:“我已經掃清中原了,還會有什麼盜賊?”
張鬆一看曹操生氣了,不緊不慢地說:“還有張魯、孫權、劉備,他們每人都有兵士十多萬人,怎麼能說天下太平呢?”
曹操見張鬆有意氣自己,又見張鬆長相平平,五短身材,便更加生氣。一揮衣袖,就走進了後堂,這時,曹操的手下都責備張鬆,並且讓他馬上離開。
張鬆本來是想向曹操獻地圖的,但看到曹操這般態度,一點禮貌也沒有,隻好改變了主意。
翌日,曹操為了示威,讓張鬆來到西校場。曹操點兵五萬,兵強馬壯,旗幟鮮明。一會兒,曹操走了過來,故意問張鬆:“你們西川有這樣的軍隊嗎?”
張鬆說:“我們西川雖然沒有這樣的兵士和武器,但我們講究的是仁義道德。”曹操聽了臉色大變。
交談之中,張鬆故意揭露曹操的短處,那些都是曹操一生中最不得意的事情。曹操大怒,讓人把張鬆打了出去。
張鬆回到住處,本想當晚就收拾行裝回西川,但是想到荊州的劉備待人仁義,不如去他那裏試試。抱著試探的想法,張鬆去見了劉備。
張鬆騎馬剛到荊州附近,就有一名將領前來迎接。經了解,正是劉備的大將趙雲,特意前來迎接。趙雲將張鬆領到事先安排好的客店,酒宴招待。
張鬆心裏一陣驚喜,暗自說道:“劉備為人仁義,我這次前來,定不會空手而歸。”
第二天早上,趙雲陪同張鬆上馬繼續前進,剛走出四五裏路程,隻見來了一隊人馬。原來是劉備帶著諸葛亮等親自前來迎接張鬆,這使張鬆更加受寵若驚。
張鬆趕忙下馬拜見,劉備畢恭畢敬,如見貴賓一般說道:“久聞先生大名,今日得見,幸何如之!”
張鬆隨劉備入住荊州城,劉備設宴款待。在宴席間,張鬆問:“皇叔除了占守荊州,還有幾個郡?”
諸葛亮說:“荊州是借東吳的,早晚都要歸還。”